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2016-06-24潘中喜
潘中喜
[摘 要]文本中的留白是极好的语文教学资源。在文本预留下来的空白中不断地深入研读,感悟文本表达的精髓,能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力度,促进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教学时要开掘意蕴,在感知体悟中进行补白;延续思路,在推敲标点中进行补白;角色置换,在联想体验中进行补白;图文对照,在细致观察中进行补白。
[关键词]空白点 补白 理解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56
留白是文本创作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策略。阅读教学如果能够紧扣文本中的留白,引领学生补充、拓展、延伸,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夯实学生的语言能力,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浓浓的语文气息。
一、开掘意蕴,在感知体悟中进行补白
文本表达讲究的是言简而义丰,很多语句看似简洁,却有着丰富的意蕴,需要读者依照自己的理解与生活经历进行个性化的体悟。因此,教师要善于开掘文本表达的弦外之音,引领学生在深入揣摩中感受蕴藏其间的意蕴,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船长》一文的结尾处写了“履行做人之道”“作为英雄的权利”。这些语言从字面上来理解,非常简单。但结合故事发展的情节来审视,则是作者对船长哈尔威言行的高度概括。在教学中,教师紧扣“做人之道”与“英雄的权利”,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故事中探寻相应的印证,并要求学生在深入思考后撰写自己的体悟感受,从而使作者蕴藏其间的感思跃然纸上。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文本中的核心语言并没有轻易地放过,而是紧扣教学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审视,生发出全新的意味,从而使学生深入地感受到哈尔威博大的英雄情怀,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延续思路,在推敲标点中进行补白
文本中的标点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在深入关注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要引领学生将关注力从语言向标点转移,去感受作者埋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情韵。
神话故事《开天辟地》一文,在第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化生成万事万物时,最后环节写了这样一句话:“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其中的省略号的运用就充满了智慧。对于作者而言,已经将盘古最具特色的身体部位展现了出来,并将其与大自然中的事物进行了紧密的对应,预期效果已然达成,其他的已无需在课文中过多地赘述;对于教学而言,这正是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补白的重要契机。因此,教师紧扣这个省略号,引导学生寻找盘古其他部位与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共性,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表达句式:他的( ),变成了( );他的( ),变成了( )……
在这一训练中,学生有效地延续了作者的创作思路,激活了文本内容,使自我思绪与文本内容进行了深入对话,促进了自身对课文典型句式的吸收与内化。
三、角色置换,在联想体验中进行补白
在记人叙事类文本中,作者对人物刻画的方法与策略可谓多种多样。但在实践创作中,作者并不会真正无一遗漏地全部运用上。对此,教师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在补白中深入感知。
例如,在教学《祁黄羊》一文时,教师根据祁黄羊“外举解狐”一事,增设了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角色——祁黄羊的亲人。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是啊!祁黄羊的举动令人震惊。按照常理,怎么会举荐自己的杀父仇人来顶替自己的位置呢?想象一下,假如祁黄羊的母亲、妻子和子女听到这个消息,他们会怎样劝说祁黄羊呢?如果是解狐听了,他又会作何感想呢?”
在不断与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内在的体验也在不断丰厚,学生在历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高贵品质,更加鲜明地植根在意识深处,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图文对照,在细致观察中进行补白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鲜活直观的事物更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思维动力。所以,苏教版教材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每篇课文都配置了相应的插图。阅读教学就应引领学生深入对比插图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补充文本的未尽之言。
例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当学生对“小儿卧剥莲蓬”的具体形态还缺乏真实的体验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回忆,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不仅观察到“小儿卧剥”的样子,还对其衣着、双脚的动作、专注的眼神进行了关注。由于有了直观的体验,学生的语言表达显得非常生动,小儿天真可爱的个性也逐步渗入学生的内在意识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课堂是短暂的,我们应在文本预留下来的空白中不断地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表达的精妙,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力度,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