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传统文化点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2-12-04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王亮杰

家长 2022年31期
关键词:家乡法治道德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王亮杰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大任务,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和重点教学目标。其可以在丰富学科知识的同时,推进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更能够引导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此,本文便在分析传统文化具体教育内容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积极影响的同时,就其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策略展开进一步研讨。

小学是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良好习惯、素质品格的重要养成时期,其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对学生身心成长所带来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科知识的教学与指导,还要立足现阶段的教育改革要求、立足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革新与多元指导,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积累的同时,可以深切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引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与知识内化过程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作者便从自身的教育实际出发,就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进行详细论述,以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进学科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具体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在现阶段小学低学段学科教学中的引入,以启蒙教育为主,在扩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初步点燃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到了小学高学段,传统文化的教育重点将转向对学生身心感受力方面的指导,主要通过相关知识的讲授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与丰富多彩,从而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并使他们树立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但是,就目前来看,传统文化在学校和学科教学中的融入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有很大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仍侧重于对学生开展理论知识灌输,很少对传统文化所寓意的民族灵魂、道德情操、人文情感等方面的深入挖掘,亟须作出完善和改变。

在现阶段部编版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主题的教育内容有: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十五课“快乐过新年”,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团团圆圆过中秋”,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传统游戏我会玩”,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我们有新玩法”,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我们的当地风俗”,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等,这些教育内容的编排,也体现出这套教材对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的重视,教师需要结合这些传统文化的具体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议中学,在悟中学。这些教育内容也应该在课堂上得到重视,为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提升路径。

二、传统文化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推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的发展指导要求。在新时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与创新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做好理论知识的指导,引领小学生了解我们祖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学习历史中的重要事件,认识历史中的典型人物代表……还会通过典型事件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坚定的民族意志、高尚的民族品性,以在不断规范学生身心行为、强化学生自身修养的同时,促成对小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切实推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不仅需要人们高尚的智慧,更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支撑。自古以来就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高歌,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将其引入新时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当中,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同时,从先祖身上学习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崇高品德;也使学生可以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变换中,认识到我们如今幸福生活和祖国国际社会地位来之不易,从而在培养小学生民族信仰的同时,切实激发他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认知

我国不仅地域广阔,还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实践,以及各民族千百年来发展的差异性和延续性,造就了现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进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仅仅是对现有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更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更加全面、更深刻地认知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也使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融入策略

(一)建立规矩,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的知识教学指导更是如此,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各方面发育还不够成熟,如果没有规矩和规则的约束,很容易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学生生活行为不良的现象。所以,在传统文化的融合教育指导中,教师要从日常教育和生活常规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守纪行为,保证良好课堂教育秩序,为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顺利、有序融入奠定基础,培养出遵规守纪的好学生。

例如,在组织一年级小学生学习“学校里的号令”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了学校里的铃声,了解了学校各个时段不同铃声的含义与要求(早上8:00的铃声是上课铃,学生听到后要马上安静下来,准备开启知识的学习;课间休息的铃声响了之后,才可以走出教室,休息、游戏、上厕所;中午12:00的铃声是放学铃声……)。同时为了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号令认知”,笔者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个传统游戏——“击鼓传花”:事先准备一朵红花,一个鼓。游戏开始之后,邀请一名学生上台闭着眼睛击鼓,台下的学生按一定顺序传递红花。当鼓声停止的时候,台下学生的红花传递过程也要随之停止,最后看花在谁的手里,谁就要接受唱歌或者讲笑话的小“惩罚”……以借助传统游戏的融入,再一次强化学生的规则认知,使其在遵守相应规则和规范的同时,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二)立足生活,创设多元教育情境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不仅有很多新知识、新现象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究,还有很多历史留下的“痕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发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融合中,教师既要立足教学内容本身,发掘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合的教学素材,还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建构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相关的生活化教育情境,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多样化学习体验的指导下,深切感知传统文化,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做一热爱生活的小学生。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父母多爱我”这一课的实际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讲解了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的家离墓地不远,孟子总是会和朋友们玩一些办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见状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孟子成长,于是将家搬到了比较繁华的市场附近,聪明的孟子又在集市旁边学会了做生意的小算计,孟子的母亲觉得这个地方也不好,也不适宜居住。便又在多方考量之后,将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也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中学会了鞠躬行礼等朝堂礼节,其母亲认为这个地方最好的居住场所,于是就定居下来,为孟子日后成长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还利用微课视频,带领学生认识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养育子女的辛劳……以借助视听情境的创设,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在了解母亲付出、感知母亲艰辛的同时,可以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也使学生在感知父母关爱的同时,可以唤起其心中对父母由衷的爱。这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对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同时因为链接生活,让学生学后可实践,学后可运用,真正让传统文化点亮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三)利用网络,引入丰富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丰富,同时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让传统课程教学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在渗透传统文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构中,教师也可以尝试借助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搜集更多的教育素材,以在丰富学生知识认知的同时,让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之下,做一名好学的小学生。

例如,乡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分支,其也是在特定区域长期流行并沉淀下来的,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一单元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特色、学习家乡传统文化,教师便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为学生搜集和展示家乡的著名景点、丰富特产、文化名人等,并以导游的身份,为学生具体介绍家乡代表性景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介绍家乡的传统美食文化、历史文化建筑……使学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深刻认知自己家乡的美好与丰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美景组,美食组,名人组,戏剧组)为单位完成课后作业任务,由组长带领组员去寻找和搜集家乡特产、家乡特色,并合作完成文字或者图片类记录,以便于进行组间汇报展示。从而借助网络资源来丰富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知,也使其在探究家乡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更加喜爱自己美丽的家乡,切实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

(四)根据节日,创设实践教育活动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那传统节日便是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载体,其在丰富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时刻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在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便可以尝试根据传统节日、根据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等,建构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的参与体验中,收获不一样的学习感受,更收获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做一名爱探究的小学生。

例如,中秋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小学生比较了解,并且经常会参与、庆祝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课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这节课安排在中秋节前后,并根据教学主题组织学生家长代表来校与学生一起过节、一起学习传统节日知识。可以事先在微信群里与家长分享本次教学主题的内容,让家长对本次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课程教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请家长在家与学生一起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素材资料:中秋节的历史传说、中秋节的文化习俗、中秋节的庆祝方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享,有效丰富学生对中秋节的认知,并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与学生和家长们一起分享不同口味、不同种类的月饼(五仁月饼、酥皮月饼等)。最后,请家长回家之后,与孩子一起共话中秋、共赏圆月,让小学生可以切实体验与同学、与教师、与家人共庆佳节的快乐,更深入地理解中秋节家人团圆的寓意。

(五)佳文拓展,深化学生德育认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知识,以学为贵,文学知识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类目,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经典古文、代表性佳作的内容拓展,不仅可以提升课程教学内涵,还可以使学生在诵读经典、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与文人之间的心灵共鸣,达成与文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更进一步推进学生自我人格素养的不断完善,以在有效深化小学生的德育认知的同时,引导其做一名有素质、有涵养的小学生。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我们的好朋友”这一课时,在实际的课题教学引入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吟诵“海内存知己”等诗句,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还可以古今结合,引领学生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两种不同的友谊观念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感知朋友间和谐相处乐趣的同时,能够初步学习交朋友、与朋友相处的原则。而在教学“家乡的喜与忧”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除了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家乡的曾经、认识家乡的今朝,让学生感知家乡的巨大变化之外,还可以搜集一些名家所著的思想文章(《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榕树》《老家》等),以美文赏析的方式,引领学生感知文人墨客对自己故乡的牵挂之情,从而在深化学生文学素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建立长大后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使命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式的优化,更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清晰认知其教育价值的同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资源出发,以传统节日和文学资源为依托,做好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知识之间的融合指导,切实推进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发展,最终引导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猜你喜欢

家乡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