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2-12-02□刘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9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职业

□刘 利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就业为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直接关系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特别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尤其迫切和重要。本文描述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难,分别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矛盾

从整体就业环境来看,2020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874 万,2021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909 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1076 万,2022 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首次突破千万,规模和增量均为历史之最。与此同时,受疫情和整体经济形势大环境影响,岗位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长,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就业供求矛盾突出。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国家和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对创新和高端人才渴求不断增大,但很多高校毕业生能力难以满足用人要求。同时,随着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中小企业、乡村、基层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但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或艰苦环境就业。由此出现了一边用人单位“用工荒”,一边高校毕业生“难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三)高校毕业生呈现“慢就业”趋势

近些年来,“慢就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毕业生在毕业季不急于找工作,而是等到毕业以后才陆续开始找工作。某本科院校理工学院,在当年10-11 月份秋招期间学院组织了多场招聘宣讲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学院不间断推送了大量招聘信息,与之相对的是学生参加招聘会人数偏少,投递简历和参加面试的学生不多,毕业生普遍呈现观望状态,慢就业情况突出。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方面原因

1.学生个人能力不足,无法胜任职位要求。学生在找寻工作时普遍存在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不足问题。有一些毕业生专业能力不足,专业学习不够扎实,不能按照市场和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无法达到用人单位要求。也有一些学生只关注学校考试科目的学习,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综合能力不足,影响了用人单位的选聘。

2.学生就业期望不合理,缺乏理性思考。学生未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做出合适的职业定位,在选择职业目标的时候缺乏理性的考虑。学生受社会和整体经济形势影响,找工作时求稳心态增多,普遍希望进入公务员、国企和事业单位等稳定的单位。也有很多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对就业薪资和职业环境存在过高的期望,在求职过程中当发现无法达到求职目标时心态失衡,轻易就放弃。

3.学生不急于就业,观望心态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并不只是用来养家糊口,更多的毕业生追求个人价值,找到一个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目标,因此,不少毕业生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不急于寻找工作。也有一些毕业生觉得社会压力太大,出现逃避就业特征。

(二)学校方面原因

1.学校未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些高校未能按照市场和社会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也有一些高校在培养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够严格或不够科学,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下降,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要。

2.学校就业工作机制不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就业工作效能。有些高校没有充分重视就业工作,认为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没有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合理机制,在就业工作上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未能充分发挥就业工作效能。

3.学校主动开拓市场不足,未能给学生提供充足优质的就业岗位。很多高校没有转变就业工作思路和观念,主动开拓就业市场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仍然被动等企业找上门,在校园招聘主渠道方面未能给学生提供足够优质的就业岗位。

4.对学生就业引导不够,未能帮助学生早做职业定位和规划。有些高校对学生就业观念引导不足,未能帮助学生更早更好地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对低年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引导不够,往往在学生大四毕业季才开始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时间太紧,学生往往难以胜任岗位要求。

(三)社会方面原因

1.就业供求矛盾突显。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增量逐年递增,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加上疫情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趋于保守,就业供求矛盾凸显。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创新和高质量人才需求不断增多,高校毕业生数量和质量无法达到用工要求,同时一些中小企业、服务业和基层岗位招聘数量较多,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行业和岗位,导致“就业难”与“招人难”同时存在。

3.社会就业观念影响。受疫情和经济形势的影响,社会整体求职氛围在寻求稳定,学生普遍希望考研、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影响,社会中整体求稳的思潮影响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生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普遍还可以,不急着去找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呈现灵活就业的现象。

4.部分企业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社会中不少企业对人才仍存在误区,与其他企业相互攀比,一味地追求名牌学校和高学历,盲目抬高用人门槛,导致想招人才不愿意来,可以适用的人才又拒绝招收,最终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个人方面对策

1.了解市场需求,提升个人能力。个人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求职能力。专业能力方面,要及时了解市场和行业发展情况,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可通过努力学习好专业课程、参加学科竞赛、考相关资格证书、参加学科项目和实践项目、在假期期间找到相关公司实习等方式来提升。综合能力方面,可通过参加实习实践、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加班级和集体活动、参加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就业求职能力方面,通过认真了解就业求职所要注意的事项、撰写好求职简历、磨炼笔试和面试水平、调整好求职心态、积极参加求职面试等方式来提升。

2.做好职业规划,树立合理就业观念。学生要尽早开始做职业规划,在低年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探索自身实际和职业环境,充分了解所学专业,选择未来的发展和努力方向。在高年级积极参与职业实践,亲身感受和体验职业环境,从而更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在毕业年级积极做好求职应聘准备工作,准备求职简历和求职面试等,留心各类招聘信息,积极面对就业。树立合理就业观念,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身边所有的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

3.坚定职业目标,积极行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身边所有资源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坚定目标,积极行动。不要看着周围的同学在考研、考公或者去大城市就盲目地跟风从众,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结合自身和实际,合理预期,找准定位,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

(二)学校方面对策

1.关注市场行业情况,培养社会需要人才。高校要密切关注市场和行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和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的需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实现内涵式发展。要及时收集毕业生就业需求,了解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相关意见,做好毕业生就业全过程跟踪,优化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精准推介用人单位。对就业数据要及时精准统计,做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了解目前培养毕业生实际情况和匹配度,为更好优化学科设置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2.系统谋划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高校要充分重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就业质量好坏是检验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尺,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同时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各方协调配合才能做好。要系统谋划,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制度,推动就业与招生联动机制,推进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院校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各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并纳入领导班子和学校考核指标。配备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加强就业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3.主动开拓就业市场,抓好校园招聘工作。未来高校更加普及化,不能再按照旧有的模式等着单位上门,高校要提升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要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主动推荐介绍,将用人单位请进来,通过学校的力量为学生找到更多更好的用人单位,为学生打造更好的求职平台。学校和学院的书记院长要带头走访用人单位,引导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走访用人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联系重点就业市场,拓展新兴就业空间。要发挥好校园招聘主要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招聘市场建设,建立完善就业资源开发机制,充分发挥就业专职工作队伍、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教师、校友等各方面积极性,千方百计拓展岗位信息来源。

4.积极强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校期间如能深度接触企业运行机制将有效促进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高校要将实习实践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将优质企业引进来,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开展企业导师、与企业合作项目、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等为依托,将大学课堂引入企业中,关口前移,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重点人才。

5.引导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工作全过程开展。高校要将就业教育与就业引导纳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学生进校开始,低年级培养就业意识,做好职业规划,进行职业探索,确立职业方向。高年级开展职业实践和培养,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职业环境、确立职业目标、提升职业技能,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三)社会方面对策

1.拓宽市场就业渠道。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完善灵活就业工作机制,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拓宽民营和中小企业的就业渠道,组织企业进校招聘。放眼于社会供需匹配情况,大力巩固拓展岗位资源。

2.营造良好就业氛围和风气。社会层面要加强引导和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价值中,自觉抵制社会中“慢就业”“向钱看齐”等不正确就业观念,营造良好就业氛围和风气。要引导企业打破人才壁垒,任人唯贤,破除人才歧视等不良现象。

3.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和参军入伍。健全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探索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制度机制,组织实施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计划工作。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

四、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个人、高校、社会多方参与、共同发力来解决。这需要个人方面注重提升个人能力,做好职业规划和定位,设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和职业目标,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学校方面需要转变为市场化就业工作思路,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健全机制,全员参与做好就业工作。社会方面需要营造良好就业风气,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更多招聘人才,拓宽市场就业渠道等。相信通过个人、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