APP下载

梅建强教授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经验总结

2022-12-06梅建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艾司依赖性心火

高 赫,梅建强,成 立

(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药物依赖性失眠是指患者因服药习惯不良、滥用药物等原因,长期应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后导致的药物依赖,撤药后失眠症状反复甚至较前加重的状态[1],为目前临床难治病,目前西医对此尚无有效解决方法。梅建强教授为河北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梅建强教授执医30余载,临床注重发挥中医中药优势,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治疗各种失眠症,认为普通失眠症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肝郁化火、心脾两虚、肝气郁结、痰热内扰、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上亢、心胆气虚、瘀血内阻、胃气失和等证型,并总结出泻肝火、养心脾、疏肝气、化痰火、补心肾、滋阴血、潜肝阳、定神志、散瘀血、和胃气的治疗“十法”。梅建强教授认为,药物依赖性失眠不同于普通失眠,脾虚、痰热、肝郁、心火等病理变化是药物依赖性失眠的基础,“毒郁心窍”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上应以健脾、化痰、舒肝、镇心为基础,解毒祛邪,调整脏腑阴阳平衡;同时针对已产生药物依赖的患者,首创出一套“七一四减药停药法”应用于临床,治疗全程适当配合心理疏导及认知疗法,在控制患者失眠症状的前提下,稳定患者西药用量,一定周期后适当减少西药用量,最后达到治疗失眠并减药、停药的目的,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梅建强教授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压力增大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突出问题,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问题日益突出,日久则伤及心肝脾三脏,形成脾虚、痰热、肝郁、心火等病理机制。

1.1饮食不节,脾虚生痰,痰热内扰 患者饥饱失宜,嗜食辛辣肥甘,脾胃运化受阻,日久脾胃功能受损,水谷不化,内生痰饮,阻滞气机,气机升降不利,日久化热,与痰相结,痰热中生。热性炎上,阳邪偏亢,热扰清窍,扰乱神明,以致不寐。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痰火扰心,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

1.2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中医学有言“肝主疏泄”“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肝藏血”,患者因受不良情志刺激,过悲过怒,久思久虑,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机逆乱,郁久化火,暗耗肝血,阴阳失调,而致失眠。正如《素问》中言:“肝热病者热……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卧。”

1.3劳倦体虚,心火偏旺 心为“君主之官”,且“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总领机体一切神志活动。患者因劳逸失度、久病体虚或素体阳亢,火热内生,心火偏旺,热扰心神,神明外越,血不藏神,阴阳失交,故而不寐。《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更是直接指出“心神不安,则生不寐”。由此可见,心火偏旺亦是“失眠”的重要病机。

2 毒郁心窍是药物依赖性失眠的主要病机

较之普通失眠,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病因明确,即长期口服西医安眠镇静类药物而产生。梅建强教授指出,镇静安眠药的作用类似于中药的镇静安神药,但不良反应颇多,服此类药物并不能从根本上调节患者阴阳不和的状态,仅是治标之法,无法从根本上恢复心主神志的正常生理功能,且服药日久极易损伤脾胃、心、肝等脏腑,进一步加剧了脾虚、痰热、肝郁、心火等病理变化。久服后药物成分蓄积于体内,与体内已形成的痰热、气郁、心火等相互作用,胶结于一体,郁毒乃生,且其性黏结难化,郁阻于心窍,一旦减药或停药,心神失于镇静安眠药物的强效作用,心阳暴亢,心神烦乱,痰热、心火与郁毒等共同扰动心神,使症状反跳或病情加重,出现紧张焦虑、震摇不稳、心悸心慌、头晕头痛、纳差、谵妄等症状[2]。

3 治疗原则

梅建强教授针对脾虚、痰热、肝郁、心火等病理基础以及毒郁心窍的基本病机,采用健脾和胃、清化痰浊、舒肝行气、镇心安神并结合解毒祛邪的治疗方法来恢复脏腑阴阳平衡,从而到达治疗失眠并减、停西药安眠药的作用。

3.1健脾和胃 梅建强教授认为,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脾胃虚弱日久,症见多见寐浅,早醒,易醒,多梦,伴胸闷脘痞,恶心,干呕,头晕、头胀,纳少,饮食不消化,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此类患者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正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治疗当以健脾行气、和胃安神为大法,使脾得健运,胃得和降,痰无所生,毒无所附,断绝了郁毒产生的根源,为治本之法。梅建强教授自拟健脾解毒助眠方,方中主要药物有茯苓、麸炒白术、陈皮、莲子、石菖蒲、木香、砂仁、薏苡仁等。其中茯苓为君药,健脾行气,利水渗湿,宁心安神;臣以麸炒白术、陈皮,行气和胃,健脾化痰;佐以莲子、石菖蒲、木香、砂仁、薏苡仁等健脾利湿的同时,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使脾虚得健,升降有度,营阴卫阳动态平衡,心神得安是标本兼治之法[3]。如《神农本草经》有云“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药性论》曰“茯苓,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等,皆指出茯苓在宁心安神、健脾除烦等方面功效显著。又如《医林纂要》中说:“莲子……去心连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烦、止渴、涩精、和血、止梦遗、调寒热。”可见莲子亦有镇静除烦的作用。梅建强教授认为,以茯苓为主药,配合莲子、薏苡仁、白术、砂仁等健脾除烦的药物组合,能有效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脾胃失和的症状。

3.2清化痰浊 梅建强教授认为,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痰内热生,久服西药,郁毒内扰,多见入寐较难,多梦易醒,咳痰黄黏,口干口苦,心烦急躁,头昏蒙不清,纳差,减药心情较迫切,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腻,脉弦滑。此类患者因有痰邪助势,痰湿重浊黏腻,与药物依赖之邪毒相结,不易去除,病情更易迁延反复,缠绵难愈。针对此类患者,梅建强教授以化痰为核心治其根本,同时佐以清热解毒之品,使毒随痰出,郁毒渐解。治疗以清热化痰、解毒安神为大法,自拟清热化痰安神方,常用药物有清半夏、竹茹、胆南星、麸炒枳壳、炒栀子、黄连、连翘、炒酸枣仁等。梅建强教授认为,胆南星、竹茹、清半夏等有清化热痰、止呕除烦的功效,针对此类病症,灵活加减竹茹、胆南星、清半夏等用量对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尤为重要。《药品化义》有言:“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症,悉能奏效。”《本草正论》曰:“胆星……实痰实火壅闭上焦而气喘烦躁、焦渴胀满者所当必用。”张锡纯认为,半夏“生当夏半”,“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可见竹茹、胆南星、清半夏三药用于失眠症的治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同时,梅建强教授吸取名方“保和丸”配伍经验,灵活运用连翘这一解毒要药,既清解中焦的热毒,调节中焦阴阳平衡,又能消郁散结,使聚集胶结的无形之毒分散剥离,随痰而出,最终达到解毒退邪、助眠安神的目的。

3.3舒肝行气 梅建强教授认为,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大多存在情志因素影响,肝郁气滞,魂不守舍,加之减药、停药过程不易,更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患者大多可见入睡难、睡眠浅,多梦,易醒,伴心烦,精神紧张、急躁易怒或情绪低落,胸胁胀痛,恶心干呕,脘腑胀满不适,善太息,口干口苦,纳差,二便可,舌红苔薄黄,脉弦细。针对此类患者,梅建强教授认为治宜采用疏肝行气、解郁安神之法。使肝气条达,疏泄正常,魂归于舍,从而改善睡眠,气机调畅,加速体内郁毒排出,促进体内的毒邪消散,以达安神助眠之目的。自拟疏肝化毒安寐汤方中药物多为疏肝之品,如柴胡、香附、合欢花、合欢皮、茵陈、佛手、石菖蒲、龙胆、炒栀子、川芎等。方中柴胡、香附为君,疏肝解郁,白芍为臣,柔肝止痛,佐以龙胆、栀子清泻肝火,合欢花、合欢皮、当归解郁养血安神。梅建强教授指出,应重视柴胡、香附这一药对肝郁患者的应用,柴胡疏肝解郁,升阳柔肝,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临床柴胡多用6~9 g,香附倍柴胡之配伍,增强两药相助相佐的作用,临床疗效明显。如《神农本草经》言:“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并且,此方多用茵陈、佛手、合欢花等轻清之品,恢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作用,如《本草汇言》中提到:“合欢皮,甘温平补,有开达五神,消除五志之妙应也。”肝脏气机条达,机体清除郁毒的能力随之增强,情志调畅,减轻不良情绪对药物依赖性失眠的影响,故梅建强教授认为,应注重舒肝行气法在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中的应用。

3.4镇心安神 梅建强教授认为,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多见心火亢盛的表现,如入睡困难,心烦、急躁易怒,口干口臭,身热、汗出,纳可,大便干,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治法以镇心安神、清热除烦为主。此类患者热象偏重,心火偏旺,心神浮越,与前证型相比,需重用重镇安神之品,一则镇心安神,使浮跃之神重归其位,使失去西药重压之下的心神不易亢奋涣散,减少药物依赖对患者的影响。二则重用清心火的药物,使心火得清,心窍郁毒无热邪助力后易清易散,并随火热之邪而解,心神失去火毒扰动而安,从而改善患者失眠状态。梅建强教授自拟镇心祛毒助寐汤,方中药物主要为龙骨、牡蛎、珍珠母、磁石、琥珀、醋龟甲、生地、丹参、郁金、莲子心、炒酸枣仁、柏子仁等。重用龙骨、牡蛎、珍珠母、磁石重镇之品为君,镇心安神,配合以丹参、郁金等清心除烦之品,减轻患者心烦、急躁等伴随症状。梅建强教授认为,生龙骨镇静安神的同时又有平肝潜阳的作用,生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此药对为心火偏亢型失眠及药物依赖性失眠的必要药对,二者相伍,安魂定魄,镇惊安神[4]。如《名医别录》中说:“龙骨……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加强镇心安神类药物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此型患者的药物依赖现象。同时配以炒酸枣仁、柏子仁等养血安神,相关研究表明,酸枣仁中的主要成分酸枣仁皂苷A能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5]。诸药合用,可减轻患者失眠症状。

3.5解毒祛邪 梅建强教授认为,患者在脾虚、痰热、肝郁、心火等病理基础上久服西医安眠镇静类药物,皆会产生郁毒这一病理产物而郁阻心窍,产生药物依赖的病理表现。梅建强教授吸取名方“保和丸”配伍经验,在以上四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连翘这一解毒要药。《本草图经》中记载:“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的作用。”应用连翘,既清解心窍的热毒,调节阴阳气血平衡,又能消郁散结,使聚集胶结的无形之毒分散剥离,随痰、热等病邪排出体外,最终达到解毒退邪、清热除烦、助眠安神的目的[6]。梅建强教授还指出,拓宽郁毒排出体外的途径,给邪以出路,是治疗郁毒的关键。故适当应用泽泻、淡竹叶等淡渗利湿之品,使毒郁之邪从小便而解,清热除烦,利尿解毒,标本兼治。如《本草纲目》中就曾提到:“淡竹叶……去烦热,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应用以淡竹叶为代表的药对通条水路以助郁毒从小便而去,同时泻浊降热,增强解郁排毒之力。

4 减、停镇静安眠西药时遵循“七一四减药停药法”

面对顽固失眠且不能停药患者,梅建强教授多嘱患者应放平心态,不要急于减药,应遵循“七一四减药停药法”,本法适用于久服苯二氮类药物产生的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应继续口服就诊前所服苯二氮类药物,不能随意减量或加量,配合中药治疗1周,若患者睡眠改善,即1周内有不小于5 d睡眠尚可,应在调整中药的基础上建议患者尝试减药,减掉原服药量的1/4,同时继续服用中药1周,并嘱患者减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轻微反跳症状,如睡眠较前浅短、入睡减慢、多梦易醒等,应以自认耐受度为宜。1周后对病情进行评估,若睡眠改善且无反跳或有反跳现象但可耐受,继续口服中药及西药3/4,为期1周巩固疗效。如若不良反应超过患者自身耐受程度,则应恢复减药前的西药用量,并调整中药处方,继续口服中药、西药1周,1周后再用同样方式减药。若患者睡眠情况改善,可继续前法减掉原药量的1/4,由此循环,直至患者摆脱西药依赖且失眠症状改善为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梅建强教授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患者减药至1/4原药量以及西药“从有到无”的两个阶段最为关键,容易发生反跳并且纠正困难,故此两阶段服药时长应控制在2周,以求更好的减药、停药效果。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此“七一四减药停药法”为梅建强教授临床减药经验的总结,7即以1周7 d为周期,14即单副药最常服用天数;且“七一四”与“去一四”谐音,即建议减药应以1/4原药量为宜,便于总结且易于记忆,患者接受程度较高,易于推广。患者心理负担小且临床疗效肯定,是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的有效方法。

5 全程配合心理疏导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言“古今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可祝由而已”。梅建强教授从古籍中吸取经验,重视“祝由”之法配合药物治疗,认为适当应用心理疏导的方法有利于缓解患者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减少镇静安眠药的应用,提出以下三点具体措施:首先制定治疗计划,详细向患者阐述整个治疗方案。如《灵枢·师传》所言:“告之以其败,语之与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讲清中药治疗及西药减量的整体过程,使患者理解并接受治疗方案,争取患者信任,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其次,纠正患者对西药类的错误认识。梅建强教授总结了错误认知“三不能”,即不能因恐惧西药依赖性而彻底排斥西药、不能因西药短期疗效显著而排斥其他治疗、不能因药物不起作用就擅自加大药量。第三,加强患者睡眠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律睡眠,睡前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睡前过于兴奋等。

6 病案举隅

患者,女,54岁,2019年10月17日初诊。主因:间断失眠7年,加重1年。患者7年前因情志刺激出现失眠,主要表现为间断入睡困难,易醒,睡眠浅,伴心烦,晨起困倦乏力,偶见头昏蒙,未规律治疗,未服西药。1年前因家庭变故失眠加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甚则彻夜难寐,易醒,醒后难再入睡,于社区医院就诊,口服艾司唑仑1~2 mg/d,1年内每日口服艾司唑仑,且效果渐差,近一周症状加重,不能入睡,不能停药,遂至我院门诊就诊。诊时见:患者入睡难,口服艾司唑仑4 mg/d,多梦,易醒,睡眠浅,伴晨起头晕、头胀,心烦、急躁易怒,晨起困倦,乏力,纳差,小便可,大便不成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不寐,病机为痰热内扰,肝郁脾虚,心阳亢盛,毒郁心窍;西医诊断:失眠。治则:健脾化痰,疏肝镇心,解毒祛邪。方药:茯苓15 g、陈皮9 g、清半夏6 g、竹茹15 g、胆南星6 g、麸炒枳壳9 g、柴胡6 g、炒白术9 g、龙胆6 g、炒栀子9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珍珠母30 g(先煎)、淡竹叶16 g、郁金9 g、莲子心6 g、炒酸枣仁15 g、茵陈15 g,7剂水煎,早、晚饭后1 h温服。同时嘱患者每日睡前服艾司唑仑片4 mg,不要擅自加量、减量或停服,嘱其按时起居,保证睡眠环境的适宜度,忌饮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过饥过饱等,遵循顺其自然原则,不急于苛求睡眠质量与时长,不与睡眠相抗争,不过分重视失眠带来的不良影响,1周后随诊调药。

二诊:患者睡眠较前改善明显,伴头晕头胀,乏力症状减轻,日间困倦程度较前减少,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据患者病情,梅建强教授认为患者肝郁症状明显,心火较甚,于上方加磁石30 g(先煎)、醋香附12 g、合欢花9 g,炒白术改用生白术6 g,7剂水煎服,服法同前。嘱艾司唑仑3 mg/d。

三诊:患者减药后1周内2 d入睡较难,其他天睡眠可,自述减药后无明显不适,未见失眠症状加重等,情志可,偶觉腹胀,饮食少,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梅建强教授考虑患者中焦气机不畅,心阳偏盛,上方去半夏、茵陈、麸炒枳壳,加佛手6 g、枳实15 g调理中焦脾胃,琥珀粉3 g(冲服)重镇心阳,7剂,煎服法同前。口服艾司唑仑3 mg/d维持1周,不适随诊。

四诊:患者睡眠可,精神佳,减药无不适,饮食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患者心阳偏亢现象改善,前方去莲子心、郁金,7剂,服法同前。嘱减艾司唑仑至2 mg/d,不适随诊。

五诊:患者艾司唑仑减药后睡眠可,1周内有1~2 d入睡较困难,减药尚可耐受,饮食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患者睡眠情况较稳定,前方去磁石、琥珀等重镇之品以防久服碍胃,7剂,煎服法同前。继续服用艾司唑仑2 mg/d,维持1周。

六诊:患者睡眠可,无特殊不适,饮食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患者症状稳定,继服前方14剂,煎服法同前。减艾司唑仑至1 mg/d。

七诊:患者无特殊不适,14 d内有2 d入睡较难,饮食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嘱患者继服艾司唑仑1 mg/d,中药方剂不变,14剂,煎服法同前,不适随诊。

八诊:患者睡眠可,心情可,饮食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视其减药耐受情况良好,嘱停服艾司唑仑。如有反跳症状不耐受可间断口服艾司唑仑1 mg。继服中药14剂。

九诊:患者停药后无明显反跳,睡眠佳,饮食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嘱患者继服前方14剂以巩固疗效,若睡眠可、无反跳可停服中药,不适随诊。后未就诊,2个月后电话随访诉已停中药,未再服艾司唑仑等西药,睡眠可,精神佳,治疗效果满意。

[按] 此患者病属药物依赖性失眠,证属痰热内扰,肝郁脾虚,心阳亢盛,毒郁心窍,故应以健脾和胃、清化痰浊、舒肝行气、镇心安神为治疗大法,全方重用龙骨、牡蛎、珍珠母等药,镇心安神加强安眠之力,使暴亢的心阳安于其位;郁金、莲子心、淡竹叶、龙胆、栀子清热泻火,清心安神,使心窍郁毒随火热而解;茯苓、陈皮、竹茹、胆南星、炒白术、半夏、枳壳、茵陈合用,健脾和中,清热化痰,解除痰热与毒邪相互胶结的状态,使心窍郁毒随痰而化,毒邪即清。诸药合用,使痰热得清,脾虚得健,肝气得舒,心神得安,毒邪可除。配合“七一四减药停药法”及心理疏导,逐渐减药,每次就诊辨证调方,经过9周的治疗,患者停服安眠药,口服中药2周巩固疗效,后停服,患者失眠症状改善,未见反跳症状,未再服西药安眠药,疗效满意。

7 小 结

药物依赖性失眠发病率高,病程常且缠绵难愈,为临床难治之病。梅建强教授从脾虚、痰热、肝郁、心火等病理变化角度出发,总结出“毒郁心窍”的主要病机,并应用以健脾、化痰、舒肝、镇心为基础的解毒祛邪之法,结合“七一四减药停药法”,取得良好的疗效。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艾司依赖性心火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临床疗效观察
降心火不能单用“苦降”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不同剂量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
什么是药物依赖性?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谈幼儿挫折教育的几点体会
劳宫穴断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