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对孕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
2022-12-05张玲卢爱华汪小娟柴端张秀丽汪娟
张玲 卢爱华 汪小娟 柴端 张秀丽 汪娟
由于社会经济水平在近20年有翻天覆地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基础极大的改善。孕妇在妊娠期的营养状态大为改观,甚至由于过分注重孕期营养的补充,导致营养过度的现象时常发生[1]。这主要是由于孕妇本人或家属对妊娠期营养知识的了解不足,因此目前产科基本已开展妊娠期关于营养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孕妇或家属对妊娠期营养知识的了解增多,营养失衡状态有一定改善[2]。但由于个体化或自护能力的差异,即使开展健康教育,部分孕产妇依然会出现营养失衡的情况,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3]。为强化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本研究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营养干预,通过为产妇直接提供营养食谱使营养失衡的情况改观[4]。研究选取在黄冈市妇幼保健院建档、分娩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营养干预结合健康教育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7月在本院建档、分娩的孕产妇1 012例,纳入标准:(1)在本院建档、分娩的孕产妇;(2)有完整的产检信息、分娩情况、产后随访资料。排除标准:(1)合并家属遗传疾病,习惯性流产,食物过敏;(2)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伤;(3)年龄 <20岁及 >40岁;(4)双胎、多胎妊娠;(5)既往接受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6例,分别开展不同方式干预措施。其中观察组:年龄20~39岁,平均(30.20±6.76)岁;入院孕周12~26周,平均(18.52±3.59)周;入院体重 45~76 kg,平均(56.82±13.26)kg;入院腰围75~96 cm,平均(85.30±7.96)cm;妊娠次数 1~3次,平均(1.26±0.58)次;初产妇401例,经产妇105例。对照组:年龄20~39岁,平均(30.36±6.65)岁;入院孕周12~26周,平均(18.42±3.42)周;入院体重 46~75 kg,平均(56.31±13.22)kg;入院腰围 74~95 cm,平均(85.26±7.87)cm;妊娠次数1~3次,平均(1.28±0.56)次;初产妇395例,经产妇1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取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人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开展健康教育,在孕产妇建档后对其进行基本体检,了解饮食习惯、口味喜好等。向孕妇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到妊娠期的注意事项、营养等方面知识。营养知识需要重点宣教,使其了解到妊娠期需要补充蛋白质、维生素、钙、脂肪、铁等,并向其发放建议食物摄入量量表,方面掌握饮食。最后告知饮食禁忌,如禁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2)产前健康教育:补充新生儿喂养知识,使其了解到母乳喂养、自然分娩的优势,指导产妇数胎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待新生命的降临。如孕妇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告知孕妇出现一定的负性情绪是正常的,并通过实例、交流等消除孕妇的负性情绪。临产前再次告知产妇分娩的大体流程,并进行呼吸训练、分娩演练。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营养干预,为孕妇制定详细的营养干预计划。具体包括:(1)依据孕妇的体重计算每日热量,计算公式:建议摄入量=体重×(35~50 kcal/kg),将计算结果告知孕妇。(2)合理分配饮食来源,规定每日碳水、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分别达50%~55%、15%~20%、25%~30%,按照该比例合理选择食物的类型。(3)提供食物摄入量参考量表,其中奶类食物鉴于300~500 ml,油脂类 25~30 g,肉类 100~200 g,豆类25 g,蛋类 50 g,鱼虾 100 g,水果 300~400 g,谷物200~300 g,食盐 <6 g。(4)提供营养素推荐摄入量,其中热量按照公式计算,蛋白质>20 g,脂肪30 g,钙 1 200 mg,铁 25 mg,维生素 A、C、D 依据检测结果个性化补充。(5)合理分配进食时间,将1日3餐更改为1日6餐,在正常进食时间的基础上加餐,加餐时间9∶30左右,15∶00左右,21∶00左右。进食不宜过快、过饱,注意盐、糖的摄入。(6)嘱咐家属配合和监督营养干预的执行。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对比两组入组时、产前的营养状况,包括BMI、Hb指标。(2)在产前检测产妇的骨密度,按照T-score≥-1为正常,-1>T-score≥-2.5为骨密度下降,T-score<-2.5为骨质疏松的标准进行分类对比。(3)统计两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4)统计两组分娩情况,包括顺利分娩、难产。统计两组分娩方式,包括顺产、剖宫产。注:难产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胎儿娩出困难。(5)统计两组妊娠不良结局,包括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胎膜早破。(6)统计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包括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
1.4 统计学处理
由统计学软件SPSS 24.0完成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营养指标对比
入组时两组BMI、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前观察组BMI低于对照组,H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营养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营养指标对比(±s)
组别 BMI(kg/m2)Hb(g/L)入组时 临产前 入组时 临产前观察组(n=506) 20.58±3.10 24.12±2.06 115.68±10.24 115.46±9.15对照组(n=506) 20.64±3.14 25.06±2.14 115.85±10.28 109.26±8.96 t值 0.306 7.119 0.264 10.890 P值 0.760 0.000 0.792 0.000
2.2 两组产前骨密度情况对比
产前观察组骨密度正常占比高于对照组,骨密度降低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前骨密度情况对比[例(%)]
2.3 两组孕期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孕期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2.4 两组分娩情况对比
观察组顺利分娩、顺产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分娩情况对比[例(%)]
2.5 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对比
观察组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胎膜早破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对比[例(%)]
2.6 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等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对比[例(%)]
3 讨论
孕妇在妊娠期其内分泌功能、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故需要在这特殊时期予以孕妇有效的营养干预[5]。既往临床多采用健康宣教的方式帮助孕妇及其家属了解营养知识,但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孕妇或家属认为在妊娠期需要大量补充营养以保障胎儿生长的营养所需[6-7]。这导致孕妇在妊娠期过量摄入脂肪、蛋白、热量,以至于发生营养失衡,影响孕妇及胎儿健康[8]。过度摄入营养物质会导致体重攀升,并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既往有研究指出,母体营养摄入过剩会导致流产、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提升[9-10]。并且营养过剩也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胎儿在妊娠期其生长发育的营养完全来自母体,故孕妇的营养失衡也会导致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11-12]。如母体铁、钙等的缺乏,则会导致儿童贫血、骨骼发育减缓等。
因此妊娠期保障营养合理的摄入极为重要,但单纯采用营养健康宣教的方式取得的效果不理想。因而在本次研究中予以孕妇及家属直接的营养干预,通过计划性、针对性的食谱为孕妇制定营养干预计划。既往健康宣教的不足之处在于受限于自护能力、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产妇自行进行饮食的选择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最后影响营养平衡。而个体化的饮食计划能避免这一问题,使营养干预达到预期效果。且营养干预更具开展性,明了且直接,有助于实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入组时两组BMI、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前观察组BMI低于对照组,Hb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在营养干预结合健康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组的营养吸收更为合理,BMI更正常,缺血情况也更少。在骨密度的对比中,观察组骨密度正常占比高于对照组,骨密度降低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在营养干预结合健康教育的作用下可降低骨质流失,保障孕妇的健康。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孕期并发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过营养干预与健康教育,能促进分娩的顺利完成,减少产妇分娩并发症和不良结局的发生。合理的饮食营养还有助于改善孕妇的分娩方式,促进产妇树立正确意识,因而观察组的分娩更为顺利,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也更多。最后本研究还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结局,结果显示观察组巨大儿等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新生儿也可从营养干预与健康教育中获益。
综上所述,营养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可取得满意的营养干预效果,对保障母婴健康,降低不良妊娠结局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