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珉”组字之字际关系研究*

2022-12-02程萧林赵家栋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声符文部构形

程萧林 赵家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 “珉”指似玉的美石,词义主要来源于其声符“民”的“低、差”语源义。文献使用过程中“珉”存在众多异形字:“玟”“”“”“”“”“”“”“琝”“琘”“砇”“碈”“瑉”“”“”“”“”“璑”“”“”“”“岷”“缗”。从汉字形体结构及具体字用两方面综合考察,这组字通过改换声符、改换义符、讹变声符、繁化声符、移位声符、同义换读、假借构成了完整的字际关系。

“珉”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字,义为似玉的美石,又有“珉玉”“珉石”等同义复音形式,文献用例颇多。使用过程中,“珉”具有多种书写形式,如《集韵·真韵》:“珉、瑉、䂥、䃉、玟、砇,眉贫切,《说文》:‘石之美者。’”《五音集韵·真韵》:“珉、瑉、䂥、䃉、玟、砇,武巾切,美石次玉也。”通过收集整理,我们得到“珉”“玟”“”“”“”“”“䂥”“”“琝”“琘”“砇”“碈”“瑉”“”“”“”“”“璑”“”“”“”“岷”“缗”一组字①本文称为“珉”组字。。“珉”组字均可表示“似玉的美石”之义,但字形差异较大。本文将采用文字学、词汇学、汉字构形学、训诂学等研究方法,考察“珉”组字的源流及字际关系,力求得到不同字形之间的深层联系。囿于识见,不免差误,敬请方家指正。

1.词义探源

“珉”组字中,目前见到最早的是“珉”。探究“珉”组字的源流可从“珉”着手。《说文·玉部》:“珉,石之美者。从玉,民声。”徐锴系传:“《礼》曰:‘君子贵玉而贱珉。’珉似玉而非也。”可见,“珉”本义为似玉的美石,文献中多有记载。《荀子·法行》:“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杨倞注:“珉,石之似玉者。”四部丛刊本《白虎通德论·衣裳》:“天子佩白玉,诸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士佩瓀珉石。”《山海经·中山经》:“又东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珉。”郭璞注:“石似玉者,音旻。”后衍生出“珉玉”“珉石”等同义复音形式共同承担词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珉玉旁唐,玢豳文磷。”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缁石为口。”同书《清水》:“山西有仓谷,谷有仓玉、珉石,故名焉。”庾信《庾子山集·象戏赋》:“分荆山之美玉,数蓝田之珉石。”

曾昭聪(2002:5)指出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有示源与示音两种功能,且示源功能是主要功能。王宁(2015:115-117)认为一部分示音构件能够提示其词源意义。由此可知,进一步探究“珉”的词义来源可从声符“民”切入。首先,从字形来看,“民”之甲骨文写作“”(合集13629),金文写作“”(集成2837),篆文写作“”(《说文·民部》),其甲骨文、金文字形均象用刀刃刺入眼珠之形,篆文趋于线条化,难以看出其构形意旨。《说文·民部》:“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属皆从民。”古代俘获敌人后,为防止逃跑,会将其一只眼睛刺瞎,使其为奴。因此,“民”的本义为被刺瞎一只眼睛的奴隶,地位低下。其次,从以“民”为声符的字来看,“岷”为山名,其间水域“岷江”,江水浑浊,水质较差;“氓”指失去土地而流亡的人,社会地位低;“怋”指心乱,心理状态较差。这些字均带有性质或状态较为低下的色彩。因此可以推知,“民”本义为被刺瞎一只眼睛的奴隶,带有地位较低的意味,作为声符时,进一步继承了“低、差”语源义,表示“等次较差”。“珉”从民得声,义符为“玉”,故而义为质地较差的玉石。

要之,“珉”义为似玉的美石,战国时期已有用例。后又派生出“珉玉”“珉石”等形式,文献使用频率较高,故其“似玉的美石”义流传深远。同时,该词义主要源于其声符“民”的示源功能,表示“等次较差”之义。因此,“珉”组字之本源当为“珉”。

2.字际关系类型

文字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个词的情况。处于这种同词异形字际关系的汉字相互联系,彼此之间构成了交错复杂的汉字链条,从而揭示出汉字演变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规律。“珉”组字以字形“珉”为本源,各字之间通过转变构形方式与字用方式,构成了完整的系统。下面将根据联系的紧密程度,对“珉”组字进行分条论述,从而梳理出其中的字际关系类型。

首先看“玟”。《说文·玉部》:“玟,火齐,玫瑰也。一曰石之美者。从玉,文声。”段玉裁注:“谓石之美者名玟,此字义之别说也。释玄应《大唐众经音义》引:‘石之美好曰玟。’”可见,“玟”义为似玉的美石,文献中常与“珉”互用。《礼记·玉藻》:“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九、顾梦麟《诗经说约》卷六、朱朝瑛《读诗略记》卷二均引作“珉”。《正字通·玉部》:“珉,眉平切,音民……或作、玟,《集韵》又作砇。”通过“珉”“玟”构形特点可知,二者义符均为“玉”,义属与玉石相关,声符分别为“民”“文”,分属明纽真部、明纽文部,古音相近,故可相通互用。

图1 珉、玟字际关系

2.2 琝、琘、砇、碈

首先看“琝”“琘”。“琝”义为似玉的美石,同“玟”。《详校篇海·玉部》:“玟,弥邻切,音民。《礼记》:‘士佩瓀玟。’亦作琝。”《正字通·玉部》:“琝,俗玟字,旧注音民,石似玉,义同玟。分为二,非。”“琘”义为似玉的美石,亦同“玟”。《正字通·玉部》:“琘,珉、玟并同。”《说文·玉部》“玟”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此字则从文声,亦作砇,作琘,作碈。”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射义》注:‘琘,石似玉。或作玟也。’”通过“玟”“琝”“琘”构形特点可知,三者义符均为“玉”,义属与玉石相关,声符分别为“文”“旻”“昏”,分属明纽文部、明纽文部、晓纽文部,古音相近,故可相通互用。

其次看“砇”。“砇”义为似玉的美石,同“玟”。《礼记·玉藻》:“士佩瓀玟,而缊组绶。”陆德明释文:“玟,武巾反,字又作砇,同。”《金石萃编》卷一百十一释云:“玟字又作砇。”《详校篇海·石部》:“砇,武巾切,音。美石次玉也。亦作玫、、。”通过“玟”“砇”构形特点可知,二者义符分别为“玉”“石”,义属与玉石相关,声符均为“文”,同属明纽文部,古音相近,故可相通互用。

最后看“碈”。《古今韵会举要》卷四:“珉,似玉而非也。或作瑉,亦作玟……《集韵》又作碈、砇。”《重订直音篇·石部》:“䃉,音民,石似玉。砇、碈、䂥,并同上。”通过“砇”“碈”构形特点可知,二者义符均为“石”,义属与玉石相关,声符分别为“文”“昏”,分属明纽文部、晓纽文部,古音相近,故可相通互用。

要之,“玟”“琝”“琘”义符相同,古音相通,“玟”“砇”声符相同,义符相通,“砇”“碈”义符相同,古音相通。字际关系为:“玟”改换声符得“琝”“琘”,“玟”改换义符得“砇”,“砇”改换声符得“碈”(见图2)。

图2 玟、琝、琘、砇、碈字际关系

2.3 瑉、䃉

传世文献中,“昬”同“昏”。《说文·日部》:“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段玉裁注:“字从氐省为会意,绝非从民声为形声也。盖隶书淆乱,乃有从民作昬者。俗皆遵用……此四字①指《说文·日部》“昏”字释语“一曰民声”。盖浅人所增,非许本书,宜删。凡全书内昏声之字皆不从民。有从民者讹也。”《玉篇·日部》:“昏,呼昆切,《说文》曰:‘日冥也。’昬,同上。”可见,古书中“昬”即为“昏”讹变字形所得,以“昬”“昏”为声符而义符相同的字相通互用,如“缗”“緍”相通表示钓鱼线。

首先看“瑉”。“瑉”义为似玉的美石,文献中常与“琘”互用。《楚辞·九叹》:“藏瑉石于金匮兮,捐赤瑾于中庭。”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五十三引作“琘”。《广雅·释地》:“琘石瑊。”朱谋㙔《骈雅训籑》卷五下、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九下均作“瑉”。《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瑉昆吾。”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卷五、《古文辞类纂》卷六十五、《佩文韵府》卷十均引作“琘”。通过“琘”“瑉”构形特点可知,二者义符均为“玉”,义属与玉石相关,声符分别为“昏”“昬”,古文字形相近,故可相通互用。

其次看“䃉”。“䃉”义为似玉的美石,文献中常与“碈”互用。《正字通·石部》:“碈,同䃉。”《管子·揆度》:“阴山之礝碈。”《玉海》卷一百八十六、《读书纪数略》卷三十七、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九下均引作“䃉”。通过“碈”“䃉”构形特点可知,二者义符均为“石”,义属与玉石相关,声符分别为“昏”“昬”,古文字形相近,故可相通互用。

要之,“琘”“瑉”义符相同,声符形体相近,“碈”“䃉”义符相同,声符形体相近。字际关系为:“琘”讹变声符得“瑉”,“碈”讹变声符得“䃉”(见图3)。

图3 琘、瑉,碈字际关系

图4 琘字际关系

其次看“璑”。“璑”本指质地较差的玉石。《说文·玉部》:“璑,三采玉也。从玉,無①因论述要求,“璑”之声符“無”保持繁体写法,下同。声。”文献中“瑉”可写作“璑”。《正字通·玉部》:“《周礼·弁师》‘瑉玉’,注:故书作璑,恶玉名。”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九下:“《说文》:‘璑,三采玉也。’《周官·弁师》:‘瑉玉三采。’故书瑉作璑。郑众注云:‘璑,恶玉名。’”通过“璑”“瑉”构形特点可知,二者义符均为“玉”,义属与玉石相关,声符分别为“無”“昬(昏)”,分属明纽鱼部、晓纽文部,古音相差较大。因此此处仅因义同而用“璑”代替“瑉”,即为同义换读,类似情况颇多,如“俛”“”换读为“俯”,“腊”换读为“臘”等。②参看裘锡圭(2013:210-213)。

图5 瑉、璑、字际关系

2.6 岷、缗

其次看“缗”。“缗”同“緍”,本义为钓鱼绳。《说文·糸部》:“緍,钓鱼也。从糸,昏声。吴人解衣相被,谓之緍。”文献中“瑉”可写作“缗”。《周礼·夏官》:“诸侯之缫斿九就,瑉玉三采。”瞿中溶《奕载堂古玉图录》“双蟠螭大拱璧”条引作“缗”。通过“瑉”“缗”构形特点可知,二者声符均为“昬(昏)”,属于晓纽文部,古音相同,义符分别为“玉”“糸”,意义类属无关联,字形也无相似之处,因此“缗”当为“瑉”假借而得。

要之,“珉”假借得“岷”,“瑉”假借得“缗”(见图6)。

图6 珉、岷,瑉、缗字际关系

3.研究价值

字际关系能够反映出汉字演变过程中形、音、义、用等要素的变化特点,是研究汉字发展规律的重要切入点。梳理“珉”组字的字际关系,能够在多个方面推进汉字的研究工作。

首先,有助于揭示更深层次的汉字事实,为汉字史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材料。“珉”组字数量繁多,字际关系复杂难辨,反映了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大致面貌,即汉字结构层面的构件改换与讹变,以及具体字用层面的借用现象等。对其进行梳理分析,能够促进汉字字际关系的研究,从而系联起整个汉字史系统的研究线索,促进相关工作进一步拓展。

其次,有助于指导碑刻文献的释读工作。《中华石刻数据库》中收录了大量汉魏六朝碑刻资料,其中包含了“珉”组字,如北齐《高海亮等造像碑》中的“”,东魏《李显族造像碑》、东魏《朱永隆七十人等造像铭》中的“”“”等,数据库将其均转录为“瑉”。通过比对,上述三字当为“珉”字增添饰笔、因保留篆文字形讹变声符而成,义为似玉的美石。由上文论证可知,“瑉”是由“琘”讹变声符而来,“琘”是由“玟”改换声符而来,“玟”是由“珉”改换声符而来,四字虽同指似玉的美石,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明确其中的字际关系。另外,碑刻释读应最大程度地保持原石、拓本的面貌,对于文字异形现象,释读时应同时列出其本字及异形字,并作出相关注解。因此本文能够为“珉”组字的相关碑刻释读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再者,有助于完善字典辞书的收录与修订工作。“珉”组字源流隐晦,字际关系复杂,传世文献中多所讹谬,《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①下文称为“《大字典》”“《大词典》”。的释义也不免有疏失之处。据上文考辨,笔者试对《大字典》《大词典》予以补正,具体修订如下:

第一,《大字典》《大词典》应在“珉”条下补收其异形字字形并说明其中的通用关系,《大词典》应补收“䂥”字及其异形字字形“”,释为似玉的美石,并说明其中的通用关系,如:

䂥 似玉的美石,同“珉”。《正字通·石部》“:䂥,同珉。旧注重出美石次玉。从玉,从石,义通。”因保留篆文字形又写作“”《,详校篇海·石部》《字汇·石部》等均有收录。

第二,《大字典》《大词典》应说明“琝”“琘”与“玟”的通用关系,“碈”与“砇”的通用关系。如:

玟 似玉的美石,同“琝”“琘”。《正字通·玉部》:“琝,俗玟字,旧注音民,石似玉,义同玟。分为二,非。”《正字通·玉部》:“琘,珉、玟并同。”

碈 似玉的美石,同“砇”。《古今韵会举要》卷四:“珉,似玉而非也。或作瑉,亦作玟……《集韵》又作碈、砇。”

第三,《大字典》《大词典》应说明“瑉”“䃉”与“琘”“碈”的通用关系。如:

瑉 似玉的美石,同“琘”。《楚辞·九叹》:“藏瑉石于金匮兮,捐赤瑾于中庭。”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五十三引作“琘”。

䃉 似玉的美石,同“碈”。《正字通·石部》:“碈,同䃉。”

璑 质地较差的玉石,因词义相同而换读为“瑉”。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九下:“《说文》:‘璑,三采玉也。’《周官·弁师》:‘瑉玉三采。’故书瑉作璑。郑众注云:‘璑,恶玉名。’”

4.结语

通过对“珉”组字字际关系的研究,我们知道“珉”组字本源为“珉”,各字之间通过改换声符、改换义符、讹变声符、繁化声符、移位声符、同义换读、假借构成了完整的字际关系(见图7)。

图7 “珉”组字之字际关系

在汉字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拘泥于字形的变化,而应溯源及流,结合构形学、词汇学、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分条厘清其中的字际关系,为汉字史研究提供材料,为碑刻释读工作提供指导,为字典辞书的收录与修订工作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声符文部构形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日本:推进免费幼儿教育
英文摘要(Abstracts)
西藏当惹雍措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评价
对一个几何构形的探究
《初学记》文部资料探微
罕见韵书《声均表》古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