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地方本科高校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贵阳学院《贵州地方文化》课程为例

2022-12-04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贵州思政资源

杨 菁

(1.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贵阳学院泰国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5;3.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引言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贵阳学院作为贵阳市属地方本科院校,注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坚持“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适应新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更好地突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贵阳学院部分专业尝试开设了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贵州地方文化》,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下,该课程充分融入贵州地域特色思政资源,打造地方特色课程思政新亮点,挖掘“近距离”思政元素,配合“立体化”教学模式,辅以“多元化”教学资源,实现“递进式”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在课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和获得感。

一、挖掘“近距离”思政元素

贵州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地方文化中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生态文明为代表的绿色文化、以三线建设精神为代表的黑色文化、以白酒产业传承发展精神为代表的白色文化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基于此,《贵州地方文化》课程分十一个专题进行教学,在每个专题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挖掘思政元素,从情怀、方法和素养三个方面搭建思政元素传递框架。

专题一:“贵州概况”和“文化”阐释。该专题教学要求学生从宏观上坚定理想信念,唤起学生家国情怀,以爱党、爱国、爱家乡为主线奠定好课程教学基础;传递给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给学生科学严谨的文化研究方法,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理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思考未来职业领域应具备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专题二:贵州历史文化。该专题教学要求学生感受贵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体会贵州先民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地方文化自信;教会学生用史学研究方法考察贵州文化现象,建立共时和历时研究维度,培养学生纵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继承并发扬贵州先民敢为人先的奋斗拼搏精神。

专题三:贵州思想文化。该专题教学要求学生领悟贵州思想文化中折射的“知行合一”思想精髓;教授学生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范式,培养学生“学习先贤、效仿先贤”的意识;启发学生感受贵州先贤哲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典范力量,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社会栋梁。

专题四:贵州民族文化。该专题教学要求学生明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牢固树立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和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教会学生用民族学视角观察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现象,了解贵州民族文化的历史性、多元性、和谐性和民间性;启发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怀包容之心,成和谐之美。

专题五:贵州红色文化。该专题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贵州红色文化内涵,发掘贵州红色文化价值,厚植爱国爱党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秉承贵州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专题六:贵州山水文化。该专题教学要求学生领悟贵州“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内涵,将“天人合一”思想与贵州地理环境相联系,明晰贵州人民的宇宙观、伦理观和生态观;培养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和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专题七:贵州审美文化。该专题教学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自觉传承和弘扬贵州独特的审美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教会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传播美和传承美,使其具备解读美和传播美的能力。

专题八:贵州建筑文化。该专题教学要求学生发现贵州建筑文化之美,体会由建筑传递出的文化观念和内涵,感受精巧细致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体悟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启发学生不断学习职业技艺技能,树立职业敬畏,秉承工匠的认真精神和敬业精神,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精神素养。

专题九:贵州节庆习俗文化。该专题教学要求学生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唤起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增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立足节日发生场景,关照相应的民俗文化事项,体味其中的文化和精神;教育学生在相应节庆场域尊重各民族文化习俗和禁忌,体会多元文化精神。

专题十:贵州饮食文化。该专题教学要求学生领会贵州饮食文化中展现的兼收并蓄、因地制宜和道德礼仪;培养学生了解贵州各地烹饪原则、进食习俗、酒礼酒俗和茶礼茶道;启发学生挖掘贵州饮食文化折射的文化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专题十一:贵州文化交流。该专题教学要求学生体会贵州文化交流中体现的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系统梳理贵州文化的交流史;启发学生勇于交往、善于交流,促使文化间相互借鉴、和谐共生,助力贵州多元文化保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配合“立体化”教学方式

贵州地方文化中的思政资源内容丰富,类别多样,配合多种教学模式嵌套的“立体化”教学方式,在课程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融入思政元素,就能让思政教学内容不再枯燥地停留在书本上和老师口中。结合贵州地方文化特点,课程以“专题式”“混合式”“BOPPPS教学模式”为总框架,在“学生探究”教学框架中运用“研究式”和“体验式”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师引导”教学框架中运用“翻转课堂”和“互融式”两种教学模式,全域开展思政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融合教育。

(一)总体教学框架

“专题式”教学模式是指《贵州地方文化》分十一个专题进行教学,每个专题均有相应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专业优势,深挖思政资源,将相匹配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相应专题内容教给学生,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贵州地方文化中的各类文化内涵,深层挖掘各类文化价值,深刻领悟各类文化传递的精神实质,在相应的专题教学中实现“听前沿、学理论、切视角、选方法、析内涵、挖价值、悟精神”。“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扩展课程中思政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混合式”教学中自己主动去发现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时结合“BOPPPS教学模式”开展教学,“BOPPPS教学模式”是由温哥华大学Douglas Kerr团队提出的一种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BOPPPS”分别是教学中的英语单词首字母缩写,六个环节即导言(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3]课程结合该教学模式将思政内涵准确高质地传递给学生。

(二)“学生探究”教学框架

在“学生探究”教学框架中,适时开展生动的“体验式”教学。贵州有品类多样的博物馆,数量繁多的名人故居,一剧多戏的专门性剧院,各具特色的文化地区。开展“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进博物馆了解地方历史,树立正确三观,确立人生航向;走进故居了解“人、物、事”,体会“精、气、魂”;走进专门性剧院,听戏剧,悟文化,立自信;走进贵州红色文化地区,观红色实景、看红色经典、听红色故事,坚定理想信念;走贵州非遗文化路线,感受贵州匠人精神,培养正确审美情趣。除此之外,体验式教学不仅是多渠道的,还应该是多感官的,应充分利用贵州特色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贵州茶道,感受贵州酒俗,欣赏贵州戏剧,品味贵州美食,参加贵州各类年节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多感官体悟贵州地方文化。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开展“研究式”教学。教师进行前期的历史学、民族学、美学等相关理论教学,教会学生研究地方文化的视角、思维和方法,针对授课内容布置相关的调查研究任务,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发现身边的贵州地方文化现象,挖掘思政元素,用理论的视角开展研究。教师在“研究式”教学模式中仅仅充当指导者,每组学生自主确定研究对象,合理分配研究任务,共同搭建研究课题框架,选择正确研究方法,完成研究主题的深入探讨和适当延伸。在研究式教学中,引导学生组建不同维度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养成尊重意识,掌握沟通技巧,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活动。

(三)“教师引导”教学框架

“教师引导”教学框架中开展“翻转式”和“互融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模式是指课程由教师合理运用相关思想政治理论导读和点评,将授课内容开启和升华,课程主体部分由学生在授课教师引导下自主完成,改变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师身份由主讲人变为引导人,运用“翻转式”教学模式授课,将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做好理论基础、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的铺垫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文化现象,挖掘思政资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开展文化研究和思政内容的探究。“互融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特长的教师、学生、民族文化精英组合为一个教学团队,将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文化考察实践、文化调查和文化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4]本课程教学模式是几个层面的互融。首先是教学团队的互融。授课教师、各专题领域学者、非遗传承人,博物馆讲解员和学生等群体互相融合为一个教学共同体,共同完成授课。其次是教学模式的互融。专题式、混合式、BOPPPS式、翻转课堂、互融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融合使用,相互补充,共同作用。最后是教学资源的互融。各种类型的资源共同辅助教学,如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历史资源和实时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文本资源、网络资源和特色资源等多类型的互融。

课程中将不同类型的思政资源配合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做好《贵州地方文化》课程的思政教育。

三、辅以“多元化”教学资源

李如密等[5]认为“教学资源就是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贵州地方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散见于各类事物之中,授课教师在发现归类后用于教学引导。课程的思政教学立足文本资源,配合线上资源,辅以特色实景资源,据此建立起一个半开放的多样态教学思政资源库,便于课程教学中的调用。

(一)立足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贵州地方文化》课程以授课教师讲义为主要文本教学资源,配合研读贵州历史文献、贵州专门性研究著作、贵州各类文化专题研究论文、涉及贵州的主要政策文件等进行教学。教师讲义文本资源汇集课程所涉及的十一个专题内容,包括各专题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相匹配的研究方法、各专题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地方文化现象列举、各类文化现象内涵分析等内容。关于贵州历史文献的阅读有助于引导学生“读史明智,知史鉴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做历史唯物主义者;关于贵州专门性研究著作的阅读利于引导学生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有针对性的运用相应学科思维和方法研究贵州地方文化现象,挖掘背后重要的文化价值;贵州各类文化专题研究论文的研读能帮助学生把握学术研究前沿和准确选取相应类别文化的研究视角开展贵州文化现象的研究;涉及贵州的主要政策文件、会议报告和法规条例的研读主要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大的政策环境下关照地方文化现象,而不是孤立地进行文化研究,让学生创新性思考贵州地方文化如何做到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乘势而上。文本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在学习阅读中得以发现挖掘,在理解领会中得以内化升华。

(二)配合线上资源

信息技术的普及丰富了线上资源,各类在线课程、在线视频、新闻报道中蕴藏着优质的贵州特色思政教学元素。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利用线上资源,找寻贵州特色思政元素,了解发展中的贵州事,与时俱进动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线课程方面,充分利用各优质平台慕课资源和国图公开课等成熟的线上课程资源配合教学,经过课程教学梳理,将这些品类丰富的在线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经过授课教师的筛选和梳理,引导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专题课前导入学习和课后补充学习,通过在线视频课程学内容、习方法、悟精神。在线视频方面,顺应地区发展所拍出的历年贵州省各类宣传片、反映贵州特色文化的纪录片、讲述贵州故事的影视作品都是优质的线上资源。这些关于贵州的在线视频资源生动的讲述了贵州文化故事,能让学生多感官感受贵州文化、体会贵州精神,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课程相关知识,达到良好的思政教学效果。新闻报道方面,在《贵州地方文化》课程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贵州地方新闻资源内容,合理利用贵州地方新闻官网信息,了解发展中的贵州事,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活动,新闻媒体资源的实时更新和及时获取,能正确引导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贵州文化现象,动态地去观察和研究贵州地方文化,更具时代意义。

(三)辅以特色资源

极具地方特色的实景资源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悟贵州各类地方文化和其中的精神内涵,包括各类特色博物馆,如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民族博物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各类纪念馆,如遵义会议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等;各种博览园,如贵州农业博览园、贵州绿色博览园、贵州中国茶文化博览园等;名人故居,如王若飞故居、邓恩铭故居、黎庶昌故居等;还有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非遗文化体验馆。将这些丰富的特色实景资源分类融入课程各专题教学中,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的思政元素呈现。

四、实现“递进式”教学目标

通过融入贵州地域特色思政资源,推动地方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激活地域特色思政基因,将贵州地域特色思政资源融入地方特色课程中,达到“递进式”的教学目标。《贵州地方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思政知识、在学习中领悟思政内涵、在领悟中认同思政精髓、在认同中践行思政指引,最终实现服务地方的教学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是“立足贵州、了解贵州”。运用好“近距离”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深度挖掘贵州文化,深入了解贵州精神。

其次是“热爱贵州、留在贵州”。通过课程中地方特色思政元素的发掘梳理,引导学生效仿贵州先贤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热爱贵州、留在贵州、建设贵州,助力贵州发展。

最后是“扎根贵州、服务贵州”。通过课程中地方特色思政元素的整合升华,激起学生扎根贵州的爱国爱家情怀,怀揣梦想,蓄势发力,为服务贵州发展创造新的奇迹。

五、结语

贵州地方本科高校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意义深远,其思政教学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地方实际、学校特色综合创新建设,在课程教学中挖掘“近距离”思政元素,配合“立体化”教学模式,辅以“多元化”教学资源,实现“递进式”教学目标,各环节较好地融入思政教学元素,最终达到该门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目标。

猜你喜欢

贵州思政资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我给资源分分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