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护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12-02罗晴,周英
罗 晴,周 英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80)
在全球化时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1],也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和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2]。2020 年10 月29 日,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期间应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要加强学科间的创新应用和交叉融合[3],这对创新型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护理研究生教育应充分借鉴国际优秀经验,着力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护理创新专门人才。由于国内护理教育起步晚,普遍存在研究生创新效能不高的现象[4-5],如何有效培养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护理研究生一直是焦点问题。鉴于此,本文综述国内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定方法、现状及国外护理高等教育优秀办学策略,为我国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1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1.1 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评定方法
有效、科学、客观地测量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了解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并制定提升策略的基础。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多采用量表或自制问卷,常用量表有托兰斯创新能力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Williams Creativity Scale,WCS)、创新能力评估量表(Innovation &Creativity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ICEA)等,但这些量表为普适性量表,不具有针对性,尚需研制护理学科的特异性评估工具[6],且国内尚未建立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量表的常模。自制问卷相对于普适性量表而言可能更具针对性,但其信效度未经长期检验,科学性有待考证。
1.2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已有研究[7-8]显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创新思维较为欠缺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而缺乏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是影响我国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9-10],多数学生很少用创造性的眼光和手段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缺乏质疑批判的精神。
1.2.2 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科研动力不足 创新行为受内在和外在动机的影响,创新意识即突破思维定式的内在动力。程敏等[5]认为科研内在动机与护理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效能呈显著的正相关,创新动机高的研究生更能潜心钻研,科研成果更丰富。但我国部分护理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明显表现为主观能动性缺乏、自我创新效能不高,多因外部动机驱使才进行科研活动,如奖学金、导师安排任务、毕业压力等。部分护理研究生的考研动机是为了逃避繁重的临床工作,对科研不感兴趣,部分研究生认为只需提交一篇毕业论文即可毕业,对待科研敷衍了事,致使其缺乏创新动力。
1.2.3 知识结构单一,跨学科思维欠缺 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创新能力培育的基础。护理研究生可能成为临床护理人员、管理者、教育者及研究者,需要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以满足社会的需求[11],这就意味着其必须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能力。然而国内护理研究生课程较为单一,缺乏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教学,而且存在课程内容与本科教育重复、教学时间短和教学内容前沿性不足等问题,使得学生难以在课堂中获取足够的新知识和系统的学习科研方法。有研究显示,护理研究生科研选题往往局限于护理领域,较少涉及其他学科[12],这表明我国护理研究生参与科研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学科框架的束缚,需要开展跨学科培养。
1.2.4 创新实践不足 创新能力不能仅靠思维训练和教学来培养,它更是一种获得性体验,需要付诸实践[13]。国内护理教育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不足,研究生多以参加导师科研项目的形式来进行科研活动,即“参与式科研”,这使得研究生难以把握整个课题的思路和方法,仅是“辅助者”,有的研究生甚至参与不到实际项目之中,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难以发挥。柳瑛等[14]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研究生的“自主式科研”在科研成果产出和创新能力提高方面整体上优于“参与式科研”,提示导师应经常抛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研究生发现创新点,同时鼓励“自主式科研”,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深层次的科研探索和热情。
1.2.5 高层次创新成果较少 我国护理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够多,有的论文质量不高且缺乏原创性,多数研究结果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强。国内护理教育中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区分尚不明确,培养机制尚不健全,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对科研和临床知识的综合把握,难以开展贴合临床实际的创新性研究,而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往往成为培养重点,科研思维和方法受到限制[15],两者的创新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尚不能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 国外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2.1 开放的选拔形式,创新的办学思想
发达国家对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虽各有特点,但都十分注重创新。在招生形式上比较灵活,多为开放录取,并采用多样化考核标准,尤其注重创新品质的评估。如英美两国没有统一的招生考试,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测试创新能力、学习积极性和学术潜能等,旨在甄别与选拔创新人才;日本、韩国也多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和专家推荐信、科研计划书等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办学理念上,国外高校充分尊重个性发展,营造崇尚创新、学术自由、轻松活泼的学术创新环境,锻炼学生的质疑批判和实证主义精神。
在办学目标上,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如澳大利亚高层次护理教育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为目标,同时注重创造性和个性发展[16]。由此可见,国外护理研究生选拔及办学都十分注重创新能力的展现和培养。
2.2 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发展,护理研究生教育正向在线学习转变,这种学习方式较传统学习而言更灵活、方便[17]。大多数国外院校教学硬件设施完善,还专门建立了具有丰富资源的远程教学网络平台,学生可通过平台查找学术资料、远程上课和探讨问题,研究生教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18],如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构建了高质量在线护理课程,学生可选择Wiki、Adobe Connect 网络会议、反思活动和每周临床日志等多种学习方法[19]。此外,国外护理教育多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美国常采用PBL、CBL、研讨会、课堂报告、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成效显著[19-20];英国护理学者Stacey 等[21]应用探究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提高了护理研究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德国常运用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22];日本高校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是研讨会,不同专长、不同观点的人在研讨过程中形成一个综合的解决办法,由此产生新的思路[23]。
总的来说,国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其自主思考,激发创新意识[24]。
2.3 完善的科研创新实践机制
美国科研实行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制,指负责相应项目并有主导权的个体,是一种以PI 为核心,组织项目团队并开展研究的组织管理模式[25],这种制度使研究生可以融入科研全程,强调了其自主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科研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国外大学还利用科研实践平台和丰富的科研活动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如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护理学院设立研究生小组合作项目,使研究生自主参与到研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和成果传播的整个过程,提高了研究积极性及成果产出[26]。
2.4 注重跨学科交叉培养
英美高校的护理课程强调跨学科知识融合,学科知识已扩展到分子生物学、工商管理、公共卫生、信息技术、社会学等领域[27]。部分高校通过设立创新交叉学科教师评审委员会、共享精品课程以及互换学分等有效实现了学科间的互融互通,同时还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
国内学者指出,多学科协作交流的科研团队模式培养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最高[28],提示高校应建设形式多样的学科交叉平台,构建互动协作、交叉渗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3 对我国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3.1 建立科学的研究生选拔体系
我国护理研究生入学以通过招生考试为唯一指标,重成绩而轻创新,这种方法无法评估和提高创新能力,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29]。国内学者已经注意到,传统招生方式较难选拔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提出采用综合素质测试、两段制测试,适当采用开放式考试,对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测试[30]。因此,建议构建以创新人才为价值导向的选拔体系,改革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时提交参与的科研活动及创新成果证明,注重研究经历和学术亮点,重点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潜能。
3.2 充实科研资源,营造创新氛围
学校的资源环境、创新氛围与护理学生创造性思维呈正相关[31]。高校应与时俱进,丰富学术资源和数据库,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资源共享、网络教学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开放跨学科高品质在线课程供师生学习,拓宽其学术视野。其次,学术活动可培养学生获取前沿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应定期邀请校内外不同专业的专家开展学术报告,并鼓励护理研究生积极投稿参与学术会议。此外,可通过定期的文献导读、学术研讨会等营造活跃的学术交流环境,激发护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强化其探索学科前沿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2]。
3.3 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为提高创新能力,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基础,选择多样化、启发性教学方法[33],教学内容应丰富充实,与时俱进。在当前这个网络教学服务已相当发达的时代,学生将智能手机、计算机等作为学习工具已十分普遍,但国内部分护理教师教学手段仍传统、单一,课程内容也未能及时更新,不具备前沿性,与国际研究进展脱轨。尽管近年来我国护理教学开始结合专科特色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病例讨论、情景模拟、讲座等[34],但效果不佳,仍需借鉴国外各种教学方法,让主动学习替代被动学习,将惯性思维转变为创造思维,同时教学材料也应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动态。
3.4 构建多元化创新实践平台
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实行教研室组织管理模式,近年来PI制在国内研究生教育中也取得一定成效,颜建云等[35]认为PI 制更适合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护理院校应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同时,应大力开展创新竞赛、创新科技文化节等活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另外,鼓励研究生申请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同时完善科研激励计划,给予经费和后期奖励,为护理研究生创造性科研实践提供平台。
3.5 加强跨学科合作和国际交流
在信息时代,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趋势[36],在医疗专业教育中也十分常见[37]。国内护理教育可考虑与医学、卫生管理、公共卫生、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深度融合,在高校内充分统筹资源,创建多学科团队,各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从制度、课程设置和项目合作等多方面着手,实现课程、模拟实验室及临床实验数据的共享,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率。在国内,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如实施交叉选课和共享课程制度,扩大不同院校的护理硕士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合作项目,开展粤港澳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在国际上,与美国、英国等国家开展学术团队交流和交换生培养,海内外协同创新,推进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综上所述,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应立足于国内护理教育实际,学习国外护理教育的优秀办学经验,不断探索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促进护理一流学科建设,使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