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眼科学”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思考
2022-12-03罗保华庞龙
罗保华,庞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医眼科学”是在中医基础及中医眼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眼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护理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一门旨在通过中医眼科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西医眼科基本理论,能对常见眼科疾病进行诊治的学科。“中医眼科学”课堂教学历经了数十载的实践和总结,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模式,学科知识构架完善,是中医临床的一门精品课程。然而,沿袭多年的教学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传统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评价体系等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可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支撑[1]。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中医眼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思考,并针对教学改革方向提出了一些设想,深化对“中医眼科学”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根据学科的发展定位和特色,尝试探索和制定适合本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
一、“中医眼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医眼科学”作为中医院校本科医学教育的一门临床课程,专业性较强,基础理论知识抽象复杂,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相对较少,同时,眼科临床中的检查过程常常需要特殊仪器,在课堂上很难实现对学科特点的展示。“中医眼科学”课堂教学面临许多困难。
(一)中医知识教学陷入被动状态
在现代眼科学教育中,随着眼科检查工具及仪器的日新月异,很多从前无法企及的眼科检查及眼部精细构造被逐一揭开面纱。现今,人们对眼科的认识已经可以精确到视网膜毛细血管,精细到细胞电生理方面。而这些在使学生对现代眼科学学习更加深入的同时,忽略了传统医学数千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内涵。在眼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授课侧重点倾向于西医眼科学知识,而对中医学的内容讲解照本宣科,缺乏新意,学生吸收消化中医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全凭过去的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学基础,对疾病的中医内涵思考不知其意、不得其法。课本中虽有对某种疾病的古籍源流、病因病机的简单阐述,但基本不纳入学生的学习重点和掌握范畴。
现代医学对眼科检查、视觉器官的深入研究越来越透彻,有很多眼科疾病,尽管大家已经在细胞层面认识它的临床表现和细微病灶,但对其治疗却仍有很多力所难及的地方,如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科疾病,无论是对于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属疑难杂症。视神经萎缩相当于中医学的青盲范畴,西医认为视神经一旦萎缩则无法再生,疗效极差,西药也只能予以甲钴胺口服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而传统医学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如《太平圣惠方》中就提出了明目地肤子散方、真珠散方、明目柏叶丸方、神效决明散方等10余个治疗处方,虽然有些药方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所缺失,或某些药物在现代不容易获得,但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又如,对于急性结膜炎,现代医学需要根据临床经验判断病变是属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衣原体感染,还是过敏性急性炎症,甚至可能需要进行病原体检查,再对症下药,其中对病毒感染的治疗周期通常可能长达1周甚至数月。在对中医学的认识中,没有细菌、病毒之属,其辨证论治以舌脉症状等为主,而眼科的辨证论治又有“五轮”“八廓”等特色学说理论。如叶天士云:“凡眼白珠尽红、肿痛生眵、流泪羞明者,火盛也,宜用凉血散火汤”(《验方新编·卷十七》)。临床中遇到类似的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导致的眼红、肿痛、分泌物增多、流泪等病症,按其经验辨证施治,一般两三剂就好。
中医药古籍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与根基。学习挖掘传承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眼科课堂教学也亟须加强对眼科古籍的学习和传承,避免中医经验和知识的流失。
(二)“中医眼科学”前沿知识教育不足
在“中医眼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时不足、篇幅受限等原因,教师只能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将眼科学术的新进展、新知识和新诊疗方案等展现给学生,甚至教师本人也未必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导致学生对前沿知识教育获取不足。同时,可能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医学生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方法,把握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扩充前沿知识的获取渠道,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是为学术教育注入新活力的方法,也是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更是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中医眼科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改革源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目的在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且能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2]。眼科学在医学领域中属于高、精、尖学科,开展眼科学前沿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眼科专业水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促进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实施和开展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更加适宜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医眼科教学对传统医学古籍的探索不足,导致传统医学对眼科疾病的诊断失去了优势和特点;同时,对前沿最新诊疗方式的了解不够深入,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以及把握眼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我们希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脱离原有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除了学到课本知识外,博古通今,既能深研原典对数千年的眼科学经验进行挖掘利用,又能及时了解前沿的眼科诊疗知识,真正做到中西结合、古今汇通,用中医经验对疾病治疗进行补充和更新,用西医前沿知识启发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医学教学的培养目标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既能让学生增加自身知识存储内涵,又能提升个体临床能力水平。通过综合教学改革,协助医学院校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获取知识能力的复合型眼科学人才。
三、“中医眼科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和设想
针对“中医眼科学”的课程特点,我们提出将博古通今一词的真正内涵融入课堂教学,让“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古月仍可照今人,让古今交融,中西汇通,思想碰撞,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中医眼科学”的教学质量,为眼科学临床及科研培养更多的人才。基于以上初衷,我们提出“中医眼科学”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博古通今、融会贯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这一理念出发,确立“中医眼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广读眼科古籍,深研原典,激浊扬清,吸纳祖国医学之精华,发掘利用其学术和实用价值
在“中医眼科学”课程授课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研读原典、古籍探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广读眼科古籍,在古人的经验和思想中徜徉,慎思之,明辨之,通过披沙沥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掘并利用中医眼科古籍的学术和实用价值。《目经大成》凡例云:“眼科古无善本,名家亦绝少发挥。行世者,惟《龙木论》、《七十二症》、《良方》、《银海精微》诸俗刻。《原机启微》仅通,然太容易。《审视瑶函》系抄汇成书,疵弊多端。”[3]此言论指出了诸多眼科古籍的局限性。当今的学生,通过古籍研读、文献检索、网络信息工具辅助等学习方式,结合现代眼科学对眼部解剖的深入认识,可以更好地识别其真伪,达到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现代眼科疾病仍有很多治疗难点,且治疗方式已经倾向于西医治疗。虽然中医治疗有许多局限性,但是通过对眼科古籍的探索和研读,可以找到更多治疗眼病的方法,这是有利于民众眼部健康的事业,也可以避免中医眼科疗法的消失和衰落。
(二)把握好改革的具体方法,做到中西交融、古今汇通,真正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深研眼科古籍原典的方法。我们可以结合常规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研读古籍。如学到“白睛疾病”的内容时,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查阅古籍文献,如以“胬肉攀睛”为学习点,广泛查阅如《眼科集成》《银海精微》《眼科启明》《目经大成》《鸿飞集论眼科》《眼科纂要》《眼科正宗原机启微》《目科捷径》《医理折衷目科》《眼科开光易简秘本》《银海指南》《证治准绳:眼科》等书籍中关于翼状胬肉的相关知识点,结合现代医学对翼状胬肉的认识,寻找翼状胬肉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以及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的方法,如古籍中胬肉的治疗方法包括钩、割、针、烙等中医治疗手法,通常还要配合中药治疗降低其治疗后的复发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古籍和整理文献,可以将这一常见眼病的诊疗方案补充得更加完善。同时,针对一些西医学也无可奈何的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古籍探索,寻找良好的治疗方法。此外,以某一知识体系为要点进行古籍条文检索。因中医体系对眼科疾病的认识不像现代医学以解剖部位为知识架构,而是以各种条目或临床表现或方药证型为阐述发挥,所以查阅眼科古籍文献时要改变方式。例如,《目经大成》是按照立论、考症、类方进行著述,如仅以某一病种为知识点扩展知识,固然便于指导临床应用,但可能会忽略某些重要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研读原典时,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挖掘和学习。
2.西医前沿知识的获取。西医前沿知识的获取可以结合常规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查阅最新文献。按照知识点的学习进度,每周查阅重点期刊的重大研究进展或疾病综述更新,同时进行学术分享交流,让学生在分享过程中加深学习印象,在分享过程中将学习成果扩大化。
3.中西医知识点的交融和贯通。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指引学生根据古籍原典中对相应眼病的认识,寻找科学研究课题的切入点。例如,非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功能性溢泪在临床上是常见病,西药疗效欠佳,但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冷泪”“迎风流泪”“无时冷泪”的描述,如《银海精微》中提出了止泪补肝散治疗冷泪的应用,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发现,在中老年女性患者功能性溢泪的治疗中,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其作用机制,使之在临床中获得更好的疗效,应用起来也更有针对性。
改革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Tsinopoulos认为小组教学在医学生眼科学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和临床技能水平。[4]古籍文献的泛读、知识点的整理、中西知识点的交融,需要各种思维的发散和碰撞,很难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往往需要学生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我们可以在教改中通过小组学习、分工合作的方法,落实教学改革的内容,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及学习成效[5]。
结语
古今可以交融,中西亦能汇通,思想碰撞往往能擦出更闪耀的火花。教学改革从来都是任重而道远。教学模式的形成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探索与实践,必然会面对重重困难,我们需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为长久的时间徐徐图之。在改革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将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并将教学设想落实为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实践才能不断为教改提供真正有效的路径,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方法。改革与创新,传承与发展,是时代进步的永恒话题,是中医眼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大学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