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教集团引领下高职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2022-12-01岳佳欣曾云峰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匠校企学院

李 辉 岳佳欣 曾云峰 罗 敏

(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 6112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李克强总理先后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掀起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离不开工匠型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2]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现代工匠”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3]是国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是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创新模式。作为一所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农业高职院校,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专业布局,在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的引领下,以培养符合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工匠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以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模式为路径,大力推进政行校企协同发展下的“一核两翼三通四导五平台”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探索破解行业、企业发展人才供给瓶颈制约、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型育人模式。[4]

一、以创建一流农业高职院校为核心

学院充分发挥农业类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明确了“聚焦‘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方向,紧密围绕创建国内外一流农业高职院校的核心,坚持推动内涵式发展,以高水平高质量立校,以农业类优势专业兴校,以休闲农业高水平专业群强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培养亲农、事农、兴农的创新型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升级、融入成都城市发展、助推四川乡村振兴、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国际一流农业高职院校。2020年5月,金平果首次发布全国高职院校专业评价结果,学院农业类专业位列全国第三位,其中休闲农业专业位居全国第一。

二、以“两翼”为抓手夯实内涵式建设

学院以“双高建设”和“职教本科”两翼并举发展,夯实内涵式建设。2019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院不断深化办学模式和专业建设模式改革,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主线贯穿建设始终,在省教育厅、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市农业农村局等共同指导下,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化社会服务,共同夯实学院内涵式建设。

同时,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紧密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创新农学专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扩容、提质、贯通、融合”的发展思路,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积极探索与本科职业教育相适应的产教融合新途径、新模式,切实提高职教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学院成为四川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校,同全国500强企业新希望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蜀汉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西昌学院联合培养高端技术技能职教本科人才,现有农学、风景园林两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生源良好。

三、创新“三通制”融通发展渠道,多方联动促发展

(一)政行校企融通,产学研用融合

“双高计划”明确提出“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5]高职教育要实现职业性与教育性的高效耦合,就必须依托政行校企命运共同体合力打造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学院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子,努力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牵头组建成立了四川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全面打通政行校企多方的合作壁垒,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通过职教集团的形式促进政行校企“四元一体”下的设备、基地资源、技术、人才“四元共享融合”的新型合作模式,构建“政府搭台、行业协调、校企唱戏”四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机制。同时,积极探索职教集团治理机制由“共建”走向“共生”,[6]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学院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学院积极组建现代学徒制班和工匠班,以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为试点,通过实施“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服务”工程,大力培养现代农业装备工匠型人才。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培养。实践教学方面,在校内建成了四川省唯一一个按4S店标准修建的智能农业装备检测维修中心,校外200多家农机装备直营店提供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场地,实时楔入现代农业装备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二)校区、园区、地区三区融通,联动发展

学院以整合教育科研资源为主线,校区、科技园区、地区三区融通,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就地拓展,就近联动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三方共赢的“飞轮效应”。学院紧密围绕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建有崇州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彭州葛仙山产教融合园区两个面积为1000余亩的校外实践园区。校区主要为园区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和产教融合项目,为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园区是学院师生、科研人员和地区居民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及就业的场所,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地区主要为校区和园区提供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创业就业渠道。校区、科技园区、地区三区融通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定向、受地支持的资源导向、为地服务的价值取向,多方联动、共同发展。

(三)课岗证赛创融通,培养卓越“工匠”

在日常教学中,学院始终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放在首位,课岗证赛融通育人,培育能工巧匠,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院以国内外优秀职业院校为学习标杆,坚持课、岗、证、赛、创融通,即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相融通,课程能力与专业技能竞赛相融通,课程实施与教育部1+X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相融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思维相融通,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技能与职业综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思维。学院现有教育部1+X证书试点专业22个;近三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00余项;教师参加高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40项;双创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平均比例为3.4%,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超过1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

四、认真落实“四导制”育人模式,推进“三全育人”

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合、优化人力资源,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建立了由思政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构成的科学合理的“专职骨干、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动态平衡”的“四导制”教育工作队伍体系,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模式,扎实推进“三全育人”。[7]

(一)思政导师——政治思想的引路人

育人为本,德育先行。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政导师,是学生政治思想的引路人,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筑梦人,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在增强政治性方面,依托学院“青马工程”、党校学习班两大培养平台,通过专家讲座、经典诵读、集中探讨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在增强先进性方面,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学生干部的先进性带领广大青年大学生走在时代前沿。在增强群众性方面,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基地,开展广泛调研与社会服务,为校地发展贡献力量。

(二)专业导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

专业导师是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的引路人。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结合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学院为每个班级配备1~2名专业导师。专业导师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通过专业教育、专业就业报告分析、专业学术报告、专业技能大赛指导、职业资格培训、专业工作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活动和专业技能训练,引领学生明晰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进行专业发展规划、助力学生专业技能成长,增强专业竞争力。

(三)企业导师——工匠精神的守护者

企业导师是培养、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力量。学院建立了职教集团专家库,通过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分阶段分任务进行指导。其中,大一阶段主要由行业专家通过专题研讨、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行业和专业认知普及教育;大二阶段主要由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全面按照项目化流程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工学结合生产实践指导,注重学生实践训练;大三阶段由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通过走进企业、工学交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岗前引导和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实现无缝对接。

(四)创新创业导师——创新实践的领航人

为进一步提升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水平,推进创新创业工作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学院为每个系部设立了一支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由具有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工作经历、指导过省级(含)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奖项的专兼职老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创客班、创新创业俱乐部、SYB创业培训课程、创新创业比赛或项目孵化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创业培训、项目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和项目训练营,并利用校园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项目40余个。其中“微智农机——丘区微型智能农机解决方案提供者”项目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四导制”在工作上有明确分工与合作,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通过相互沟通、协调、衔接,形成优化的工作路径方法与最大的工作合力,共同发挥作用,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聚力搭建“五平台”,培育新时代工匠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多方聚力搭建平台,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作为学院教学改革的着力点,积极服务四川“5+1”产业发展。

(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学院以“产、学、研、用”一体化项目为载体,建特种玉米研究所、中兽药研究所、园艺研究所、动物疫病检测中心、智慧农业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成功选育啤酒大麦、海棠红星、黑甜玉米等一批农业新品种,促进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20亿元。学院与中国农科院都市研究所、天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用实训平台,其中天邦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用于水产养殖、生物制品、生猪养殖、生鲜食品设等车间建设,建成后车间集生产实训、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为一体,支持大学生创新计划100余项,参与学生300余人次。无人机、微智农机、微景观等10余个自然科技社团联合会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深入研究,并在全国“互联网+”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林业技能大赛(高职组)园林景观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实践研究中促进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共建产业学院育人平台,协同培养工匠人才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办学改革的重要举措。[8]学院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链为导向,以专业群发展为主线,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办学、校企联盟办学、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办学等多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校企共建“新希望现代农业产业学院”“通威产业学院”“中国金堂食用菌产业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育人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同新希望集团合作成立“新希望现代农业产业学院”,联合开办现代学徒制班、联合新希望老挝有限公司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并和新希望集团共同运行四川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校企协作共建职教本科专业,全方位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和师资人才培养储备。新希望集团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学生考核合格获得新希望集团资格认证,并推荐就业,实现了从学生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联合培养,强有力地打通了校企合作壁垒,形成了高效的校企协作育人模式。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通威的战略院校,同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通威产业学院”,建立“通威班”设计专项培养方案,共同致力于水产养殖和水产饲料相关人才培养,通过“2+1”模式联合培养,定向输出技能型人才。

同时,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校校、校企国际合作,与四川新希望集团、四川金安特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现代农业海外产业学院,以成都市国际友城老挝琅勃拉邦省为海外产业学院试点,为老挝、缅甸、印尼、越南等国联合培养畜牧养殖、植物组培、现代农技高级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多方开放共享,助力产业联动发展。

(三)依托大师工作室平台,厚植工匠“沃土”

川派盆景是我国盆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经济增长点。学院依托川派盆景产业,建有胡世勋盆景大师工作室,这是成都拥有的8个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唯一一个盆景类工作室。聘请胡世勋大师为风景园林专业师傅,按照川派盆景制作的基本流程和工艺方法,建成了大师工作室盆景园,集教学、实训和盆景生产于一体,大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亲身示范、言传身教,对学生作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既保证了生产教学的完整性,又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及川派盆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让川派盆景后继有人。

(四)搭建技能竞赛平台,助力德业双提升

学院聚焦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积极搭建高技能大赛平台,构建“校—省—国—世”四级竞赛体系,建立技能大赛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技能活动月”,积极承办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树立“比技能、促发展、谋发展”的竞赛观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活动观,用匠心学匠义,让技能大赛真正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助推器,助力新时代工匠的培养。

工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工匠型教师担负起这个职责。学院搭建了从教师到学生的多维度技能竞赛平台,在工匠型教师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中国烹饪大师1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技术能手2人。

在工匠型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成绩斐然。近5年来,获得国家级奖项43项,省级一等奖68项,二等奖176项,三等奖235项,在四川省高职院校中位居前列。

(五)构建创客空间平台,培育创新工匠人才

为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学院成立了成都农业创客学院、建立了农创空间,并以二级学院为单位,成立了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畜牧兽医等七个创客中心,建立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组成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成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通过成都农业创新创业联盟等平台,学院开展主题沙龙、创业活动周等活动加强与农业创新创业载体、农业合作社、相关企业的合作。依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提供创业培训、项目辅导等基础服务。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升双创实践能力。近五年完成校内孵化项目34个、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0项,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各种竞赛,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3项,其中包括“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挑战杯大赛全国三等奖,全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20年学院获成都市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

六、结语

在现代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在现代职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在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的引领下,学院全力打造人才培养新引擎,探索出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核两翼三通四导五平台”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政行企校共育人才,着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匠。下一阶段,学院将进一步完善“一核两翼三通四导五平台”的育人机制,培育现代农业特色工匠人才,凝心聚力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工匠校企学院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90后大工匠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工匠神形
海盗学院(12)
工匠赞
海盗学院(7)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