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及改进措施研究

2022-12-03马君花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1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文选教学模式

马君花

(北方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课程性质及定位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能力的课程。本课程研究对象是文言,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汉语语言材料,系统掌握古代汉语语言文字规律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课程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词汇学、语法学和修辞学等),又有感性材料,其教学理念是理性知识与感性材料相结合,并突出文选特别是先秦、两汉文选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王力曾指出:“中国的文化是悠久的,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必须批判地予以继承。要继承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读古书就要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代汉语。时代越远,语言与现代的距离也就越大;正是由于中国文化是悠久的,所以古代汉语的学习更显得重要。”[1]学习《古代汉语》,增强大学生阅读古文的语感,提升其阅读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中国优秀典籍,古为今用,在创造性地转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这些论断为“古代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古代汉语”课程教材不断推陈出新,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1999年版)仍被奉为经典。《古代汉语》教材一般包括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个模块。“文选”篇目节选了包括先秦古汉语书面语在内的典范作品,如《诗经》《礼记》《左传》《战国策》《国语》及诸子散文等在内的历代典范文言作品,这些选篇皆为中文系学生必读之篇目。“通论”除了包含文字、词汇、音韵与诗词格律、语法、文体、古书注解及翻译等语言知识外,还包括古代的天文、历法、礼俗、科举、律法、官职等文化常识。“常用词”包括古今词义辨析、词的本义、引申义辨析、同义词辨析、同源词辨析等内容,掌握了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三个模块以文选为纲,常用词与通论有机结合,不可分割。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好“古代汉语”是阅读古代文献典籍的需要,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需要,更是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保障。

二、课程教学与管理现状

我校“古代汉语”教学具备以下条件:(1)小班教学;(2)多媒体教室及设备、云平台教学资源一应俱全;(3)在学校已有的云平台上,推送了课件、教学参考书、其他高校同类课程视频的链接、题库、学习资料等;(4)借助中国慕课平台,推送了其他院校的精品视频课程;(5)借助互联网,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组织讨论、单元测试、组织考试等,线下以讲课为主)。我校“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方面

相对其他课程,“古代汉语”较为晦涩难懂,学习难度较大,部分学生难以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古文功底弱、考试成绩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古代汉语”的实用价值较低,对“古代汉语”不感兴趣,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浓厚,阅读古代文献典籍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二)教师方面

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重通论轻文选、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教师偶尔在课堂上提问并启发学生,即便是讨论相关问题,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的。同时,课堂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实践创新。

(三)课程管理方面

“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庞杂,但课时量相对较少(64 课时)。“古代汉语”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是在分析汉字结构、研究词义引申、翻译古书及分析诗词格律等方面,均需要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由于课时的限制,难以开展适量的实践活动,难以通过短期学习收到明显的成效。这两方面因素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四)课程评价方面

由于服务于考试模式,“古代汉语”课程的评价方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阅读实践;注重理论考核,忽视了在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学生能力的考核。

从总体上来讲,作为我校1985年以来最早创办的两个专业之一的核心课程,“古代汉语”的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模式已较为陈旧。目前,我校的“古代汉语”课程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教学模式简单、学生课业与实践关联度不高、专业课与毕业后的发展衔接不紧密等诸多问题。如果说“古代汉语”晦涩难懂不易理解,不如说当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如果不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那么“古代汉语”考核将永远停留在不及格率较高的尴尬境地。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结合课程特点及社会需求,完善“古代汉语”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三、课程改革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精神,以及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以课程改革促进学科发展,以学科促进学校教育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互联网+”为依托,以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业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基点,积极探索符合我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方面,曹小云、李艳、张道升、赵英来等学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4-7]针对教与学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改革。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繁体字教学,强调作业练习,反复练习,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类推的方法。结合文选教学,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借此促进学生繁体字识读能力的提高。

2.在汉字结构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注重学生自主分析,教师评价、引导,并指点学生分析方法。具体方法是教师首先在课堂留出5~10分钟,让学生动手分析汉字结构;其次从旁指导,并在超星学习通设置汉字结构分析的专项练习题,限时完成;最后组织学生组内交换批改并点评。

3.在词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方法,并结合汉字的造字特点及文选中的例句,灵活引导学生掌握此法,还要注重语境教学。

4.基础理论、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训练题目不宜宏大综括,应将问题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话题,通过超星学习通逐条发布,并要求回答问题细致具体。通过练习、批改、讲评、改错、再次评价等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化、细化问题,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

5.在期末考核中包括提交一篇课程论文。要求结合本学期所学习的语言文字理论知识,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要求观点正确,材料充实,复制比例不超过30%。通过引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提前做好研究性训练,为学年论文、学位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以熟练阅读教材所列篇目为主,增加学生朗读背诵、教师及助教检查等环节,要求学生背诵教材中的10~20篇文章。

2.增加白文的阅读环节,具体要求:指定白文材料,学生标点并翻译,教师组织助教通过学生朗读检查其对繁体字识读、标点、翻译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3.规定学生在课外阅读1~2种(部)先秦两汉文献,如“五经”、《史记》等,规定课外通读《说文解字》《尔雅》《释名》《广韵》等工具书。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配合学院已经开展的古典诗词吟诵、戏剧节、文学作品阅读等实践活动,推动“古代汉语”的实践教学。具体做法及要求如下。

1.学期末学生提交一篇文言自传。

2.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题材的仿写与创作,依托经史子集,改文言文为白话文,包括历史人物戏剧改编、历史人物小说创作、仿写历史人物传记等。每学期提交1篇。

3.仿照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古籍中提炼出自己喜欢的、反映中华文化的、富有哲理和启发意义的、积极健康的句子,并加以阐述。每学期提交3~5篇。

4.以“阅经典·知春秋·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组织学生以主题演讲的方式汇报实践成果。学生可以结合实践教学的第2项和第3项开展活动,目标是汇集古典文献中富有哲学思想的、有育人功能的语言材料,诠释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现实意义,讲好中国故事。以实践促进教学,提升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学以致用,改变“古代汉语”难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现状。

(四)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以往重通论、轻文选的做法,探索以文选为纲、文选与通论并重的教学模式。围绕课程目标,以文选为中心,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古籍,提高其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发掘课程思政元素,组织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探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古代汉语”教学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古代汉语”文选不仅是分析字形结构、揭示通假现象、研究词义引申、文言翻译等基本理论知识,更是以经典原著阅读为基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媒介。学习文选,阅读经典,对于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师生的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张德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古代汉语考试改革问题研究》中指出:要从改革考试内容、优化考试方法、转变考试理念等方面入手[8]。在“古代汉语”课业评价方案中,有出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拓展阅读等考核点。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进一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1)制定实用性强且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及标准,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对阅读与写作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对实践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并将二者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考核因素。(2)把原先单一的笔试模式改变为“口试+笔试”的模式,把背诵、朗诵、口译、讲述等考核方式结合起来,强化对学习过程中口头表达的评价。在“古代汉语”课程评价体系中,增加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因素,这样既适应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又以此检验了“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应用价值

“古代汉语”不仅在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是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是在准确把握和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9]我们提倡创新教学模式,以文选为纲,以原典阅读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把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兴趣驱动能力提升,扎实推进“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以实践创新为目的,积极推进创新教学模式,与社会需要接轨,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的提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模式、课业评价及实践教学的创新经验,可以推广到包括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等在内的其他兄弟院校。就我校而言,该改革经验可以推广到我校历史学专业“古代汉语”的实践教学中,也可以推广到新闻学与广告学专业。我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两个专业都以“古代汉语”作为专业基础课,但新闻学与广告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则经历了由专业必修到选修到完全不修的衰落过程。“古代汉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科学的课程,其任务是培养语言感知能力,以及阅读和解读古典文献的能力。近年来,新闻学与广告学专业强调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课的重要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古代汉语”课程不仅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古代汉语”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建立正确的民族观。因此,新闻学与广告学专业不仅要继续开设“古代汉语”等课程,还要积极组织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把学习古代文化与传承文化基因紧密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文选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画与理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画与理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画与理
画与理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