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2-01魏有广邱心显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高学院院校

魏有广 邱心显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在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是强化技术技能积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为此,国家始终非常重视职业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积累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制定支持政策,形成多方参与机制,推动“政、校、行、企”联动,协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与科研创新,将职业院校打造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进而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用优秀成果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3]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要服务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水平与协同创新能力,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要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技艺传承创新等活动,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4]《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在当前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职业教育的地位将更加突显,要进一步强化新发展理念,紧密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和市场需要,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好为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提供专业化服务。[1]

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为“双高”建设)提出,要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5]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为科研创新提出新课题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职业教育担负着重要使命。为此,当前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6]这为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双高”建设提出,要“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5]然而,在“双高”建设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推进科研创新工作,但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性科研创新成果偏少,尤其在专利转化方面还未实现零的突破,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迫切需要把握职业教育发展主线,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高校科研创新提供新机遇

目前,我国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正在步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同时国家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国家将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7]在此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型升级,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必须通过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赢得市场先机。这就为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行业企业创新发展方面提供广阔空间。然而,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工作与“双高”建设目标任务还有不小差距。尤其在“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学院围绕酒店数字化、文旅融合、智慧物流等共计开展110余项智库咨询、标准制定、横向课题研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学院对服务国家高端产业、区域性支柱产业的支撑力度还有限。此外,地方行业企业在改革发展中不断产生大量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与科研项目,这同样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提升科研创新的内容,积极拓展创新领域,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更加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院校科研创新提供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始终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全民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双高”建设明确提出,要对接科技发展最新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纽带,加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5]这既为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创新提供了新动力,又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创新创业人才汇聚的优势,紧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快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步伐,为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高职院校在引领师生创新创业方面还比较薄弱,没有充分调动师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积极性,缺少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产学研用”结合度还不够高。学院建设“海斯曼创客岛”国家级众创空间、“酒店职业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酒店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创新平台”等10余个市厅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但是这些创新平台还未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还不足,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作为“双高”建设立项院校,学院以“双高”建设为抓手,以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发展高地为统领,以推进内涵式发展为导向,通过“政行企校”深度协同,不断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和科研创新能力。学院积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全面服务于国家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等。学院的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为国内职业院校提供一套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做法。

(一)营造科研创新浓厚氛围,发挥校企协同创新优势

一是重视科研创新,加强科研创新投入。学院形成“领导重视科研、人人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通过控制专业教师的平均课时量,设置教学科研型教师岗位等措施,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供时间保障;通过修订学院科研基金课题管理办法,增加了科研经费资助额度;通过修订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提高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学院教师对科研创新的热情日益高涨。

二是突出企业办学特色,发挥校企协同创新优势。学院依托山东鲁商集团,共享人才资源,着力打造“海斯曼”讲坛学术活动品牌,为学院教师和企业高管开展学术交流搭建起平台,使教师能够快速地学习行业的前沿动态,进而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促进了教师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形成了“校企一体、协同发展”的行业办学特色。学院还依托旅游大类的专业优势,鼓励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开展各类横向课题研究和相关咨询服务,输出智力资源。

三是强调科研服务教学,教学科研优势互补。科研创新的有序开展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学院科研基金课题立项时,专门设置了针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课题,积极引导教师结合专业发展和日常教学,深入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为学院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健全科研创新管理体系,加大科研创新工作激励

一是建立和完善科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首先要明确学院各部门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责权限,做到协调配合、运行畅通。科研发展处是科研创新的牵头部门,负责制订学院科研专项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并做好科研计划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各二级学院(系部)具体负责科研团队建设、学术带头人培养、科研项目申报、学术交流活动、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并设置科研秘书岗位等;各专业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做好科学研究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所在二级学院(系部)教师做好日常的科研帮扶工作。其次,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支持科研创新的制度体系,为学院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工作提供可靠制度保障,形成“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局面。

二是加强对科研创新工作的激励与考核力度。依据《学院绩效考核办法》的要求,严格执行科研工作量的考核标准,并按照教师不同岗位确定年度科研工作目标和计划;建立科研目标责任制,将科研业绩与教师的职称聘任、岗位聘用挂钩,作为聘期考核的基本指标,达不到考核指标的进行“高职低聘”;在科研成果奖推荐、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中引入专家评议制度,杜绝评审环节不公正现象,保证优胜劣汰,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将科研工作量纳入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营造各部门争做科研创新的浓郁氛围。完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特别是重点奖励立项级别高、影响大的科研成果,引导教师争创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既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又要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升区域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加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并重点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教高地建设、“双高”建设实践、“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高职院校科研创新、产教融合、职教本科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不断深化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二是以地方应用技术性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群人才和技术技能优势,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人才共育和校企协同创新平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同时,学院深化与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合作层次,重点对接行业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产品创新研发、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的需要,以技术技能服务为突破,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学院还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的深度合作,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库咨询、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社区教育等工作,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四)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创新人员素质

一是学院建立10个有责任心、勇于钻研的科研创新团队。创新团队以专业群为基础组建,确定创新研究方向。注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的合理优化,围绕学院教科研工作重心、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创新。二是实施学术带头人制度,加大学术带头人培养力度。学院制定《学术带头人培养和管理实施办法》,以三年为培养期限,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并进行过程性考核。通过发挥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院教师自觉开展科学研究,实现学院整体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三是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打破院部(系)、处室的界限,按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共享科研资源,互通科研信息,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四是重视发挥博士、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从事科研创新的潜力,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激励他们承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在科研创新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五)加强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筑牢科研创新工作基础

一是开辟校外科研项目立项渠道,提高项目立项的数量和层次。学院主动加强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社科规划办、社科联、科协、职业教育协会学会等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不断拓宽校外纵向科研项目申报途径。组织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开展省部级以上高水平科研课题攻关。对于获得立项的校外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学院按一定比例给予科研配套经费,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二是精心组织学院科研基金课题研究,强化教师的研究能力。按照学院科研基金招标、重点、青年课题的申报要求,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立项,提高课题立项的数量。借助学院科研基金课题研究平台,解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学生服务、国际化办学、校园信息化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为学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强化教师的研究能力。

三是加强科研项目培训,强化过程管理,保证课题完成质量。为提高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学院定期组织科研项目申报培训会,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并派遣科研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学院组建项目评审专家库,对项目申报采取“双盲审”制度,深化课题论证工作,提高科研项目申报质量。学院还加强组织协调,积极推进跨专业的综合研究,在强调课题负责人领导作用的同时,注重课题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学院还不断加大对重点课题的过程管理力度,开展开题报告、研究进度年度检查、研究成果学术查重等工作,切实保证课题完成质量。

(六)推进科研学术交流合作,打造高端学术活动品牌

一是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科研创新与合作。学院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职教高地和“双高”建设等需要,收集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高端学术论坛等信息,选派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学院还利用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主动承办由各级政府、协会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和高端论坛等活动,并积极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协会学会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共享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协同开展科研创新、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等。学院主动向各级各类学术组织、政府机构推荐优秀科研创新人才,加入到各类人才专家库,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和调研咨询等。

二是积极打造学院“海斯曼”系列学术活动品牌。学院充分挖掘“海斯曼”校园文化品牌,整合校园学术活动资源,不断丰富学术活动形式和内容,构建“海斯曼”高峰论坛、“海斯曼”科学大讲堂、“海斯曼”人文社科讲堂、“海斯曼”学术沙龙、“励行讲坛”“人文素质大讲坛”等学术活动品牌。学院重点邀请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人士、企业高管到校开展学术报告,就学院改革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为专业师生做学术前沿讲座。学院还积极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共享鲁商集团智力资源,经常邀请集团高管到校举办学术讲座,同时还利用校内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等优质师资为师生做专题报告、学术沙龙等。

(七)加强科研工作日常管理,提升科研创新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将真正“懂科研”、了解科研工作规律的人纳入到科研管理工作中,更好引导学院教师做好学术与科研创新。二是运用多种渠道,及时收集校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成果奖申报、学术会议和专题培训、学术论文发表、成果转换等信息,并通过校园网发布,组织学院教师积极参与。三是主动参加科研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编辑出版《科研成果汇编》、内刊等资料,促进学院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四是配合“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学院教师的科研信息化应用能力,利用科研处网站及时发布各类科研信息,加强科研创新工作宣传,提升学院的科研形象。五是充分发挥学院学术委员会在项目评审、成果鉴定、学术监督、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指导作用,维护科研与学术道德,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科研作风和学术风尚。

猜你喜欢

双高学院院校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