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程作用大助推孩子快成长
2022-12-04韦宁
□韦宁
课程标准有深意 家庭育儿目标明
近日听到一则新闻:大学生纷纷要求开设生活知识课程。比如,如何租房、如何求职、如何制订旅行计划、怎样合理购物、如何安排家庭收支等,以便当他们步入社会时能够从容地适应生活要求。这是青年一代对生活技能和劳动能力的新渴望、新需求。以此类推,孩子在中小学时期也有必要开展相应的劳动课程。比如,如何买菜做饭、整理内务、维修家用小器物等。以此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孩子升入高校过集体住宿生活,乃至为走入社会做必要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说,教育部将劳动课程正式纳入课程体系,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同样,家长转变观念是促进孩子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作为业界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曾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六育并举”的主张。其中,尤其强调了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我们的城乡家庭,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大家深知: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世界。但反观现在的家庭教育,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呈现了孩子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的教育图景。所有关心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有识之士,无不对当前弥漫在城乡的“溺爱教育”深表忧虑。明智的家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让孩子热爱劳动,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与生存本领,更重要的是培养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传递规范的行为。育,养子使作善也,也就是要懂得为人处世,做利他的事情。对孩子的过度照顾、关心,让他们远离各种劳动和家务,这不仅背离了教育的初衷,而且严重干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并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劳动教育树责任 孩子自律成长快
劳动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自律,并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公益讲师,我经常遇到家长跟我反映:“韦老师,我们孩子毛病可多了:首先是磨蹭,其次是马虎,做什么事情都不上心、不着急,好像做事、学习都是给我做的。我苦口婆心地跟他说了多少遍都不管用,您说这是咋回事呀!我们该怎么办呢?”看得出,家长是真的犯愁、着急、焦虑了。其实,孩子的病根埋藏得并不深,说到底这是缺乏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在家中、社会上、学校里都缺乏劳动教育,造成许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整天过着养尊处优的“咸鱼(闲余)”生活,遇事自然有能干的“勤妈”代劳,何必要自己着急出力。
所以说,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既要传授孩子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又要从身边的劳动教育做起,让孩子能够肩负起自己当下的责任,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先是自我服务,继而服务家庭和做出有利于集体和社会的劳动工作。
我身边“待发展儿童”亮亮的成长,就是一个明证。经过劳动教育的锻炼和熏陶,亮亮变得东西不乱扔了,行为自律了,遵守纪律了,不迟到早退了,作业完成率提高了。原来,就是从这个学期开始,学校开设了劳动课程,其中就包括自我整理内务、洗涮自己的鞋袜和衣物。我跟家长说,请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让孩子从身边的“每日劳动必做”开始,培养他做事的责任意识。我引导家长和和孩子共同制订了《家庭劳动职责任务分工》,并且明确了父母、亮亮、小妹的各自任务。孩子一开始很不习惯,但家长已经转变了观念,耐心地教给孩子详细的工作程序。比如,如何整理房间。家长首先给孩子准备了各种不同的整理箱,有放衣物的,有放被子的,有放玩具的,有放学具的。每当亮亮忘记收拾东西,妈妈就给他悄悄地收走,让他用时干着急。当孩子乱放东西,找不到作业本了,不仅会在“日常惯例表”中被打上负分,而且必须承担一定的批评。当然,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爸爸妈妈自然要记得加分和表彰。经过几周的磨合,孩子逐渐习惯了规律有序的学习和家庭生活,每天的作息有规律了,作业完成得及时了,而且还学着跟妈妈做起了家务劳动,竟然成了关爱妈妈和妹妹的“小暖男”。
彰显多元智能点亮自信未来
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加德纳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智力结构》一书中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通过多年研究和实际教学观察发现,人的智力包含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等8个方面的因素。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前两个方面,即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数英”的优势。然而,不少孩子学习语言常常是:说话词不达意,学习数学尤其困难,因为数学的内涵极为抽象,它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曲折。这让思维有些迟钝的孩子望而却步,也埋没了不少有着其他方面优秀特质的人才。大家都熟知的发明家爱迪生,曾因为默书写不出,数学不会做,老师判定他智力有问题,被勒令退学。万幸的是爱迪生的母亲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和信心,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她在对小爱迪生独特的家庭教育中,让孩子不仅学习到了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且重新点燃了他的创造力。爱迪生的妈妈就是多元智能理论的信奉者。
近闻一个案例。安总是名校毕业的博士,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妻子也有着良好的文化背景。在他们的独子楠楠进入中学之后,父母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进行培养,然而孩子在语数英的学习上始终跟不上节奏,看不到丝毫的“聪颖”。妈妈苦恼中寻求对策,发现孩子对小手工很感兴趣,教给他的样式很快就能学会,还不时有创新的花样。孩子也热爱劳动,在家里经常帮妈妈做这做那,他爱观察妈妈烧饭做菜,还央求妈妈带他一起做家庭的团圆饭。这个十多岁孩子的拿手好菜,往往成为家庭的招牌菜。
学校开始实施包括“劳动课程”的新课标,劳动成为了楠楠的最强项。他凭着自己的拿手好菜夺得班级劳动课的制作“小鲁班奖”,他奉献的厨艺展示也让那些在家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少男少女,觉得他“好厉害呀”!有了劳动技能的突出表现,他被大家一致推选为生活委员。他也信心满满地表示将来长大了就上职业大学,学得一身好厨艺,同样可以自食其力,造福社会。
适应社会发展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劳动课,不仅是对学习优秀学生的锻炼,而且可以拯救那些数理化学习吃力,但身体动作能力强的孩子,甚至会成就他们另一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