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融入课程思政案例浅析
2022-12-02张春荣严寒静张宏意何梦玲唐晓敏
张春荣,严寒静,张宏意,何梦玲,唐晓敏,杨 全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药材生产与开发重点研究室,广东 广州 510006)
药用植物学是讲授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分类等知识的课程,是中药学类和药学类等专业的基础课,通常面向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开设。该阶段是学生由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时期,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职业素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药用植物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提炼出来,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和职业素养,实现中医药人才的“三全育人”大有裨益。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报道了一些优秀的药用植物学思政案例[1-10],最新出版的《药用植物学》教材也增加了课程思政的内容[11],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尚未见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思政案例报道。本课程教研组在药用植物学和药用植物野外实践省级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汇总,建立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本文按药用植物学章节体系对思政案例进行介绍,以期促进我国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共建和共享,提高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1 药用植物学绪论中的思政案例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草著作中所记载的药用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等知识蕴含着药用植物学的萌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对植物分类、品种考证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用法的启发而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研读本草著作,学以致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精神。
“神农尝百草”反映了古人的无私、无畏和创新精神,也反映了人类对药用植物的认识和利用过程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介绍误食断肠草花、毒蘑菇等中毒事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药用植物学的现实意义,领悟药材基原鉴别的严谨性,端正中医药工作者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完成3 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当前正进行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许多药用植物学任课教师也参与其中。资源普查的过程、技术创新和成果展现了科研工作者不畏艰辛、无私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能激发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兴趣,加强对中药事业的认同感,培养作为中医药人守护人类健康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普查结果表明,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甚至濒危,国家出台了禁止采集/滥挖发菜、甘草、麻黄等重点保护动植物的行政法规,各地积极发展药用动植物人工种养。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 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中的思政案例
2.1 植物细胞与组织
药用植物学按“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界”的顺序学习,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体到多体,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关系。
细胞学说的意义,在于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植物细胞、组织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反映了局部与整体的系统论思想。细胞壁、纤维束和维管束的结构反映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主义精神。不同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只有各司其职、尽职尽责,才能维持集体的和谐发展。通过列举细胞培养、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等生物技术,激发学生求实创新、学以致用的职业追求。中国药科大学徐国钧教授基于组织和后含物特征开发了中药材和中成药的显微鉴别技术,解决了“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难题,激励学生既要注重感性认识的积累,又要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2.2 植物器官
按照由下到上、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植物体和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符合人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植物种类及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均表现为多样性。同一植物类群的不同个体在器官结构上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相似性。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同一律)与特殊性(相异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理念。不同植物类群在器官结构上的差异、植物的变态器官和异常构造、叶的“异形叶性”、花的结构与传粉方式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及与传粉/寄生/共生生物的协同进化。以上案例符合达尔文生物进化中“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原理,也蕴含着“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人生哲理。
通过介绍“国药泰斗”金世元等中医药大师基于性状特征鉴定中药材真伪优劣的事迹,鼓励学生厚积薄发,敢于做“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业内大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汉代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的“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激励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延绵中华文明。而植株体积的快速增大,表明植物“碳汇”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要爱护植物,植树造林,践行生态文明。叶的光合作用为生物圈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保障。“红花还需绿叶衬”,提示社会分工无贵贱,基层工作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植物形态,特别是花的千姿百态,让人类感受到植物之美,培养学生美育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在讲到种子时,展示袁隆平院士等育种学家培育的杂交水稻、海水稻,复旦大学钟扬教授的“种子方舟”和红树林引种,阐述“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的道理。让学生理解种质资源对国家、民生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爱国情怀。
3 药用植物分类学中的思政案例
3.1 药用植物分类学概述
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反映了事物动态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植物的命名规则和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反映出植物学家不畏权威、崇尚科学、推陈出新的奋斗历程,能够激发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斗志。一些植物在分类系统中地位的变化,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高一级的阶段。
我国植物学家在植物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如钟观光、胡先骕、钱崇澍、陈焕镛等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开拓者和奠基者,终结了仅由西方人研究中国植物的历史。秦仁昌院士和郑万钧院士分别建立了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和裸子植物分类系统;胡先骕、吴征镒、张宏达等建立了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从1930 年我国首次参加国际植物学大会到2017 年我国首次举办国际植物学大会,反映了我国植物学研究的突飞猛进和世界影响力的提高。《中国植物志》等著作的编纂过程反映了中国植物学家孜孜不倦的科学态度和前赴后继、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以上案例振奋人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中医药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2 孢子植物
许多藻类、地衣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可作为环境指示植物;而水体富营养化又造成水华、赤潮等现象,危害人类生活环境和水产养殖业;滥挖冬虫夏草会造成资源锐减,植被破坏。以上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
中国海藻学奠基人之一的曾呈奎院士开展海藻养殖研究,开启了我国人工养殖紫菜、海带的历史;电视剧《山海情》凌一农教授的原型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研究员发明菌草技术,推动了我国和世界蘑菇种植规模的扩大。我国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写到祖国的大地上,助力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激发学生科技强国的责任感。
3.3 种子植物
我国分布着许多植物特有科、特有属和特有种,如银杏科及银杏,杜仲科及杜仲,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许多植物由中国人命名或以纪念中国人而命名,如胡先骕和郑万钧发现并命名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W.C.Cheng,陈焕镛为纪念任鸿隽而命名的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又如,徐锦堂、徐鸿华等药用植物学家对中药材种植技术的贡献,芦广荣等名老中医药专家对中药鉴别技术的传承,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拼搏奋进、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同时,植物与人类日常生活和文明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书画雕刻、传说典故、民俗文化中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传承责任感,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在讲解植物特征和分布时,可以展示以著名自然/人文景观为背景的植物,既涵盖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知识,也进行了爱国、爱自然等人文教育。例如,麻黄、大麻、罂粟等是与毒品相关的植物,警示学生不要忘记当年的列强利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和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的历史,告诫学生要禁毒,要学法、守法、普法,同时认识到药品监管的重要性。又如,槟榔具有致癌性和成瘾性,被土耳其等国家列为毒品,并在许多欧美国家禁售,提醒学生避免食用槟榔和携带槟榔出国,遵守他国法律和国际贸易法规。
4 药用植物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案例
4.1 药用植物学实验
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态、结构观察和物种检索,除与植物“形态—结构—功能—进化”相关的思政元素之外,还涉及观察和解剖植物一般遵循“从下向上,从外向内”的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显微镜等实验工具由低级难用到高端易用的事物发展过程,能教育学生细致观察,勤于思考,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另外,还要培养学生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科学操作仪器设备,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2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是思政教育极好的课堂,涉及的思政元素包括实习地的历史、人文和扶贫成果;植物的形态美、生态美和祖国大美山河的美育;特色植物的民间用法和传说典故;实习过程中不畏艰辛、主动参与的劳动观和集体主义教育;对老一辈植物学家的缅怀和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等。
5 结语
药用植物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可概括为4 种类型:药用植物蕴含的美学和哲学;古今中医药学家、植物学家的科研经历及成果;药用植物与人类生活和文明发展的紧密关系;药用植物实践活动中的劳动观和集体主义教育。整合国内外药用植物学教职人员、科研人员、学生和爱好者的力量,挖掘思政元素,共建共享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扩大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果,有助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