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12-04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马卉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 马卉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和归宿”。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生活化教学”这一理念的研究和应用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相应的教学策略也被不断提出。初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生活作用性都非常强的科目,在推行生活化教学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先天优势和客观需求。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相关研究,围绕“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一题撰文,并试从生活化场景构建、生活化材料引入、生活化活动组织、家校合作机制引入以及学生生活性物理学习习惯培养五个角度入手,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性建议。
一、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生活化场景
场景对知识的学习而言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场景能带给学生真实的代入感,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知识、技能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据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过程中,首先要依托学生的日常经历和生活环境构建多元、真实的学习场景,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加持”和日常应用兴趣的作用下体现出更好的物理学习状态。
(一)结合日常生活条件构建物理学习场景
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初中物理课程中的诸多知识和技能内容都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其中尤以电学、光学和声学这三个板块的“存在感”最为突出,它们也最容易获得生活气息十足的教学场景资源。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并深度利用这些资源内容,从中寻找出更契合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的元素构建课堂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在这些场景中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代入应用,从而起到更具实际体验感和实践应用效果的教学成果。
比如,在进行“串联和并联”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常规单元总电路和住户分电路的结构,在课件或黑板上还原出一幅家庭电路示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这幅图表中不同部分的电路结构具体地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组别以及各自的电流运动方式,并可对这两种电路结构的选择和作用做出正确的理解。
(二)结合日常生活活动构建物理学习场景
生活不是静态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生活活动共同组成的,这些活动在执行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这也为物理学习场景的有机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初中物理教师要将形形色色的生活活动转化为引导学生开展物理代入学习的资源储备仓,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转化为他们独有的场景学习优势资源,引导学生结合课内的既有学习成果,开展对日常生活模式中的常规场景的思考和探索,通过这个途径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具体路径。
例如,在进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下场景并提出如下问题:“听到门外有人敲门,我们透过防盗门上的‘猫眼’向外观望可以清晰地看到来者是谁,可如果用别的物品将‘猫眼’的一半遮住,那么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影像会有什么变化?”之后,教师便可以此场景和问题为契机,在下一堂实验课程中组织学生展开相关探究,并从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一般规律。
二、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材料
作为一门探究物质科学的学科,初中物理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大量材料的使用,而这些材料能带给学生的学习体验的影响是多元而深刻的。基于这一点认识,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在选择教学和实验材料时有意识地突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存在感”和“出镜率”,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广泛存在性和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可拉近学生和学科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选择常见生活物品作为物理教学用具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新授课程本身带来的主观印象,在很多初中生看来,对物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始终都有一种“高不可攀”的印象,这种印象的存在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极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非常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后续能力体系的有机形成。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在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下,在开展实验教学或知识展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作为教学工具,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获得更有融入感的学习体验。
比如,在进行“弹力”这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只乒乓球带到教室里,将球在讲桌上来回弹起,以此来展示弹力的存在;或者找一些学生经常玩的“飞手”,通过来回拉扯展示该物品极强的延展能力,从而对弹力的作用效果做具象化的演示。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富有弹力的物品,以及这些物品的弹力都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可要求学生在下一堂课将这些物品带来作为学习弹力的工具。
(二)选择常见生活现象作为物理教学素材
物理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引入和提炼是新课程改革对物理课程教学提出的主要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物理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出于对这一背景的认识,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具体流程时应当积极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好奇的或感到困惑的日常生活现象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根据这一堂课的学习内容从物理角度分析现象的成因和所体现的物理原理,以及教学如何借助物理手段实现这些现象的生活、生产服务转化,从而在更高维度体现出物理课程教学的生活契合性和服务性。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浮力”这一部分知识前,教师可以先结合之前关于“重力”的知识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在重力的作用下任何物体从同等高度自由落地的时间都是一样的,那将一只铁球和一个塑料袋从同等高度抛下后,为什么永远是塑料袋最后慢悠悠地落地呢?”而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讨论这个话题,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出“浮力”的概念,以此作为正式开展本次课程讲解的导入。
三、在物理教学中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
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绝佳载体,也是实现知识和生活之间高度融合的有效手段。初中物理教师要从根本上重视对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利用,通过具有生活表现力和反映效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化对课程学习成果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更饱满的应用成就感和学习获得感,从而使生活化教学的落实得到进一步保障。
(一)根据课程教学元素设计生活化物理实验
一如笔者前文所言,“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概念和价值”是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要求。为了进一步迎合这一项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展开实验的设计和环节安排工作时,务必要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经历以及趣味进行各项操作,同时可根据这一理念对教材中收录的实验进行适当的生活化改造,以此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和触手可及的生活材料降低物理实验的操作难度,并为学生物理实验的自主设计和应用提供多元的思路与策略指导。
比如,在完成“比热容”这一课的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家中带来诸如瓷碗、易拉罐、木质摆件、小铁罐等不同材质制成的小物品,并在下一堂课上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让学生利用酒精灯等器材试着给每种物品加热,并借助温度计测量在同等热源和受热时间的条件下不同材料物品的表面温度变化情况,从而使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以及每种材料的比热容形成更为具体的认知。
(二)根据课程学习状态和进度设计实践性作业
作业是实现学生学习成果消化和初级运用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样可以成为开展生活化物理教学的一项关键载体。在做好常规的纸质作业设计和布置的同时,初中物理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采取实践性手段引导学生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围绕教师提供的课题自行设计、执行实验,并对诸如变量控制法等常规实验方法的应用形成更成熟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扩大作业的锻炼成果,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将小组合作模式引入到这一项环节中,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提出假设、开展实验、形成结论、撰写报告,让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共性培养。
例如,在结束了“核能”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不妨鼓励学生结成几个小组,试着根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利用一些手头或身边现有的资源还原出“核裂变”的反应过程。比如有很多学生喜欢玩“跳跳蛙”这种玩具,那么学生就可以找来数量较多的“跳跳蛙”,给它们上紧发条并放在一个如纸箱子的密闭空间内,而后将一枚玻璃球或其他重物丢到其中一个“跳跳蛙”身上,那么被打中的“跳跳蛙”就会瞬间弹起并撞到相邻的“跳跳蛙”上,不一会儿所有的“跳跳蛙”都会弹起,这就是对“核裂变”反应的物化还原。
四、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家校合作机制
提到生活,人们的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家庭”和“家人”这两个关联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必须对家校合作机制的引入与利用投以足够的重视,通过强化家长对子女物理学习的重视以及组织亲子向物理实践活动等方法,让学生能在更具生活气息的家庭环境中得到有效的物理素养的塑造,从而更好地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
(一)强化家长对子女物理学习的重视
绝大多数的家长对物理这门学科有着较大的重视力度,然而这种重视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一种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过度依赖,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家庭和生活化教学对子女物理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扭转学生家长的这一片面认知,在日常沟通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家长认识到初中物理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多元存在和应用性,鼓励家长在平日里多为子女创造应用物理学习成果的机会,并要在孩子成功完成一次物理实践后给予必要的表扬,以此为学生物理学习状况的优化注入家庭助力。
比如,在了解到学生学习了“杠杆”这一课后,家长可以在维修家具时鼓励学生试一试利用羊头锤或撬棍等工具拔钉子、撬木板,并询问他们为什么利用这些工具可以轻松地完成原本很费力气的任务,让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将本课的知识内容完整地回顾一遍,或者在子女学习完“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这一课后,家长可以在茶余饭后问一问孩子为什么在地下室或房屋角落中手机信号会很弱,以此勾起学生充当“小老师”的兴趣,完成对课时内容的一次复习。
(二)积极设计亲子向的物理实践活动
初中生的心中依旧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欲和亲近欲,他们十分享受和父母一起活动的感觉,并且非常希望能在父母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人之处。利用这一普遍心理,初中物理教师可以根据近一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布置一些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的物理实践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学生一方面可以得到来自父母的提示和帮助,从而更好地消化课程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物理学习给自己带来的表现资源,从而产生对物理学习更为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完成“大气压强”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到家中和父母玩一次“拔河”游戏:准备两个皮碗并将它们扣在一起,用注射器或气筒抽光中间的空气,再在两只皮碗底部各拴上一根绳子,爸爸作为一队,学生和妈妈作为另一队,两队各抓住一根绳子并用力向两端拉扯,看看用多大的力才能将皮碗分开。活动结束后,学生便可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大气压强的知识向父母做出原理解释。
五、注重对学生生活性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相较课堂教学,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对他们学科素养的形成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出于这一基本认知,初中物理教师要对学生良好的生活性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投入更多的关注,一方面在学生经常活动的环境中融入更多的物理知识成分,另一方面则可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简单的物理趣味活动,让学生在这两种策略的影响下形成有效学习物理的主观思维,为他们日后更好的物理学习保驾护航。
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一些以经典物理实验场景或基本物理公式为内容的贴纸,或者在窗台、讲桌上摆上诸如“悬浮盘”“传力球”等有趣的物理小摆件;每天大课间,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类似于放大镜“烧烤”和音叉“水舞”等颇有趣味的物理小实验,等等。
六、结语
生活是知识的母体和家园,只有真正依托于生活,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应用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并表现出实质性的价值。初中物理教师要真正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综合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鲜明树立起“生活化教学”的科学理念,通过生活化场景构建、生活化材料引入、生活化活动组织、家校合作机制引入以及学生生活性物理学习习惯培养等策略,真正将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元素有机代入到物理教学的质量提升工作中,使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以更为熟悉而灵活的方式学习物理、应用物理,为学生日后进一步的物理综合素养提升提供良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