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
2022-12-02王黎萍
□王黎萍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医卫类高职学生,其“初心与使命”意识与未来国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加强对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现状调研,探析存在的原因,对探索“健康中国”背景下提高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路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卫类高职学生职业“初心与使命”意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某卫类高职院校大一至大三的护理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56份。回收率94.5%。
(一)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职业追求,但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
通过问卷调查,“你选择来本校上学的原因”,发现大部分学生有了自己的职业追求,71.43%的学生是想通过来校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76.46%的同学想将来从事医卫行业的工作。这部分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对职业进行了合理的规划。通过对“您学本专业的初心是什么”问卷调查,75.79%的学生认为是在校期间能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技能;55.29%的学生认为本校专业就业前景不错,以后想找个好点的工作;61.11%的学生想将来从事医卫行业的工作;也有49.74的学生想为“健康中国”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说明这部分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时候,已将自己的专业与今后就业方向、职业目标进行了相融。
也有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针对自身的优点、职业追求和职业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而“专业认知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通过问卷调查“你选择本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数据显示,有21.56%的学生是别人推荐的,有23.81%的学生是家人安排的,还有21.43%的学生是随便选择的。这些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欠周详思考,会使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比较迷茫,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方向,更是很难形成其“初心与使命”的意识。
(二)大部分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使命,但学生服务社会能力有待加强
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职业使命感是社会导向的,更多源自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倾向于指个体对特定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赋予使命的感知、认同和自觉践行”。医卫类高职学生的职业使命,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医卫职业与国家的医卫事业相融,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通过问卷调查,“作为医卫类学生您认为要承担哪些使命?”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不断钻研专业技能、救死扶伤、服务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力量,其中服务社会占比91.4%,救死扶伤占比86.51%,不断钻研专业技能占比83.33%,通过数据,说明大部分医卫类高职学生具有本专业职业使命的意识,也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所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医卫类高职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实现其“初心与使命”的重要途径。与本科院校相比医卫类高职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将知识转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医卫类高职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问卷“作为医卫类学生您认为要承担哪些使命”,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本领,将“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积极进行专业实验实践,练就专业技能”,也有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先通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为职业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小部分学生对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对社会实践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这使得工作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我认知不准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培养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基础。但是,通过现状调查,我们得知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认知不清楚,他们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不清楚,对所学专业的工作的前景更是不明白;部分医卫类高职学生未能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在进行学校和专业选择的时候,高估或者低估自己;有些学生甚至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规划与目标,更不会关注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也未形成“初心与使命”的意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的意识的形成与培育。
(二)学校培育不到位
医卫类高职院校在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医卫类高职院校比较关注于学生的技能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重视学生专业教育,忽视学生思政教育。而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是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培育的基础性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家庭期望值过高
家庭及家庭成员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医卫类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在进行学校选择和专业的选择上家庭显现出非常大的影响力,他们都是由家长直接进行选择的。而家长往往会将自己的期望和想法考虑进去,有时候甚至会忽视了学生本人的想法,这就造成学生对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并非自己的意愿,因而在专业学习的时候提不起兴趣,进而影响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初心与使命”意识。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尤其是社会网络环境对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当代医卫类高职学生基本上是“95后”“00后”,他们出生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生活方式急速变革、互联网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他们是和互联网技术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从出生就被各种信息裹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来自互联网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塑造阶段,面对海量的信息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筛选和辨别,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这样会影响医卫类高职学生“三观”的塑造与形成,进而影响其“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提高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对策
(一)找准认知,提高职业能力
自我认知是学生制定职业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医卫类高职医学“初心与使命”意识培育的前提。医卫类高职学生要找准认知,认清自我,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不断奋斗。一方面,医卫类高职学生要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学生可以利用“SWOT”等常用法则来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优势和劣势,充分认清自己,认清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并根据自身现有的优点和优势扬长避短,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奋斗方向。另一方面,医卫类高职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医卫类高职学生从事医卫工作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医卫类学生从事医卫工作岗位的必要素质。医卫类学生要充分利用好在校学习机会,结合社会用人需求,着力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能力,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育,丰富培育手段
良好的培育能够促进医卫类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形式多样的培育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培育效果。医卫类高职院校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培养手段,提高培育效果。一是进一步加强传统的培育手段。将传统的课堂教育、会议教育、榜样教育等与现代的PPT教学、视频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教育相结合,增强培育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培育的效果。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拓宽培育手段。建立网上QQ群、微信群,让学生交流学习信息与心得,增强培育信息的畅通性;利用“学习通”“钉钉”APP等新媒体,探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拓宽培育的途径,增强培育途径的便捷性;开展线上答题、答题闯关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培育过程的趣味性。将“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培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意识。
(三)加强沟通,促进家校交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而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起了主导作用。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家校交流,能有效地避免单纯依靠家庭或者学校教育片面地了解与教育学生,实现家庭和学校信息的互通有无,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和培育学生,促进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培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畅通家校交流渠道。学校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学生信息库,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同时,要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建立学校与家长交流的QQ、微信群,多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另一方面,要定期进行交流。学校教师定期向学生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家长定期向学校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信息互通有无,双向配合,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努力适应,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培育,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医卫类高职学生唯有努力适应,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应对万变。一要努力适应,及时规划。当代医卫类高职学生大都为家中的独生子女,成长于改革开放后,在父母的庇佑之下长大,没有经历多少波折,在进入大学阶段后,或许会出现在环境、心理、学习等方面的不适应。医卫类高职学生要努力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在环境、心理、学习等方面的不适应性,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及时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找准自己的初心,勇担自己的使命。二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网络环境清朗化。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医卫类高职院校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正确的“三观”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低俗、错误的网络信息,筛选出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大学生在校内使用的校内网站,要及时屏蔽或者过滤那些不健康、低俗、错误的网站及信息,对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或网站大力推送,为“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