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路径探析
2022-12-03张冉冉
张冉冉
(浙江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步入新时代,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多元文化冲击与碰撞、“00后”大学生群体代际特点突出的背景下,如何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是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因子,在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政治观点、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直接影响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因此,在“00后”群体时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蕴含着必然与应然的双重之义。
一、“00后”大学生群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的现实之意
(一)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
“互联网+”时代,信息迭代更新快速,信息获取途径多样,新科技手段对生活的影响愈发突出,每一个人的思想、工作、生活的观念和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传话筒”作为动态系统,必须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顺势而为,以发展的眼光和思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二)应对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应有之义
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西方“普世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多元文化思潮,通过电影、电视、歌曲等途径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00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信息甄别能力不足,多元文化尤其是错误的文化思潮容易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故结合“0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敢于亮剑、善于亮剑,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抢占意识形态高地,用生动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强音,是应对当下复杂严峻意识形态工作的应有之义。
(三)适应“00后”大学生群体教育主战场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若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必须植根于“00后”大学生群体的话语环境,转变教育形式与方法,充分融入“00后”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生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条件普遍优越,对祖国认可度高,政治认同感强,但对革命历史的感受度低。他们的教育背景多元全面,问题接受和理解能力强,具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要我做”和“我要做”状态对比明显,追求平等与表达自由。作为网络原住民,“00 后”完全生长于互联网成熟发展的时代,他们具有较强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在信息搜集、获取、表达方式上尤为突出,但信息甄别能力及对互联网的安全性重视不足;依赖互联网社交,形成各类圈层,各类圈层往往是基于兴趣相仿、需求相同、能力相近,有较强的社会联系或相同、相近的社会属性的群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社会表征,是基于主客体关系经过不断自我肯定和排他否定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共同体。[1]他们创造并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如各类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判断是否是“自己人”的重要方式。
二、“0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原则
尽管社会的发展和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客体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与宏观环境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但在话语优化的过程中,必须把握规律和原则,守牢工作底线,避免偏离方向。
(一)政治性与思想性并重
思想政治话语尽管是一套符号系统,但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载体和方式,具有严格的政治属性,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同时,思想要具有高度、厚度与深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因而,思想政治话语的优化也必须兼具思想性,以启迪学生。
(二)学理性与生活性并重
思想政治话语要素中最为根本的是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话语内容,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讲透,以理服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事业中的领航作用,从而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但是,追求学理性并不意味着话语的枯燥、照本宣科、灌输填鸭,更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放弃对学理性的阐述,任何一种极端化的行为都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和真理性的下降。因而,既要注重学理性,又要有生活性,要善于根据客体特点,找到关注点,将理论融入生活,创新应用各种话语形式,深入浅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
(三)发展性与规律性并重
思想政治话语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的构成要素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主体、话语客体及话语语境,都将伴随时空转换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媒体爆炸式发展的今天,海量化、碎片化、多元化的信息呈井喷式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话语形式、客体行为认知特点转变等,都要求其优化路径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性的原则,紧跟时代发展方向和潮流,否则,以过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新生事物,势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和实效性的下降。同时,在优化过程中,不能背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不能忽视话语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而要在尊重规律、摸清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四)传统性与现代性并重
话语主体在内容选择和传递过程中要使用贴近时代发展的符号系统,倡导主客体之间双向交互式对话,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代性的体现。同时,中华五千年历史所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为涵养道德情操、磨炼意志、锻造人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厚重精神谱系,则为话语优化提供了思想支撑。因此,既要面向未来,又要积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三、“0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路径
(一)扩大话语主体覆盖面,提升主体能力素养
话语主体的个人能力、素养及态度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被接受程度,因而话语优化应首先从话语主体的能力素养入手。
1.提升能力素养,实现全员育人。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各高校努力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话语主体不再局限于党政人员、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大集体中的任何管理者、从教者都可能成为话语主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发挥影响和作用。因此,必须从整体上提升高校从业人员以政治素养为核心的素养体系,培养政治强、道德高、业务精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从业者。当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堂及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要能够顶天立地谈信仰、透透彻彻讲信仰。亲其师而信其道,经其表达和传递出的语言、行为,以及对价值的引领,更具感召力和信服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喜爱,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2.合理“让渡”话语权力。“0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善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在传统教育过程中,话语主体居于支配地位,主客体之间不平等、对话机制不畅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必须真正转变理念,在合理掌控大局的情况下,以平等的姿态变单向输入为双向对话,借助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积极融入青年群体的圈层文化,恰当使用“圈”内语言,在对话中起到引导、启发、领航的作用。
(二)培育创设相契合的话语语境
话语语境是承接话语实践的“容器”,作为一种场域存在,连接话语实践的各构成要素,形成内在运行机制。良好的话语语境有助于话语内容的表达与接受,有助于平等对话关系的建构,也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中,常常忽视了语境与话语之间的耦合关系,语境的设置也缺乏合理性。[3]因而,培育、创设、选择恰当的语境,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条重要路径。
1.网络语境与现实语境。根据话语活动场域可分为网络语境与现实语境。网络语境是以网络为载体的话语行为场域,主客体间互动频繁、相对平等,社会性、规则性约束相对淡化,更注重用生活化的话语形式,比如通过各类新媒体手段打造的网上精神家园,便可注重网络语境的培育。反之,在现实语境中,主客体双方情感联系增强、互动直接,但容易导致主体对客体的绝对支配,因而要善于共情,可采用更加直观的话语形式和内容。风靡当下的各类“沉浸式”学习、主旋律剧本杀等,便是创设现实语境的典型创新式应用,在沉浸式的环境下,主客体能够真正与所创设的环境、角色、人物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2.微观语境与宏观语境。根据话语场域大小可分为微观语境与宏观语境。宏观语境指社会话语环境,主要包括平稳的经济运行环境、良好的政治生态、健康多元的文化形态、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可以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如博物馆、教育基地、知名企业等,双方在广阔的环境中交流对话,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所要传递的话语内容。微观语境指客体自身的知识文化结构、认知心理及行为特点等,要结合话语客体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在话语实践中引导主客体采用更加契合的形式。
3.个体语境与群体语境。根据话语客体参与者可分为个体语境与群体语境。在个体语境下,可以进行特色化的话语活动,而在群体语境下,则要关注群体间的相互影响及从众效应。在普遍性中寻求特殊性,达到群体教育实践效果的最大化。例如,针对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针对某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形式、方法及选择的内容完全不同。
(三)打造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话语内容体系
话语内容作为话语实践的核心,在优化过程中可以按照“我要讲—要我讲—我能讲”的逻辑思维主线进行思考。
1.推动话语内容的供给侧改革。“00后”群体政治参与度高,家国情怀强烈,敢于质疑权威,生活中也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自我实现。在保证话语内容正确的政治属性下,通过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活的地域环境、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青年流行文化等,从供给侧的角度整合寻找,“顺藤摸瓜”挖掘话语资源,找到痛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同话语内容。
2.多维度整合话语内容。把“我要讲”“要我讲”变成“我能讲”的内容,便是话语的整合过程。要将其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不忘历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中有关爱国主义、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的经典话语;挖掘个体实际,寻找具有针对性、特色鲜明的内容,回应个体需求。但是,要注意避免低俗化、泛娱乐化的错误倾向,不可为了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一味地迎合学生,忽视话语本身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当今,一些娱乐化、低俗化的网络新词正在吞噬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思维[4],这些词在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也折射出一种消极心态,容易瓦解大学生的精神意志。因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要把握原则,合理整合,转消极为积极。
(四)刚柔并济,构建立体化的话语表达体系
1.话语表达立体化。青年大学生更倾向于或偏好使用富有生活化、兴趣化、多样化的个性话语表达方式,[5]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全媒体,恰为构建这种具有“00后”群体特色、动静结合的立体化话语表达体系提供了支撑。要融合应用各种静态动态图片、短视频、音频、弹幕等形式,借助抖音、哔哩哔哩、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集视觉与听觉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抽象化、理论化、静态化的文字宣传和口头表达转变为动态叙事表达,将“我讲”与“他讲”相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活起来。
2.话语表达刚柔并济,既要有理性,又要有感性。理性表达是思想政治话语“刚性”的体现。“00后”群体自我意识强烈,完全的学术性、官方性表达往往会将双方的交流置于被动,而有温度的通俗化的表述更易形成情感连接。因此,在保持“刚”的合理张力下,适当刚柔并济,体现为话语表达方式的生活化和民间化,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方式去实践。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发言和讲话中会运用接地气的话语,如讲反腐用“打老虎、拍苍蝇”,讲中国道路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讲文明的多样性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以这种朴实的语言传递哲理和智慧,对理论式、学术式的传统表达方式赋予情感内涵,让思想政治话语实践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