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好“两个文明”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2-12-02宋婵婵

山西农经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民农村

□宋婵婵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2021 年10 月16 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深刻论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就是要分阶段促进全体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城市到农村的共同富裕[1]。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物质层面的富裕逐步迈进,但精神贫困的问题却逐步凸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农村地区逐渐呈现出人口外流、道德滑坡、环境恶化、治理失序等问题。共同富裕是农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带领人民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1 “物质文明”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兴盛是成正比的,离开了物质的支撑,文化的发展也无从谈起。有道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经济发展水平深深影响着精神文明建设。人们只有在物质生活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乡村振兴首先要塑形,必须一以贯之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农民逐步向物质文明富裕奋进。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卓有成效,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但是还未能实现物质上的共同富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村经济活力不足。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大多是中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加之农村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二是农民收入不够稳定。虽然农村经济普遍发展,但是由于农民自身知识与技术的欠缺,导致农民种植养殖效益低、农业收入低。另外,在外务工的农民多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尤其是疫情期间务工受到影响,收入难以稳定。

三是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由于农民的负担能力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参加保险时普遍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与现代化生活开支相比保障水平较低,导致农民面对重大灾病时抵抗风险能力弱,易出现返贫致贫风险。

2 “精神文明”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一定程度上来讲,农民精神富足的重要性可并肩甚至是优于物质经济的富足。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物质文明建设并不能直接催化精神文明。因此,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让农民实现精神富裕,才能为农民自我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从物质和思想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真富裕”。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实现农民精神文明的富裕还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是传统道德观念下滑。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信息复杂,传统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导致优秀的道德观念,如团结、友爱、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有所滑坡。

二是农村封建迷信、攀比之风较为严重。封建迷信的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在农村仍然存在,一些农民婚丧事大操大办,比阔气、讲排场。另外,部分村民对宗教信仰不够理性,很多村民还存在遇事求神拜佛等行为。

3 乡村振兴进程中实现“两个文明”共同富裕的路径

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然而这条道路没有经验可循、也没有过往的样本可抄,是一项开创性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

3.1 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走向物质富裕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关键。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乡村产业发展,为农民物质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打造“三产”融合发展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可多渠道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快推动农村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加快城乡各种要素的融合发展,清除各种限制机制的障碍,实现资金、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要素。同时,要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制订布局规划,落实调整方案,走特色规模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

二是突出农业特色优势,加大农村产业投入力度。发展特色农业对丰富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振兴进程中要立足当地优势,支持各地加快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培育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特色产业类型。另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积极宣传和推广,将特色产业与农村生态文化相结合,打造生态村、休闲地、农家乐等形式的特色产业链。

三是创新农业体制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业改革的重要举措,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经营效益。

四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产业内生活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产业主体规模,不仅可以吸引大量青壮年在当地就业,而且可以为老弱病残群体提供相应的工作。除此之外,可以积极带领农民学习农工技术,并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护农村生态资源环境。这不仅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而且有利于激发农村产业发展的长久内生动力。

3.2 以乡风文明教化农民走向精神富裕

乡风是乡村居民在长期共同生活环境下所形成的约定俗成的道德风俗,是乡村社会的灵魂所在。近年来,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充分看到乡村振兴和外来文化带来的双重影响。在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碰撞过程中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挖掘,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优良家风,赋予乡风文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满足农民对多种多样精神文化的需求。

一要实现优秀传统道德的现代化转变。将传统道德中孝敬、勤劳、诚信、奉献和集体观念等思想融入现代乡风文明建设中,与当前农村道德滑坡的具体问题结合,形成对比,引起农民关注,巩固农民坚守优秀道德作风的信念。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的作用[4]。

二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推进移风易俗运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积极文化风尚的引领作用,努力宣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三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乡村居民,却又不单单是乡村居民,更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类组织、市场组织和新乡贤的合成。乡村文化要想振兴,光靠乡村居民的力量远远不够,更需要党和国家、社会的支持,充分发挥乡贤的社会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只有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前进,才能实现乡村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四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要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的教育体系,根据不同的农民群体制订具体的教育方案。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农村学生资助政策,重视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特殊扶持。

3.3 以生态文明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5]。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基本要求,是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保证乡村的美好风貌,致力打造整洁有序的美丽乡村。

一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目前农村生态治理依然存在很多短板,很大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在环境治理中,必须下决心、下狠心,保障资金运转、调配、使用充足,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体制,增强广大农民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二要因地制宜规划、统筹协调实施。“宜居不宜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要从农村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尊重民情民意,科学规划,因县、因乡、因村精准施策。要统筹协调各级部门开展工作,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从住房、饮水、交通、网络等各个方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

三要加强民众公共环境卫生意识,从根源上改变农村部分环境脏乱差的面貌。环境保护工作要延伸到每个农户,加强污染源源头管理和处置,因地制宜制订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装运及处置办法。创造条件组建村级社区环卫队伍,实行集镇村分段包干环境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把建设美好环境人人有责落实到位,在实践中加强村民环保意识,让村民在文明习惯中潜移默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利用农民积极的攀比心理,开展一系列户、村、镇之间评比活动,选出示范户、文明村庄、最美乡镇。发挥优秀典型的带动作用,激发村民看齐意识,并让广大村民参与其中,从而促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镇、村、户共同进步,以此形成良好的生态治理氛围[6]。

3.4 以乡村治理健全共同富裕长效保障机制

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体制是重要保障。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且周期较长的社会综合性工程,不仅需要加强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合理规划、实施,更需要广大村民的支持和配合。

一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乡村治理体系的优化和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促进。首先,基层党组织要对乡村治理进行合法、合规性的督导检查,发挥政治素质过硬、作风务实的基层党员作用,带动农民增收。其次,要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将其从牌桌、麻将桌中解放出来,开展乡村大舞台等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目前还存在短板,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有重点、有特色地制订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同时,必须打破城乡基础设施二元结构现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乡村舞台、乡村书屋、健身器材基地等公共娱乐场所,以满足农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需求,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摆脱精神贫困,共同走向物质精神双富裕。

三要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首先,要打破二元化的资源要素限制,加快农村内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加快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结合起来,打造农业一体化产业链模式,引导产业聚集,加强产业循环,吸纳大量农村居民参与其中,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多种类型农村产业融合形式。其次,要充分激发广大村民群众参与合作的意愿,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大户承包、集体经营、土地流转等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农民也能获得较好收益,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产等产业模式的积极作用,将农民团结起来。再次,要完善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后备保障机制。

四要建立健全“三治融合”(自治、德治、法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乡村长期存在着重人情、轻法理的现象。重人情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治理乡村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因此在乡村治理中,必须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坚持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的原则。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法律意识,动员农民学习《乡村振兴实施法》,了解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条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营造法治精神新风尚,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4 结束语

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终极夙愿。当前,我国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把重点放在低收入农民的发展上。要富裕农民“口袋”,也要富裕农民“脑袋”,让广大农民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实现精神文明追求,以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共同富裕为导向,走好乡村振兴必经之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农民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