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法学资源对接地方人社领域普法教育机制探究
——以河北省为例

2022-12-02陈乐乐刘护国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3期
关键词:普法法学红色

□康 晨 陈乐乐 刘护国 康 奥

高校肩负服务地方和社会的责任和职能,如何充分运用高校的法学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人社领域普法教育,共建法学理论与实践互助共赢的地方普法教育机制,是进一步推进地方法治的关键之一。

一、河北高校法学资源对接地方人社领域普法教育机制的背景

(一)全面推进全民普法工作

随着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进一步推进,不管是2017年十九大中强调的“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还是2021年《国务院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提出的“持续推动全民普法工作向纵向深发展”,全民普法工作的落实直接关系我国进一步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也是国家政府各部门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河北法治人社建设成效

河北省人社厅以法治建设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仅在立法方面坚持“立废改”结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法规规章进行梳理,加强对执法的监管;更以“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大力开展人社领域的普法教育活动。但是面对人社领域普法教育进一步加深加广的需求,由于法学专业资源的不足,难免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需要人社部门加强与其他社会单位的合作交流。

二、河北高校法学资源对接地方人社领域普法教育机制的现实意义

随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法治人社”逐步发展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执行者、社会管理以及民生方面的主要政府机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普法教育方面承担着重大的使命。通过与地方有法学资源的高校对接构建互助双赢的地方人社领域普法教育机制势在必行。

(一)地方人社领域法学资源相对薄弱

地方人社领域面对上层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司、组织等不同领域,在全民普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推进法治人社建设,不仅要求每一位人社工作人员都要转变思想认识和服务意识,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响应法治化建设的标准,迎合新型的法治公共服务方式,而且要求在人社所包含的领域里进行普法,使人社领域的民众、组织、政府机关等都具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能力。但目前地方人社领域普遍存在职工法治素养不高、法学资源较为薄弱和法治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致使法治人社建设进程缓慢。

(二)高校法学教育急需改革

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出台《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应以培养具有实践应用型的法学人才作为法学教育的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仍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我国法学院学生普遍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如今法学教育仍是采用传统“灌入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基本没有留给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只要把课堂上的笔记当成正确答案就足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其次,高校法学专业在培养过程中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虽然高校与司法机构建立了合作培养或实践基地,但是普遍存在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不足,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无法第一时间掌握社会法治的需求。

(三)实现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人社普法教育的双赢

与地方人社领域相比,由大量的专业教授、教师和学生组成的高校法学资源更为丰富。在普法教育方面,高校法学资源缺少的是实践专业知识“操练场”,地方人社领域缺少的是大量专业的法学资源,若是加强高校法学院与地方人社部门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可以推动法学教育的改革,弥补高校法学教育实践性不足的缺点,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可以保障人社领域普法教育有充足的法学资源支撑,为人社领域普法教育确立人才保障,加快人社部门的法治化建设。因此,高校法学院和地方人社部门应共同制定符合“法治人社”和“卓越法治人才”双向目标的地方普法教育机制。

三、河北高校法学资源对接地方人社领域普法教育机制的路径

河北人社领域以法治建设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从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到推进宪法和人社领域法律法规“六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面对河北人社领域对普法宣传教育的巨大需求,地方人社部门在专业、人员和资源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缺口。因此,地方人社领域需要通过对接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资源,建立健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践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互惠互助的普法教育机制。

(一)明确普法教育主体,精准普法层层落实

推动地方人社领域普法教育的发展,要遵循“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坚持“政府主导”的普法推进模式,发挥政府在资源统筹调度、全盘控制普法工作走向和进度等方面的优势,明确人社系统内和社会民众两大普法体系,根据普法对象的差异性,以需求为导向,分类细化,对接高校法学学生、法学专家学者等不同层次法学资源,保障精准普法层层落实。

人社系统内部领域普法,主要是加大对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普法教育。这一阶层普法教育的目的在于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能力,让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针对人社系统内部领域的普法教育,可以让地方政府将拥有法学资源的高校进行区域性划分,按照距离远近,使人社部门与高校法学专家学者进行对接,每名专家仅负责本区域内的普法教育工作,形成“法治教育专家负责制”,通过体系化的理论知识培训、具体化的普法工作指导和长期化的法治思维培养,达到普法教育目的。

人社系统外部领域普法,即对社会领域的普法教育,这一阶层的重点应该放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上,要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遵守守法习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速推进高校与周边中小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与附近中小学进行对接,开创高校法学实践与中小学法治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首先,根据青少年普法的现实需求,在高校内部选拔学生普法志愿者,打造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的普法宣讲团。其次,由法学院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指导,确保宣讲团授课内容除了基本的法治知识准确无误外,更加突出法的价值观教育,注重法治精神的培养。最后,实行“承包制”,将高校法学资源分组对接所在地区中小学进行承包负责,每月固定上课次数与时间,拉近学生与志愿者的距离,提升中小学生主动接受普法教育的积极性。

(二)创新普法教育形式,线下线上融合普法

在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开展传统模式的讲座式和摆摊宣传式普法条件有限,而且人社领域的普法对象平时处于自身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对他们进行普法教育充分利用其碎片化的时间更具成效。同时,高校的法学资源本身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进行地方人社领域的普法教育应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模式。

开创线上普法教育新形式,要大力推动“互联网+普法”发展,构建“智融普法”新模式。高校教师和学生课程多、时间紧且长期处在学校,外出进行线下的普法宣传教育时间有限,再加之影像资料比传统的说教式普法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更易进行传播和分享。因此,高校法学资源应灵活运用地方人社领域和地方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线上媒体,通过录制短视频、编辑漫画、开设直播等形式,加上设置互动弹幕、在线问答等参与性的活动,增强普法教育的趣味性,提升人社领域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深度。

提升线下普法教育覆盖面。人社部门组织高校中的法学专家或有社会影响力的法学教师,通过线下公益讲座和线上报纸、专家公众号等形式解说社会法治热点问题,把枯燥的法律知识向民众进行传导,提升人社领域法治宣传教育的广度。此外,人社部门可以在传统媒体上设立专门的普法宣传教育模块,向地方高校的法学师生约稿,一方面夯实高校法学师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升人社领域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高校法学资源对接地方人社领域,由静态为主变为动静结合的普法宣传教育,紧抓线下普法的同时增强线上普法教育既顺应新时代的大背景,也提升了地方人社领域普法教育的实效性和系统性。

(三)丰富普法教育内容,红色资源彰显成效

普法教育既要重视形式上的新颖性,也要兼顾普法内容的多样性。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推动其永续发展,不仅要明确宪法的核心地位,更要做到一方面离不开对新出现的时事热点的思考和普法形式与时俱进的创新,另一方面离不开对多年来我国法治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经验的汲取,特别是注重发掘、总结党在革命时期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光荣历史和成功实践,大力弘扬红色法治文化。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留下了众多红色资源。对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将其融入普法教育内容体系之中,通过法治方式让其内含的红色基因和血脉得以传承。地方人社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寻找红色资源,通过探索建立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明确各方保护责任,修缮相关设施,完善展陈内容,组织开展红色法治文化研究阐发、展示利用、宣传普及、传播交流等活动。河北高校法学资源对接人社领域的普法教育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立足河北省的地方红色文化,以石家庄、保定、衡水、唐山等红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为试点,在普法教育中充分融入红色文化,红色与法治相互依托,法治教育护航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丰富法治教育。在实践方面,充分依托各地市现有的各类红色教育基地,培养高校法学学生或教师作为宣讲员,组织人社领域进行参与性极强的法治教育和公民教育课堂。通过打造一系列有历史文化底蕴衬托的红色法治展观,讲好红色法治故事;通过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法治基因,使红色法治成为人社领域普法教育的文化高地。

(四)注重普法教育体系,保障监察巩固成果

普法教育要将重心放在健全普法教育体系上,形成前期预估、中期审查和后期验收普法工作体系。对普法工作开展情况、工作成效以及地方人社领域法治素养提升效果开展综合评估,从实际出发设定预期效果,确保普法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前期调研,准确把握普法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经过对普法活动进行论证、立项、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估及各要素的精细、准确运作,为不同的普法对象提供量体裁衣般的个性化法治宣传服务,制定相应的普法内容和规划,并设立预期目标。在推动普法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动态监测,定期进行审查。总结在普法教育过程中效果较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加大推广力度。对于普法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盲点,及时进行分析,查明问题的根本来源,建立防范机制,并提出解决措施。在普法教育后期,通过试卷考核制对人社系统内部领域普法成效进行理论知识的验收,检验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是否将法律知识学到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人社系统外部领域普法成效进行调研,归纳总结社会单位对普法教育在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建议,汲取宝贵经验,巩固普法成果,推动普法工作一步步更符合社会需求、更满足人们心意。

总之,河北高校法学资源对接地方人社领域的普法教育机制,不仅为高校法学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练兵场”,更直接有效地解决了地方人社领域普法资源“缺粮”的问题,使双方达到互助共赢的效果。

猜你喜欢

普法法学红色
红色是什么
浅谈开放教育法学思维的培养
红色在哪里?
畅通法治人才的培养端与需求端——深化法学继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法学视角下分享经济可持续发展探析
追忆红色浪漫
普法
普法
普法
黑格尔的第一节法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