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补白”的运用
2022-12-04福建省福安市老区中学李英
□福建省福安市老区中学 李英
在初中语文教材里面,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时常会有“留白”情况的出现,教师利用“补白”教学,能使学生深入感受作品内涵、产生自身的感悟,有益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本文侧重于强调补白的内涵、实施原则、切入要点几个方面,创新点在于从背景、内容、标点、细节等方面切入要点进行“补白”,拥有了有效原则的支持,并利用具体的教学实践论证其在实施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帮助功能。作品因为留白而有韵味,但这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考虑到初中生的阅读经验有限、学习能力欠缺,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期间明确地引导学生自“补白”开始欣赏作品、体验感悟,让“留白”问题不会被遗忘,使学生得以因此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带动学生突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障碍。
一、对“补白”内涵的分析
“留白”是常见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在绘画领域,创作者绘画时着墨疏淡、留取空白,创作出一幅幅含蓄、隽永的经典画作,让欣赏者感受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例如,齐白石画虾的时候有大量的留白,使人仿佛看到清澈的流水;徐悲鸿画马的时候也有大量的留白,使人仿佛看到广阔的草原,这是一种“无物胜有物”的境界。与此道理相似,部分文学作品同样有此种技巧的使用,如背景的省略、故事的含蓄、细节的有意缺失等均属此类。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对这些“空白”加以留意,并通过引领学生进行“补白”,让学生在自我、自如、自然的状态下实现有效探究,用已有认知加个性体验的形式达到知识体系从无到有、从缺到全的变化。
“补白教学法”是指在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期间,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元化互动活动,将与文本内容相关但未能在作品中直接写出来的“留白”内容加以针对性补充。除补充以外,解释、说明等形式也被认为属于“补白”范畴之内,这些做法让作品更周密、完整,从而在学生反思、想象和创新期间起到帮助理解、感悟和体会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补白”原则
(一)以随文教学为中心
“补白”的做法,将在随文教学中产生丰富教学内容、补充语文知识的作用,而在使用该方法时,教师应当时刻谨记以随文教学为中心的原则,原因在于:文本主体是教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从作品不同类型出发进行差异化教学工作并大量“补白”是可行的,然而这种可行性不能使文本主体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被破坏。换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引导者与管理者的教师与作为思考者与学习主体的学生,都应当首先注意对基本知识的把握。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进行接下来的“补白”,而不是为了“补白”而“补白”,做一些舍本逐末的事情。如果从知识层面分析,此处提及的基本工作还能帮助学生的认知能力起到有效的强化作用,使之在接受恰当的指导后自主做好“补白”工作,将补充修辞手法、文章背景等任务更顺利地完成。
(二)以全局观念为重点
语文知识补白工作将涉及很多内容,如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语法知识、背景资料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等。在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补白工作将会随文而分布、随文而运用,且广泛分布于教材中的多个部分,然而这些内容之间是有可能、有必要构建成为一个合理有序的整体的。在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工作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做好知识补白活动,以此展现出本项活动的最大应用价值。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教师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而这些内容其实都散布在“最后一课”特殊的氛围中。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感受《最后一课》整体氛围为着眼点,然后将各个人物连接起来,并以补白的方式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而放大人物、看到人物、感受人物、理解人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最后一课的课堂是安静的,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每个同学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韩麦尔先生穿着比较正式的衣服,教室后几排也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严肃、忧愁。那么学生便会很自然地思考:“为什么每个人都很严肃?”这时候,教师再进行补白教学,让学生理解故事背景。另外,“我”的内心变化贯穿整个小说,所以,教师还可以以“我”的内心感受为着眼点,分析“我”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老师、从不懂事到热爱祖国的心路历程,进而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以全局观念为重点,以补白的方式从整体的结构中探索细微知识,教学任务才得以有效完成。当然,除了以某一篇文章为基点外,教师还可以以单元或全书为基点进行全局观引导下的补白教学,但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教师应用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整体结构与细微知识的联系。
(三)以学生感受为指引
教师在开展“补白”指导活动时需要关注到,补白教学时学生的感受就是他们对任务的接受程度。教师补白教材中的大量知识内容时,在语言上应当力争简明易懂、突出重点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突出补白的人文导向功能,重点使学生明确“白”在哪里,“补”在何处。例如,教材中时有出现古代常用敬辞和谦辞的文化知识或者传统戏曲代表剧目的知识等,这些知识或可在课文之后揭示,或可在综合性学习版块展现。针对此类特定位置的传统文化知识补白,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应当是有区别的,教师需要留意学生在接受程度、学习感受方面的表现,并据此做出合理的策略选择。例如,对于敬辞和谦辞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使学生完成寻找文本内的敬辞、谦辞任务,用这种做法带动“补白”任务的实现。对于部分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内容,补白策略则要以充实和具体的方式为主,包括直接补充有关知识、安排操作性较强的实践作业等,如欣赏经典戏剧选段等就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做法。
(四)以深入浅出为常态
部分知识的补白重在使学生初步了解知识;部分知识的补白重在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还有部分知识的补白则重在使学生据此产生对基本内容的思考。在做补白指导工作时,教师应当视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深入浅出的做法,让学生更有效地达到理想目标。例如,在学习一些文本时,需补充词、短语、句子等方面的语法知识,部分单一的介词、助词等语法比较容易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利用较短的时间加以简要介绍即可,而部分词语补白难度较大或者和新课教学关联紧密,教师应当多做说明,力争让学生真正掌握,不会出现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印象。再如,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容易记忆的短语,教师可要求学生采取记忆典型的做法,主动理解、巩固短语形式,使学生在面对需要做知识补白的部分时集中完成相关的句子语气分类、病句修改等任务。总的说来,深入浅出这一原则要随“补白”的内容变动而变动,它的根本宗旨是保证学生既能学得容易,又能学得透彻。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补白”切入要点
(一)从背景中寻找补白的机会
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是创作者有感而发的成果,而作者的感受往往拥有极为鲜明的时代背景。正是由于有了特定化的写作背景,才让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时代内涵,激发出创作者的内在动力。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时,如果未能深入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境遇,就不容易准确理解文本,也不容易在文本内涵体会方面取得成果。所以教师需要借助众多的背景“补白”工作将文本内涵以明朗、鲜活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防止学生在语境缺失因素的影响下出现阅读效果不足与理解偏差。例如,当进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可让学生完成收集写作背景资料等多项活动,这种活动正是背景“补白”的具体体现。学生借助不同途径寻找背景资料,可了解到本文是作者被朝廷贬于黄州期间所创作的,背景涉及“乌台诗案”,也涉及作者被贬以后的特殊境遇,包括没有俸禄、不能签署文书、人身自由受限等。这样的了解使学生意识到,所谓的“闲人”与往常的“闲人”含义是不相同的,从而明确作者和友人在月夜漫步时的真实经历、真实情感,而这也充分证明了合适的背景“补白”会跨越时空的阻隔,产生帮助学生理解优秀作品内涵的作用。
(二)在课后时展现补白的作用
评价一篇文章质量优劣的标准包括了它是否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在结尾处均会留有无尽的意味,因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后,要求他们进行结尾后续的补白,也就是使学生在课后就作品结尾处的未尽之语完成基于想象的写作。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最后仅说明了一家人乘坐另外一艘船回家,然而后面发生了什么却没有说明。教师可让学生学习完作品后,基于丰富的想象在课后补白作品的结尾,比如可以写于勒有没有再去“我”家中求助、周末的时候父母还会不会再在海岸线散步等。在课后补白时,有些学生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本项任务,有些学生则可借助教师的提示与指导完成,具体情况应当以教师所提的补白难度要求以及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而定。通过这样的补白学习,将会让学生较好地结合原作逻辑续写作品,使菲利普夫妇两人的人物性格被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而本过程也会同时使教师注意到学生理解文章角色的程度,为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学生以及后续教学工作的改善提供参考。
(三)在标点处突出补白的功能
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种无法缺少的符号。如果标点符号应用得当,可以让作品产生无穷的趣味,而发现这种趣味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补白”。据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期间,教师需要让学生多留意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并且在标点符号上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在学习《老王》一文时,作品中一句“呀,他什么时候……”出现的一处省略号就很值得注意,从这个省略号开始,学生可以完成对应的“补白”任务:从作品语境出发,把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补充完整,再把自己补充的句子和原作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补白”时比较法的运用,使学生借此感受到省略号后蕴涵的作者对老王的情感,从而展现出对作品主题的更理性的认知。在这项教学活动中,教师突出的“补白”比较方法的应用,展现出了“补白”的“还原”与“创造”功能,并取得了较好的学生思维启发作用。
(四)在细节处发挥补白的长处
很多经典作品中都有细节描写,这些描写表面看来往往并不独特,然而却可以在细细品味与合理“补白”后发现其中的妙处。针对这类内容,教师需要更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文本研读、指导能力,以便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细节,抓住关键点完成“补白”活动。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将找到的《山海经》给“我”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通过作者的描述,“山海经”变成了“三哼经”,而这样的描述又完全能使读者意识到,阿长得到这书的过程一定是曲折的。因为她对书名的表达不够准确,所以她在寻找这本书的过程中可能屡次失败。教师可以从这个细节出发,提示学生,让学生“补白”阿长得到“三哼经”的过程。这种做法会对学生感受阿长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本文通过论述补白的内涵、实施原则、切入要点几个方面,比较充分地证明了补白在课堂教学期间的必要性、可行性。总的来说,合理的、科学的“补白”会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放异彩,而为了保证实施效果的理想化,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要注意补白活动开展的适度性,既要保证有助于学生深度感悟,又要避免让相关的活动设计出现程式化的倾向。本文所论及的背景、内容、标点、细节等切入要点,只是可供实施的几个代表性方面,实际上对文本进行补白还有很多方法。只要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就会在言意转换、自然融合的状态下逐步攫取到更多、更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