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2022-12-04江苏省海安市李堡镇初级中学王青
□江苏省海安市李堡镇初级中学 王青
当前新课程改革工作在持续进行,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秉承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高效发展。笔者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针对当下学生学习特点展开探究分析,发现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尚未融入教学氛围,无法与教师实现情感层面的交流,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价值尚未被充分发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为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减少学生青春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应主动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手段,围绕课时主题搭建沟通平台,利用浓厚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分享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较为单一
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存在唯知识论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中主要针对学生知识层面的发展开展教学活动,并且过于依赖教材进行理论分析,无视该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低效的教学手段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教师会围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主题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自行联系知识理论展开探究分析。在单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氛围缺失,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总而言之,教师不能只从个人角度出发展开相关教学工作,应重视提升学生德育素质水平,通过交流互动、手段创新给予学生更多体验,以此保证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
(二)缺少实际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过于片面地进行知识讲解,尚未结合课堂教学主题深入剖析其中的德育内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德育知识的学习流于表面,没有在吸取的同时内化成个人思想观。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结合主题进行情境的创设,学生缺少实践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思想境界的提升较慢。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主动结合学生当前学习情况创新教学手段,以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更多教育可能。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意义
(一)减少学生当前学习压力
从初中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双减”政策的执行有效减少了学生的作业内容,给予学生充足的娱乐时间,但到了紧张的初中阶段,不少教师及家长会为学生安排大量的课业内容,家长为了让孩子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中考,会选择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让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延时服务,在延时服务中任课教师会主动按照当天课时教学内容督促学生展开实践探究。久而久之,学生长时间在封闭的学习空间中进行知识探究,无形中增加学习压力,甚至产生抵触心理。针对以上的教学现状,教师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势,在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利用创新教学手段主动分析学生产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通过心理教学工作让家长明确学生的个人问题,以此减少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在积极心理能量的影响下进行学习。
(二)帮助学生寻找释放自我的突破口
从社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学生产生学习压力的情况在大环境中亦不觉新奇,很多家长认为在压力下孩子才会产生更多动力,甚至认为孩子做任何不利于学习活动发展的行为,都是为了逃避学习。家长的言行和举止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教师会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激发学生积极心理发展倾向,主动与学生在课下交谈,帮助学生建立释放自身心理压力的突破口。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会更加顺利。
(三)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积极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青春期,他们内心通常较为敏感脆弱,主要表现为情绪暴躁、多疑、抑郁,出现嫉妒心理等,久而久之,这不仅严重阻碍学生个人发展,还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教师为学生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根本上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改变学生沮丧的心态和不健康的心理,教师从班级氛围创设开始为学生传递饱含希望、和谐、温馨的环境,减少学生恐惧、焦虑的情绪,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运用积极心理办法来引导学生,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实现个人发展。
(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念
初中阶段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会对周围环境存在抗拒心理,他们往往将自己封闭在个人环境中,沉浸在个人负面的情绪中难以自拔。久而久之,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偏离正确轨道,认为这个世界没有爱、没有真情,对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十分消极。对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学生的朋友,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为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理念,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以此在长期的接触下为学生传递积极的能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让学生产生乐观的心理状态。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实践探微
(一)结合课程教学主题丰富学生精神境界
教材编排人员在制定教科书时,通常会结合该阶段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融入相应的教育内容。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教师不能浅显地带领学生进行德育知识学习,应当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作用,根据当前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尝试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教学主题开展角色扮演,主动倾诉近期的烦恼。教师将课堂变成温暖的心灵净化环境,学生感受到周围的暖流,主动融入情境,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能够放下自身的戒备心理,与教师主动表达自己的烦恼。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展开心理辅导,长期持续下去,学生个人压力得到释放,有效保障后期教育工作的开展。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的教学时,在正确把握课时主题的基础上,可以初步结合学生的情绪变化情况出示相关的图片内容,以此借助情境创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每个学生不同的情绪表达都通过表情、声调、动作进行反映,教师可以呈现其中最容易让学生情绪化的情境展开询问,如“原本明天我和家人要去野外郊游,但是因为爸爸临时要加班,所以只能取消”“明明下课铃响了,老师还在拖堂”等,并让学生在此情境中进行想象。紧接着,教师为学生传递控制情绪的方法,在课堂后期开展心理教育小课堂,主动扮演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将情绪化的一面展现出来,分析自己通常面对什么事情最容易情绪化,思考如何克服这种容易情绪化的问题。教师结合课堂教学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自我,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发展。
(二)开展实践性活动体会真实思想感情
当前学生处在中考准备期间,其中的地理会考、生物实操等内容都决定了学生的中考分数,教师及家长的督促和过度干预让学生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并且,许多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理论的讲解。长此以往,单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逻辑思维变得呆板,不利于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当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作用,主动结合学生当下身心发展特点制订教育计划。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主题展开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实践性活动,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舒缓内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课堂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学生能逐渐体会到身边人对自己的爱意,抗拒心理逐渐减少,主动享受这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积极迎接学业测评的挑战。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教学主题让学生感受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首先,播放关于友情的视频内容,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讲一讲自己的友情,讨论过后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加活跃。紧接着,教师再次询问学生:“父母、教师能不能成为你的朋友呢?”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此时教师观察,学生在面对让自己产生心理压力的人物时,出现了哪些变化?然后根据学生情绪表现,让其说出原因:“为什么这些人不能成为你的朋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讲述,带领学生感受最真实的情境,继而播放父母及教师为学生所做的事情,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再次询问:“你认为自身产生的心理压力均是因为父母,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他们的监督,自己会变成什么样?”教师在情境创设同时设计问题触动学生内心,在课堂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三)利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享受幸福
初中阶段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不仅因为教师及家长的激进教学手段,有的时候也因为学生自身原因,导致个人消极情绪无法排遣。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考不上重点高中、朋友对自己存在厌倦心理、父母不爱自己等,学生在产生这种情绪时,内心是封闭的,不能发现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基于此,道德与法治教师根据以上情况,主动进行教育方案调整,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来自身边的关怀,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享受幸福,树立积极的心态。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会更加顺利,逐渐实现多样化发展。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一课的教学时,结合该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便于对症下药,有效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课堂中,如有的学生这样讲述了在家庭中的烦恼:“我认为自身与家长思想观念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心理压力都源于父母,我交朋友、学习、生活,父母样样都要管,我感觉自己身边所有的压力和不幸都是我的父母给我的。”面对学生激进的语言,教师可以展开询问:“你的生活用品是谁买的呢?”“你的娱乐需求、日常生活又都是谁照顾的呢?”教师此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播放视频,让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幸福,不要被负能量所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家庭以及身边人的爱意,深刻体会家庭带来的温暖。
(四)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处在12~16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意识逐渐成熟,个人思想观念较为深刻,能够在面对问题时做出自己的判断,但部分学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出现较多消极情绪,教师及家长不能时刻陪伴在学生身边,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久而久之,问题的搁置,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将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跟随课堂教学节奏为学生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学生形成一定自愈能力,在面对心理问题时能够自主发现原因,展开相关的自我调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形成的主要心理问题,为学生传递高效释放个人压力的方法,以此在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帮助的情况下,让学生发挥个人能力解决情绪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分享体会,以此针对生活中更多的心理问题进行实践探究,不断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实现自我成长。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的教学时,结合本节课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心理问题,讲述一下生活中感受到的不同情感。在初中阶段,学生通常能够体会到对祖国、父母、教师、朋友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讲解生活故事。紧接着,教师询问在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时,学生通常会选择利用哪种方式进行调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主题,根据学生学习经历为学生传递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内容,在面对消极情感时,利用听音乐、与人交谈、运动宣泄等手段缓解情绪,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更多专业心理知识,在后期能够自行释放个人压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心思较为敏感,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较重以及各种因素产生许多心理问题。为改变以上情况,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根据学生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以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为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发展,教师应结合当前教育理念,秉承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内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