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中眶上外侧入路对炎症因子、MBP与ETS-1水平的影响

2022-12-05周军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脑膜瘤入路出血量

周军

脑膜瘤是一种原发性脑肿瘤,多数为良性,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可引起癫痫发作、听力下降、视力模糊、行走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思维或性格改变[1]。颅前窝底脑膜瘤主要累及颈内动脉、海绵窦、动眼神经等重要组织,且手术切除难度相对较大,经额底入路能够充分暴露病灶,为手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但该入路方式创伤大、失血多,易因脑组织过度暴露而发生感染。经眶上外侧入路操作相对简单,能够良好地显现肿瘤基底及周围组织,提升手术精确度,减少颞肌损伤[2]。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102例颅前窝底脑膜瘤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对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髓鞘碱性蛋白(MBP)与E26转录因子-1(ETS-1)水平的影响,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8月-2021年7月收治的102例颅前窝底脑膜瘤患者,纳入标准:(1)均符合文献[3]《现代神经外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符合相关手术指征;(3)均为首次发病;(4)均神志清醒、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3)合并颅脑外伤或其他颅脑疾病;(4)其他部位的脑膜瘤;(5)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6)无法耐受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51)与对照组(n=51),观察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22~75岁,平均(41.36±5.22)岁;病程7个月~8年,平均(2.68±1.53)年;肿瘤直径3.2~7.3 cm,平均(4.62±0.79)cm。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25~72岁,平均(41.46±5.18)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2.53±1.69)年;肿瘤直径3.5~7.4 cm,平均(4.65±0.82)cm。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对照组采用额底入路,患者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头部略高于心脏水平,且偏向对侧15°~30°,使用头架进行固定,跨冠状皮瓣做1条长约30 cm的手术切口,在额部颅骨钻4个孔,使用铣刀在左右各开1个直径约5 cm的骨窗,在显微镜视野下沿前额部骨缘将硬脑膜剪开,释放脑脊液以降低脑压,使用脑压板将额叶底部轻轻抬起,充分暴露肿瘤病灶,沿蛛网膜界面将肿瘤分离,若患者肿瘤体积较大,则先进行肿瘤囊内切除,沿蛛网膜分离后分块切除肿瘤。

观察组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患者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将患者上半身抬高约30°,头部自然下垂15°~20°,使用头架固定,于发际线内做弧形切口,起自中线,至耳前1 cm,颧弓上方3~4 cm,使用弹簧拉钩将皮瓣勾起,游离颞肌,牵开肌皮瓣并游离至眶上缘和额颧突,在颞线后下方位置钻1个孔,使用椎板咬骨钳将骨孔内板咬除,再用铣刀取大小约为5 cm×3 cm的骨瓣,磨除蝶骨嵴外侧和前方的额底骨质,使颅前窝底尽可能平坦,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在额部、颞部骨缘钻3~4个孔,以便于悬吊硬脑膜,弧形剪开硬脑膜并将其牵开,轻轻抬起额叶,适度打开侧裂根部,释放脑脊液,使用双电极电凝对颅前窝底基底进行电灼,将肿瘤的血运切断,分离肿瘤与额底间的蛛网膜界面,切除肿瘤,对于体积较大的肿瘤,先进行瘤内减压,再将肿瘤分块切除。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2)炎症因子、髓鞘碱性蛋白(MBP)及E26转录因子-1(ETS-1)水平:分别抽取患者术前、术后3 d的空腹静脉血共计 5 ml,设置离心转速 500 r/min,离心半径 10 cm,离心时间12 min,分离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BP、ETS-1水平。IL-8正常值:26~38 pg/ml,TNF-α正常值:20~400 ng/L,hs-CRP 正常值:1.0~10.0 mg/L,血清 MBP 正常值:0.55~1.83 μg/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后卧床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n=51) 322.79±38.25 168.29±30.16 6.25±0.71 11.63±1.25对照组(n=51) 413.68±56.17 192.74±39.05 7.34±0.85 12.98±1.13 t值 9.551 3.539 7.028 5.721 P值 0.000 0.001 0.000 0.000

2.2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术前两组IL-8、TNF-α、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上述指标较术前明显提高,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s)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IL-8(pg/ml)TNF-α(ng/L)hs-CRP(mg/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n=51) 32.68±4.37 53.25±5.16* 27.27±3.38 43.15±5.06* 2.79±0.32 5.23±1.11*对照组(n=51) 32.85±4.15 60.03±6.25* 27.65±3.12 48.30±5.21* 2.68±0.57 6.75±1.19*t值 0.201 5.974 0.590 5.064 1.202 6.670 P值 0.841 0.000 0.557 0.000 0.232 0.000

2.3 两组MBP、ETS-1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MBP、ETS-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上述指标较术前明显提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MBP、ETS-1水平比较[μg/L,(±s)]

表3 两组MBP、ETS-1水平比较[μg/L,(±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MBP ETS-1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n=51) 1.05±0.21 2.53±0.56*2.16±0.34 4.95±0.76*对照组(n=51) 1.07±0.22 2.87±0.39*2.18±0.32 5.52±0.82*t值 0.470 3.558 0.306 3.641 P值 0.640 0.001 0.760 0.000

3 讨论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和脑膜间隙,其中颅前窝底脑膜瘤占脑膜瘤总病例数的12%~28%,该病病因尚不明确,肥胖、激素、脑外伤等因素均可增加患病风险[4]。临床上多采用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对该病进行治疗,其能够切除病灶,解除神经、血管受压情况,但颅前窝底脑膜瘤位置较深、血管丰富,若入路选择不当,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5-6]。

额底入路切除术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该术式利用颅前窝底与额极间隙入路,能够获取较为理想的手术视野,为医师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但额底入路切口较大、手术时间长,操作时需牵拉额叶,可能造成组织损伤,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7]。眶上外侧入路出血量少、术野清晰,能够省去传统额底入路手术中开关颅的操作步骤,手术难度相对更小,可明显缩短手术用时,避免患者脑组织、血管长时间暴露,从而降低颅内感染风险[8]。该术式无须结扎上矢状窦前三分之一,可有效保护额叶部位的静脉回流,降低术后脑水肿、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且眶上外侧入路能够减少额叶暴露和额窦开放,在关颅过程中无须对额窦进行处理,可避免发生脑脊液漏[9-10]。此外,眶上外侧入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颞肌剥离损伤,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眶上外侧入路的切口较小,能够减少手术操作对颞肌造成的损伤,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且该术式的操作步骤相对简便,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长,避免脑组织和血管长时间暴露,促使患者更快恢复。

IL-8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能够吸引并激活中性粒细胞,导致局部炎症反应;TNF-α能够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功能紊乱,还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加重炎症反应;hs-CRP是由肝细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可在机体组织受到损伤后的数小时内升高;手术操作会对患者机体造成创伤,可刺激相关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致使上述指标水平升高[11]。本研究结果中,两组术后IL-8、TNF-α、hs-CRP水平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眶上外侧入路造成的创伤相对更小,能够减少患者机体受到的不良刺激,避免炎症因子过度释放。MBP含有多种碱性氨基酸,能够维持髓鞘的功能和结构稳定,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会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可导致MBP释放入血液中,血清MBP水平随之升高;ETS-1能够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影响细胞缺氧耐受能力,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MBP、ETS-1水平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明显更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眶上外侧入路对患者颅内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能够降低脑脊液漏、脑水肿的发生风险,从而减轻MBP、ETS-1水平波动。

综上所述,颅前窝底脑膜瘤患者给予眶上外侧入路切除术,对手术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对患者炎症因子、MBP与ETS-1水平的影响较小,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脑膜瘤入路出血量
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脑膜瘤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中间入路法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55例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