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低年级医学本科生思政教育探讨与思考
2022-12-03宋兴宽尹海燕
宋兴宽,傅 莹,谢 辉,张 慧,尹海燕
(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宁 262067)
立德树人是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院校担负着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任,应高度重视医学生思政素质培养,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教育的各环节与各方面,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明确低年级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强医学生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医学专业教育,更要在思想塑造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医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增强他们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的本领以及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担当。
1.1 大学低年级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专业具有学制长、课业任务重、学习压力大等特点,本科学制多为五年,学生在大四、大五年级需进入医院临床见习、实习,人员分散,学习环境复杂,由于此阶段还有升学、就业压力,所以很难有充裕的时间接受系统化的思政教育。多数医学院校在大一、大二年级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基础医学专业课程,并且在学校集中上课,此时课程压力小,课余时间多,学生对各种活动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在医学本科早期阶段(一二年级)开展思政教育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2 低年级医学生思想活跃,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
低年级医学生思想活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有极强的可塑性。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刚脱离父母、教师的监督,从以学习为主的相对单纯的高中生活进入需要自我管理的独立、自由的大学生活,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对学习之外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然而,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政治概念的理解也多源于课本理论学习,脱离社会实践,看待问题不全面,思想过于单纯且不成熟,容易受他人影响。甚至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态度,而被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和不正确的社会思潮影响。低年级医学生对专业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对医学专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不明白他们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重视个人利益而漠视社会责任,加之网络上各种信息的干扰,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容易出现思想波动、迷茫等,甚至误入歧途。
1.3 低年级医学生价值观易受多元文化冲击
“00后”已经成为低年级医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调查显示,当前低年级大学生思想动态总体上同社会发展协调,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看待问题理性客观,价值取向务实多元,学习态度端正[1]。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医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不同意识形态、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在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方面稍显薄弱。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大学生拥有更加多样的信息来源,他们的思想比前人更加开放,对新生事物和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更强。不容忽视的是,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对各种信息缺乏甄别能力,错误和负能量的信息极易对他们的心理、思想产生影响。
2 低年级医学生思政教育的着力点
各医学院校积极推进探索多种路径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2]。笔者所在院校针对大一、大二医学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础医学专业课教师、通识教育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多个岗位的育人要素,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始终,覆盖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实现教学、管理与育人有机融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不断提升医学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2.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堂是主渠道,课程是重要载体。在以往传统教学体系中,医学院校多注重学生医学专业技能培养,对医学生人格塑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相较于高年级而言,低年级是学生接触思政课程最密集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均为大一、大二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守好思政课堂这一主渠道,占领教育先机、因时而进,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塑造医学生健全人格、高尚道德品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在低年级阶段积极引导医学生树立心中有国家,有服务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意识,使其自觉承担民族复兴大任。思政课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完善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才能真正有效传播思想、真理,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我校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以及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3方面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讨论式教学、真实案例教学、实地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学生自主讨论、演讲比赛、实地参观等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教学生动,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及时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正确分析和讲解,为学生解惑。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活的素材,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上下、各行各业不断涌现的感人事迹,充分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快速反应”的中国速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广大医务工作者彰显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精神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2.2 在医学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
医学专业课教师是医学教育的主体,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以往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对医学生人格、品德等思政素养的塑造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及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低年级医学生最先接触的医学专业基础课专业性较强,内容繁杂,抽象难懂,与临床联系不密切,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3]。在这些课程中融入思政要素,可以增强专业课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专业基础课开设期间同时开设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改变传统“重术而轻道”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主动自觉学习思政、人文课程,关注时事,与思政课教师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政治觉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学术研讨活动,学习经验和方法,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对教学内容深度钻研、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创新教学设计,使思政资源和专业课知识有机融合,达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的效果。
2.3 利用第二课堂巩固思政教育
聘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讲座,举办校长书记讲思政、主题党团日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等丰富第二课堂内容。通过聆听专家学者的人生感悟,参与党团员活动,引导大学生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与人相处,宽容和理解。第二课堂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大学生提高品德修养的重要载体。
2.4 在医学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
结合当地优质文化资源,打造校园文化主阵地,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育人目的。让学生在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医学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中,深受感染和熏陶。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党员服务岗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自身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5 形成多方协同的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要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营造思政融入生活的良好氛围。笔者所在学校形成了辅导员、班主任、领导干部多方协同的常态化思政教育模式,始终占领思政教育主阵地。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中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与学生在线交流,宣传社会正能量,通过线下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学生国家观、民族观。选拔专业课教师做兼职班主任,与辅导员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制定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学校领导干部定期联系班级,倾听学生诉求,为学生答疑解惑,拉近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构建全方位的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体系。
3 结语
低年级医学生思政教育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起点,也是医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模式,做好低年级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医学生“生命至上,服务人民”的道德情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