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百万扩招的时代使命、实施困境及未来路向

2022-12-01李梦卿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源院校职业

李梦卿 余 静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同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报考,部署了高职扩招100万的发展任务,同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单列招生计划,并明确了具体扩招举措,2020年、2021年每年继续扩招一百万,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稳就业”民生工程的责任与使命,对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使命:以百万扩招推动改革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高职百万扩招成为解决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短缺与“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作为百万扩招的责任主体,理应担负起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时代使命;理应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职责;理应担负起缓解就业紧张,改善民生水平的重任,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提出者、俄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认为,个体始终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其中个体活动与交往的环境是微系统,个体尚未参与却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为外层系统,存在于微、中、外中的文化等被称为宏观系统。同理,职业教育也可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的校园环境为微系统,国家政策支撑、资金投入以及外界的社会支持为外层系统,院校倡导的教育理念为宏观系统,每个学生存在于系统之中,且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高职百万扩招政策的提出为职业教育系统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从职业教育内部系统看,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大规模增加以及招生对象范围的扩大会改变原有的学生结构,打破微观系统的平衡状态;从外部系统来看,高职扩招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项政策性工具,国家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院校理应进行系统内部的重构工作;从宏观系统来看,百万扩招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百万扩招促使高职院校重组职业教育各个系统内部的结构,推动原有系统的调整与变革。

毋庸置疑,百万扩招推动了教育系统内部变革,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国家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主体,亟需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灵活应对社会、市场的需求变更,培养与之相匹配的优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须积极应对生源之变、教学之变、建制之变。[1]就生源变化而言,多样化的生源必然引起多元化需求,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与高中毕业生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与生活经历,原有的单一化的管理方式已然亟需进行变更;就教学变化而言,针对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要求与复杂的教学对象,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组织等都将面临必要性的调整;就建制变化而言,高职院校不再处于“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境遇,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革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加强与企业、政府等部门组织的协调,提升高职院校发展的适切性、灵活性与开放性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百万扩招是国家基于现实需求的深刻考虑,生源规模与范围的扩大推动了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建设步伐,为更多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开放了通往更高层次学习的道路。因此,高职院校须进一步激发内部系统开放性变革的动力,助推职业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教育走向民生,扩大职业教育的辐射领域,促进终身学习内涵的纵深化发展。

(二)支撑产业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才强国”“工业4.0”等战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也面临着升级与优化的巨大挑战,同时也对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2]高职百万扩招旨在培养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支撑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变革既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最为有效的服务就是使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相对接,立足产业链发展现状调整职业教育专业链和人才链。[3]高职百万扩招生源的属性为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变革构建了更广泛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生源范围延伸的对象具有社会性。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四类生源区别于普通高中升学学生,这四类社会生源拥有一定的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经历,在专业选择与学习上可以以实践经验为依托,更高效地树立职业信念与职业目标;更多社会性人士入校进行再教育,也为优化人才结构,改善产业发展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高职扩招的生源具有区域性。扩招生源归属地总体上较为集中,且高等职业教育在院校设置上也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高度适切性。以天津为例,天津职业院校确立行业企业办学体制,形成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融合运行“五业联动”的新机制,[4]其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性优势,打造产业链与人才链相衔接的办学模式,有效防止优质人力资源向外流失。高职院校可以发挥扩招生源社会性与区域性的独特优势,切实落实专业化能力培训,将劳动力存量置换为优质人力资源,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高职百万扩招基于产业发展现状构建人才培养规格的同时也要求进一步加强院校内涵建设,坚持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并重。高职院校要有计划、有组织、有质量地落实百万扩招的计划,将培养品行优良、基础扎实、技艺精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高职扩招的宗旨与使命。[5]面对国家所赋予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须主动作为,务必要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积极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制定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并且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及相关社会组织的广泛联系,与多元产业主体合力构建信息网格化交流互通脉络,助推人才资源、教育资源、企业资源的有效、有机融合,推进产教合作向纵深发展,区域内部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和谐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与产业繁荣发展。

(三)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就业民生工程建设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政策导向,国家将“稳就业”从民生层次转变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层次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随着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转变,我国正面临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现状,而高素质就业者供应不足与低难度岗位需求量少的矛盾,导致了结构性失业以及“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实施高职百万扩招的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解决目前严峻的就业问题,这与“稳就业”政策导向一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相较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等毕业生,普通本、专科毕业生约为797.2万人,成为就业市场的最大来源,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约占一半。产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者总体素质不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应不足。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者总数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仅479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而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技能人才占比均在4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高技能人才总体占比仍需进一步提高。[6]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低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增强的“瓶颈”,[7]培养更大规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

连续三年扩招,招生对象范围扩充至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不仅为这些人群提供了进一步专业理论学习和职业技术培训的机会,而且为实现全方位就业的美好愿景奠定了基础。高职扩招不是简单的规模增加,更是在于对发展国家民生事业与提升经济发展动力的考量。在百万扩招的战略下,高职院校必须明确政策意图,把握政策与具体实践的内在关系,将“稳就业”作为重要目标,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宗旨,为就业市场储备优质人力资源,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实现人民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8]形成“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局面。

二、实施困境:百万扩招须解决好招生难、教学难和管理难三大难题

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这是继“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之后,发出的又一个“发展职业教育”的冲锋号,[9]2020年、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两次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高职百万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让高职院校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尤其是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这四类生源对象,出现了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多重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好将会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亟针对这四类生源的复杂性特征,审思、应对并解决好高职扩招中出现的矛盾与难题。

(一)招生难:四类生源工学矛盾突出,报考意愿分散

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这四类群体单列扩招计划,旨在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尽管各个地区、各个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开展扩招工作,但其在优化整体生源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棘手”问题。例如,有些省份存在“生源荒”,社会人员报考人数少的现状,高中毕业生占据了高职扩招的绝大部分来源,而四类生源招生数量占比相当小。以广西为例,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占到录取人数的98.7%,四类生源仅有143人参加高考前补报名,最终录取58人,总体生源结构极其不均衡。[10]相比于普通毕业生而言,四类社会生源在报考高职院校上面临更多的障碍与阻力。一方面,他们的主观学习意愿与客观现实生活压力之间的矛盾阻碍了其报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这四类生源自身情况较为复杂,他们大多是成年劳动者,有一定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全日制学习难以保证其稳定的收入来源,学费与生活费又进一步迟滞了大部分社会人员到学校接受再教育的步伐,特别对年龄偏大或已婚的社会人士而言存在更多的顾虑。另一方面,四类社会生源接收信息来源的渠道有限,难以及时了解百万扩招政策的具体内容。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中心组织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生存发展,且中心组织的生存发展依赖外部组织提供的资源。[11]首先,一些地方宣传工作不到位,招生工作重心仍停留在高中毕业生、中职学生等固定生源,未提出针对四类生源的专门宣传办法,或有关四类人员报名具体办法的通知下达时间不及时,社会生源获取信息延迟,易导致高职扩招的补报名工作流于形式化,从根本上将四类人员排除在百万扩招生源之外。而且,为扩大四类社会生源数量,政府提出了降低报考门槛、完善资助政策、实施弹性学制等针对性方案,而社会人员缺乏对招生具体实施方案的了解,导致总体社会生源报考意愿较为分散。就目前现状而言,百万扩招的关键是解决四类生源的招生难问题,要促使生源结构均衡化,加大各个省份扩招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尽可能消除四类生源的报考顾虑,这也是高职院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重要切入点。

(二)教学难:四类生源学业基础薄弱,质量提升难度加大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12]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职扩招要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要求生源数量扩招的同时须同步提升质量。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有1418所,招生数368万人,2019高职扩招100万后,高职院校较2018年增长5所,招生人数483万人,在校生1280.70万人,比上年增长12.96%。高职百万扩招后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对学校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与管理方式、教育质量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因扩招范围扩大至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且这四类群体报考时免予文化素质考试,加剧了生源结构的差异性,年龄结构、学业基础、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的多样性,也进一步加剧了教学方式变革的难度,增添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难度。就学生自身而言,学生学业基础不一致是教学变革的重要难题。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13]不论是要达到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还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与应届生相比,四类生源普遍学业基础薄弱,可能存在长期未接受或从未接受正规教育的情况,面对与传统生源起点不相同、学习进度不统一的现实,高职院校如何坚持“宽进严出”的人才培养原则,严把质量关,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学校已经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如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对这些扩招的学生,要重新制定一套教学培养方案。比如退伍军人和应届学生相比,文化素质、学习能力都比较弱,所以学校采取分层、分班教学,[14]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新一轮教学改革,对四类生源应尽量单独编班或实施分层教学,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差异化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实施针对性教学以便改善教育质量。就高职院校而言,更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满足不同行业、产业需求,能够灵活应对产业转型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不仅不能忽略生源的个体差异,按照统一化方式进行教学与管理,而且更须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计划与学习方式,调整学制。对于非传统生源来说,宜采取弹性学制以及非全日制的灵活培养形式,通过半工半读、顶岗实习、阶段性集中学习等方式,满足扩招学生的教育需求,[15]同时要把握不同专业特点,帮助学生提高技术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总之,面对四类生源学业基础薄弱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必须找到合理有效的途径化解可能带来的质量危机,通过优化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破解四类生源学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实现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并进的目标。

(三)管理难:四类生源诉求多样,院校治理任务加大

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认为“协同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16]高职院校治理受内外部关系的影响较大,内部关系指的是高职院校内部各种组织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关系;外部关系指的是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其他院校以及社会公众等和高职院校发展相关的主体之间的关系。[17]扩招的四类生源差异性特别显著,高职院校如何协调内外部关系,发挥多元主体协同管理的能力应对四类生源的诉求是尤其需要重视的问题。从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来看,扩招后的利益群体更为复杂,为体现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对高职院校治理内部参与者的素质要求更高。[18]扩招的四类社会生源可能存在难以适应校园生活、进入学生的角色、协调生活与学习等困惑与难题,高职院校须担负起满足学生基本需求、合理统筹与管理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的责任,积极应对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变化。实际上部分高职院校在扩招之后仍未改变原有管理观念,将百万扩招看作是简单的生源数量增加,仅通过增设管理人员数量、沿用传统管理手段应对扩招变局,忽略了扩招生源的复杂性与差异性,这将严重影响百万扩招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出现了某些院校违规扩招、某些单位违规办学等恶劣情况,严重损害了学生的权益。从外部治理来看,扩招后政府、行业企业等外部主体与高职院校关系更加紧密,如何协调与统筹外部与内部主体的利益诉求,是高职院校治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四类社会生源相比普通学生而言,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在未来职业规划方面更加注重专业选择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更须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为四类生源找准就业定位,同时加强与人社、农业农村、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进行协商与沟通,统筹并协调为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针对性就业服务,满足其就业诉求。因此,高职院校须提升管理水平、规范办学秩序,针对不同生源的学业基础与学习需求,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厘清四类生源的多样化诉求,推进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还须坚持“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治理理念,增强政府、企业、学生等内外部各主体的参与主动性,明确院校治理的共同目标,将高职院校的总体需求与四类生源的个性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良好的校园治理环境,实现高职院校最优化发展的目标。

三、未来路向: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策略

百万扩招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把握政策机遇,科学应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变革与新趋势,是当前高职院校应当思考的主要问题。在大变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须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切实保障与改善民生水平;以社会需求为重点,找准人才培养差异化定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升高职院校综合治理能力。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需要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努力促进百万扩招工作开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不断提高民生水平

2019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坚持中央统筹、地方主责、系统化推进、质量型扩招,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国家在出台的政策中提出了对百万扩招的未来期望,高职院校也必须厘清百万扩招政策背后的深层内涵,切实推进百万扩招向纵深发展。2019年,李克强总理将百万扩招放在《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部分中提出,这表明了高职百万扩招不是单纯的教育政策,而是关乎国家与民生的重要举措,要通过百万扩招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助力脱贫攻坚、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功能,凸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一是高职院校助力脱贫攻坚。高职院校要深度把握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积极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由65所职业院校共同合作成立了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致力于帮扶更多人民脱贫致富,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形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优质就业”“职业教育+科技助农”“职业教育+驻村扶贫”的“1+N”扶贫模式,[19]对湘西当地贫困人口进行了力度大、方式多、精准性强的扶贫工作,为当地脱贫工作提供了教育支持。同时,据《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2%,毕业三年后月收入增幅达到76.2%,该数据进一步肯定了高职院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性。二是高职院校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考虑因素,实现高职毕业生“留得住,用得好”的价值目标是高校扩招的内在要求。2017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有近82万和10万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全国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接近60%,[20]成为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务必要注重发挥协调区域内人才流动功能,实现人才当地就业与区域经济稳健发展相衔接。三是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组织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乡村调研+帮扶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助推当地发展乡村优势产业,探讨开发特色化乡村振兴模式,[21]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职能。因此,高职院校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更应该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开拓发展格局,将人才培养放到国家层面,将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等有关民生事宜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为保障与改善民生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二)以社会需求为重点,找准人才培养差异化定位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定位培养是适应社会需求并促进推进经济建设的有效举措。在百万扩招背景下,差异性定位须跳出单纯的学科教育模式,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进行。[22]为切实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差异性定位工作,须从区域社会需求、院校办学条件、学生实际需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区域社会需求是进行差异性定位的前提,脱离市场就违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初衷。高职院校需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关注就业前景好、用人需求大、特色发展的优势产业,引导学生在了解区域发展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其专业选择,积极与市场产业进行对接,按照社会需求与人才标准进行差别化培养。第二,院校办学条件是进行差异性定位的现实基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共生发展指不同区域与层级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之间充分利用资源异质性,通过建立正式和非正式合作关系以实现优势互补。[23]高职院校须实现办学条件的共生发展,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构建开放共享、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24]打破与其他组织间的沟通壁垒,促进资源的高效整合,以期实现更深层、更全面、更系统地为学生进行差异性定位的目标。第三,高职百万扩招的范围扩大到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人员,生源较为复杂且个体之间差距较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定位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要出发点,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愿。面临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类型,高职院校应避免“一刀切”的分类形式,按照不同类别、不同特点、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定位,并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在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优势与爱好,考虑未来的职业生涯与发展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发展问题是百万扩招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既要积极响应政策、主动开展扩招工作,又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整变革,从实际出发,为学生的未来找准定位。

(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升高职院校综合治理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M.Romer)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主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是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25]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高职百万扩招旨在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愈加紧迫的需求,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因此,在高职百万扩招的新形势下,要将人才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改革的主要着眼点,抓住高职院校综合治理变革的契机,推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高职院校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生源结构变化完善治理体制。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看,学生始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利益相关者。[26]百万扩招带来的生源异质性结构变化引发了高职院校的治理困境,如何协同师生、生生之间的复杂关系,满足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兴职业农民这六类群体的利益诉求,是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治理问题。高职院校要明确制定各类生源的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向外延伸,加强学生对个体身份的价值认同,逐步形成综合、完整、系统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其次,要构建政府、社会、高职院校之间的新型关系。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认为,在涉及人与人交往哲学的框架内,可将主体与交互主体以内在、建构的方式彼此联结,来显示自我与他人在共同处境知觉中的彼此差异,以实现其互补形态。[27]高职院校实现治理路径的关键在于协调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各个主体的独立效用以及合作效用。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上,高职院校要提升自主办学的能力,增强自组织性与自我建构性,接受政府支持但不依赖于政府,在百万扩招中自主、能动性地探索彰显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明确办学定位。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上,高职院校需积极加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结关系,从社会视角构建人才发展性培养战略,通过提升院校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改善、创新学校治理方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学校必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既要重视学生在院校治理中的关键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又要构建政府、社会、学校三者协同并进的新型治理关系,实现高职院校提升综合治理能力的现实目标,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高职百万扩招是关乎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涉及到政府、学校、社会和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的统筹工作。连续三年扩招三百万,预示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又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须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招生、培养与管理挑战,精准研判生源质量,满足差异化培养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为稳就业、促民生提供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技能支撑。

猜你喜欢

生源院校职业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