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地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2022-12-04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师范类美术学师范院校

聂 森

(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引言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把发展师范教育放在优先地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将师范教育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来说,也预示着迎来一场重大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方面,通过系列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振兴教师教育行动计划,能够更加找准师范院校“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通过依靠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切实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指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要达到标准要求,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1]然而,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虽然承担着培养基础教育美术师资的重要任务,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上仍然存在模糊不清、社会服务面向不明确的尴尬境地;课程体系及结构设置也有不合理的现象,往往偏重于技法能力训练,而忽视美术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专业性和师范性的融合度不够,往往强调专业性而弱化师范性。如此类似的情况既不符合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目标,也不利于师范类美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新时代对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有必要积极探索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时代发展对美术教育师资的新要求。

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了学校是否能培养满足时代需求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将来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位以及素质能力要求,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规格和标准。[2]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的产出导向应当回应社会需求,适应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能为地方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然而,美术学专业由于受传统美术专业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究竟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还是培养美术教育人才往往认识不清,甚至过分强调美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育,不能很好地回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没有明确的预期目标,致使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很好地落实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太合理

课程体系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按照毕业要求设置课程类别和教学环节,并有序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系统。课程结构要素主要包含通识教育课程要素和专业教育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组织方式。[3]课程体系要能回应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要通过关联矩阵支撑毕业要求,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大纲与毕业要求对接,课程教学通过内容、方法、考核要能支撑课程目标。但从部分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或多或少都存在如下问题:课程结构上,专业技能课程占据大部分课时,偏重技法课程的设置,片面强调美术技法的训练,导致人文素养类和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得不到保证;重专业基础类课程而轻人文教育类课程,重必修课程而轻选修实践类课程,重传统教育类课程而轻创新性拓展类课程,同时,专业类课程、文化类课程、教育类课程之间的结构也不合理。由于课程体系中既要涉及传统美术专业课程,又要顾及师范类美术教育类课程,同时课程门类较多,往往就只有缩减课时量,致使每门课程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不厚实的现象。鉴于以上几个方面原因,使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支撑美术师范生培养规格,甚至与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严重脱节,导致与美术师范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的产出导向目标不相符。

(三)专业性和师范性融合度不够

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包括美术专业能力和教师职业素质两方面。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一方面要承担师资力量的培养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专业人才育成的责任。作为师范类美术学的专业,就是要培养能服务基础教育的美术师资力量,这与普通艺术院校美术专业有很大区别。普通艺术院系更注重专业性知识的培养,而师范院校除了专业知识的培养外,更注重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师范院校和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课程建设都参照艺术院校美术专业来设置,往往将专业技法课程置于首位,有时部分专业理论课程都有被边缘化的可能,更何况教师教育类课程。由于过于强调专业性而忽视师范性,导致个别学生沉迷于专业技能的训练,醉心于艺术家的梦想,而不是追求成为一名光荣的美术教师,这有违师范院校的办学宗旨。当然,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也不能过于注重师范性而不重视专业性的培养,毕竟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美术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也要在专业方面有精进的造诣和修养。如果完全为了突出师范性,在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同时,随意减少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是不对的。事实上,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也包含了专业美术教育,必须遵循美术专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兼顾专业性和师范性。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一)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4]在此背景下,依据反向设计的原则,立足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所处的区域优势,结合社会需要和人才需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学生将来的社会角色和与之相适应的素质能力来明确培养规格,以此设计课程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基于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养需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从学生的预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出发,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指引,配置合理的教学资源,并以“学”为中心来安排教学活动,突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包含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四个方面。按照产出导向的原则,聚焦学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紧紧围绕“三个目标”(即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健全“三个机制”(即质量监控机制、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机制),做好“三个支撑”(即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对课程目标的支撑),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推动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二)以产出为导向,聚焦社会需求的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以产出为导向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其要求基于当前或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学生需达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反推出所需要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对应的持续改进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支撑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5]以产出为导向,聚焦社会需求,构建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就是要针对美术学专业人才产出的导向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要根据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对职业发展的期望以及不同方面的利益和诉求,制定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以使人才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适应行业社会的发展,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并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未来职业和专业发展期望。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建设,根据社会、行业等利益相关方的职业发展期望,聚焦美术学专业师范生核心能力素养,加强美术学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建设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师范特色的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范教育教学实践特色课程。譬如,增加民间工艺美术实践类课程、书法教育类课程、生活美术体验类课程等。

(三)坚持持续改进,构建“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

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性理念,重点在于构建用于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我们构建了“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并将其作为保证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反馈体系。通过四个功能明确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院校两级的责任主体地位,强化教学单位的实施主体地位,构建职责明确和分工清晰的管理架构,以保证质量保障体系的闭环和顺畅运转。通过“评价-分析-反馈-改进-再评价”的闭环质量评价机制,对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确保教学环节与毕业要求达成有效关联,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质量保障机制,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持续提升。

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目的在于规范和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学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测机制和外部质量持续反馈相结合的质量保障协同机制,可实现教师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6]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可突出地方特色,鼓励创新发展,引入多方参与,强化产出导向,以持续改进的原则,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师范院校质量文化建设,营造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氛围。

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一)遵循“落实主线”和“守住底线”的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宋冬生教授提出了“把准毕业要求内涵,统领认证主线与底线”的认证工作思路,指出要紧紧把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主线”和“底线”,切实落实“三个目标”“三个支撑”“三个机制”“三个达成”。这里的“主线”,即“三个目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三个支撑”(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底线”,指的是“三个机制”(质量监控机制,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机制),“三个达成”(课程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培养目标达成)。

笔者以贵州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为例,按照“落实主线”和“守住底线”的认证思路,以人才需求调研为依据制定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此促进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在此过程中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充分分析学生的服务面向及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促使学生的毕业要求的达成。具体而言,通过调研、分析、研判、修订,并组织利益相关方多次论证,提出了“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中学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机构的专业教师”的培养目标。按照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一践行三学会”的要求,从师德规范、学科素养、教学能力、育人能力、专业发展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制定一系列的质量保障制度性文件,形成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机制。坚持专业性与师范性并重,初步形成了“三习贯通、看、撰、讲、顶”的教育实践体系。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按照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落实了“主线”,也守住了“底线”,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支撑有力、师范性凸显的美术学人才培养体系。

(二)确立“一践行三学会”的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

“一践行三学会”,就是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这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还是新时代对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道德规范、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的要求。为了实现师范生向合格教师的角色转换,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并围绕“一践行三学会”,确定师范生人才培养规格,促进师范教育人才得到全方位发展。

以贵州师范学院来说,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提出了应用型、师范性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就是要培养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人才,使师范毕业生立志从教,成为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合格教师。在人才的培养规格上,学校结合“一践行三学会”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实现了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对于美术学专业来说,践行师德是指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创新思想,认同美术教育工作,以美育人,奉献社会的引路人。学会教学是指使学生掌握美术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法能力,具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基本的美术表现能力;能够运用美术学科知识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教学评价。学会育人是指要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使学生理解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学会发展是指学生应具有终身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理念,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反思和分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具体而言,在践行师德方面,学院增加了教师教育及师德规范类课程,涵盖到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践课,始终把“教书育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会教学方面,构建了“一看二撰三讲四顶”的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加强了中学美术教学基本技能(说课、讲课、评课、教学设计、三字一话等)的训练。在学会育人方面,增加了“学科育人”指标点,在学科专业教学中贯彻综合育人的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育人技能。在学会发展方面,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等活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发展能力。

通过分析毕业要求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支撑情况,采用基于学生课程评价结果的直接评价法以及针对毕业生的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的间接评价法。这两者的数据分别按照 80%、20% 的比例计算,得到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数值。再将毕业要求的8个方面分解为25个指标点,实现了毕业要求内容的全面覆盖,按照“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要求,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项毕业要求的指标点达成度均大于期望标准值的0.7,总体来看,各项毕业要求均已达成。

(三)构建“五个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应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学院探索并构建了“五个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具体包括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教学资源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7]“五个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主要涉及到内部质量监控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

在内部监控方面,学院应按照师范类专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不断探索和改进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落实过程化考核办法。首先要积极发挥学院教学督导的作用,做好教学监控工作,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风状况的检查,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坚持教学质量“六查”制度(即查教学文件、查授课、查教学质量、查教学纪律、查作业、查实践教学);严格落实课程目标达成、课程体系合理性、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开展常态化质量评价。

在外部评价方面,学校健全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反馈机制,成立专门机构,持续对毕业生进行数据跟踪,掌握他们的工作、发展状况,倾听他们的工作体会,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工作。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联络人作用,聘请部分毕业生担任教学质量信息员、督导员,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针对毕业生、中学、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网络工作平台和面对面访问体系,广泛开展毕业生质量、就业质量、职业发展等相关调查与评估,为教学改革提供详实、完备的参考依据。

学校围绕“五个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将校内外综合评价结果有效地反馈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应将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帮助他们了解课程特点及所处水平,了解课程在校内外评价综合分析视野下所存在的问题,使其能有针对性地改进相应的教学环节,如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学院负责人应帮助教师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合理面对教学考核及评价反馈,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四、总体效果评价

贵州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的建设通过以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为突破口,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学校师范生人才培养观念得到转变,广泛深度认同了OBE教育理念;教师规范了课堂教学,改进了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中心,提升了教学质量;学院以产出为导向,优化了人才培养体系。这些具体表现在:一是专业建设定位更加清晰。学院坚持师范性与专业性并重,紧密结合地方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师范认证为契机,助推专业内涵建设,已形成定位准确、服务基教、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师范教育专业。二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明显上升。我校学生在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连续3届获得一等奖。三是服务基教,特色鲜明。学校积极探索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教育模式,开展各类教师培训,近3年,培训全省中小学新入职美术特岗教师160人。四是德能并重,注重实践。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师德修养、教育情怀和职业素养。五是协同育人,全面发展。学校通过积极构建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模式,发挥高校美育优势,推进美育进校园,有效衔接了大中小学美育教育,为实现协同育人全面发展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

猜你喜欢

师范类美术学师范院校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作品赏析(2)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黄保华、秦浩明、沈晨晨、王波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