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及建议
2022-12-02□陈瑶
□陈 瑶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关注度愈来愈高,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职教规划的重要议题之一。2017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其中,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有效手段之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学徒制进一步演变而来的产物,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式协议,按照某一专业领域的需求选拔适合的人才,进行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一)迎合市场实际需求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以企业为目标进入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好学校和企业的双方资源,同时也避免了进入人才市场的巨大就业压力和初入职场的不适应性。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训场地和资金,更明确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对于企业来说,与职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可以根据需求来“量身定做”急需的人才。真正做到“让学生受益,让学校省力,让企业满意”的三赢局面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基于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传统教育重视书本而忽视实践能力这一问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自己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实训场所进行实际操作,以弥补双师型教师缺乏、提供的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技能需要等问题。
(三)学生就业的保障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就业问题。校企双方按照合同,使合格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表现良好,进入企业可能游刃有余,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业技术特长,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双方积极性不对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一部分校企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有些企业考虑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见效慢等特点,对于校企合作处于一种消极状态;有的企业因为市场压力和经营不当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参与教学工作,更别提派遣技能型专家去学校教学。相反,职业学校的教学热情高涨,想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希望利用企业的优势来共同培养人才,表现出积极的状态。于是,校企合作中就存在双方积极性不对等,使得企业实践的机会过少,学校的理论教学过重等。
(二)学校的基础条件较薄弱
校企合作的前提是讲求“双赢”,条件是“门当户对”,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拥有订单。但目前高职院校却表现出先天性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传统的教学理念。许多职业学校将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重点去把握,没有及时进行课程改革,以至于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岗位工作。第二,简陋的实践基地。学校由于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不足,不能提供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生产某种产品的场地。第三,少有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很多教师虽然学历高,教学基本功扎实,却很少具备企业工作经验,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很大的难度。
(三)订单式学生存在普遍流动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经过校企双方共同考核才能为学生安排就业,若学生自身的能力还达不到要求,企业是不会聘用的,因此订单式学生会选择另谋出路,这无疑对学校、企业、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学生的普遍流动还可能是各种原因影响的结果,例如学生毕业后发现这门专业已经不再是热门专业,于是想放弃分配的企业和岗位,不履行合同义务换其他的工作,或者在企业就职几年之后选择跳槽等,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导致学生的普遍流动,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是一大难题。
三、完善我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普职协同发展,转变职业教育理念
我国的教育分流致使一部分学生走上职业教育的道路,但依然存在重普高、轻职教的现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偏见。虽然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较弱,但并不代表他们缺乏学习能力,毕竟每个人的自身特点、兴趣和潜力都有不同。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操作环节,需要高度的职业热情、责任心、耐心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应用型人才,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甚至比普通教育更困难。因此,我们要重视职业教育的问题并发挥其显著的优势,以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采取综合评价方式
除了重视实践环节之外,校企双方共同商定课程体系还需要考虑到诸多内容,最为基本的是要考虑课程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在不改变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到本领域内的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拓展技能,通过企业与学校强强联合,实现学生的能力得到显著性提高,为未来市场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且每个学期和学年的课程要适时调整,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前瞻性。课程评价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技能、态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三)四方融合,创建良好的运行机制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其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将责任推卸给某一方,而是要解决好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四方通力合作,创建一个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给职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经济支持,保证职业教育的快速实施与发展。企业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主要内容,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计划,为达到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教育学生花费更多精力。学生在选择职业专业学习前,要进行慎重考虑和全面了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提前做好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远期计划。在签订协议参与订单培养之后,要严格遵守企业和学校的订单约定,按培养方案要求认真学习每一个科目,勤于学习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主动参与生产实践、顶岗实习等活动,确保自身得到全面提高,符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
总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型工作岗位的出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保障、企业的积极投入、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唯有这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才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