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具清洗总动员

2022-11-30赵莎莎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玩具经验劳动

赵莎莎

活动缘起

上学期,我班保育老师董老师因病请假三周,班里的保育工作由其他班的保育老师轮流帮着来做,我和搭班老师也会见缝插针地分担一部分。

平常每周五下午,各班保育老师都会对班里的玩具进行清洗消毒。这周五下午自主游戏时间,轩轩看到相邻班级的保育老师将几筐清洗好的玩具端到室外晾曬,便说:“哎呀,我们班的玩具还没洗呢!”我说:“别急,等一下会有老师过来帮忙洗的。”贝贝说:“我们也可以自己洗呀。”轩轩也说:“对呀,我们自己洗吧!”我听了这话,一时有些犹豫:孩子们知道怎么清洗吗?后面还有其他活动要进行呢,反正其他班的老师有空了就会过来帮忙清洗,还是别让孩子们做了吧?可是我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行呢?孩子们已经上大班了,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常说要重视劳动教育,有时还挖空心思地给孩子们创造劳动的机会,这回机会就在眼前,孩子们有意愿,我有什么理由拒绝呢?于是,我把清洗雪花片的工作交给了轩轩和贝贝去完成。

其实,以往每周五下午董老师在做清洗消毒工作时,孩子们都知道,却并没怎么关注过董老师是怎么做的,更不用说亲身尝试了。所以,轩轩和贝贝一开工就遭遇了挫折。只见他们合力将一个装着雪花片的筐子搬到盥洗室,但由于筐子比较大也比较深,而盥洗室的水龙头和水池又挨得比较近,他们试着换了几个角度,都没法将筐子置于水龙头下。我给了他们一个比筐子小一点的篮子用来分装,他俩抬起筐子便把雪花片往篮子里倒,雪花片瞬间撒了一地。贝贝尴尬地笑笑说:“我们好像闯祸了。”我没有责备他们,更不希望他们的劳动热情就这样被浇灭,所以,我一直说着“没关系”,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两个孩子花了点时间把雪花片一一捡起来,装在篮子里,放到水龙头下,加了一些中性洗涤液稍微搓了搓,又用水冲了冲,就算洗完了。

孩子们离园后,我和搭班老师按照保健要求把孩子们洗过的雪花片重新清洗消毒了一遍。我们一边清洗一边讨论:虽然今天清洗玩具这项工作是由轩轩和贝贝这两个孩子提出并参与的,但在他们清洗时,有很多孩子围过来看,大家都充满好奇,跃跃欲试。我们常说“一日生活皆课程”,那么,何不将此视为教育契机,鼓励孩子们来参与这项劳动,支持孩子们在真实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孩子们对劳动的积极情感,拓展与提升孩子们的劳动经验呢?于是,我们决定在班级开启玩具清洗活动。

活动准备

1.激发兴趣

那天孩子们清洗完雪花片后便回家度周末了。隔了双休两天,他们对清洗玩具这件事还有兴趣吗?如何再次引起他们对这件事的关注呢?周一一早,我和搭班老师来到班里,没有立刻将晾晒在室外的玩具收回来,而是等孩子们陆续来园后,请孩子们一起来收。晨间谈话时,我问孩子们:“上周五,老师在清洗玩具时有两个小助手来帮忙,你们知道是谁吗?”孩子们都笑嘻嘻地把目光投向轩轩和贝贝。我便借着这个机会请他俩来说一说自己清洗玩具的情况,一来是引导孩子们回顾前面所获得的经验,二来是想借由个体带动集体,激发孩子们参与劳动的兴趣。显然,这一招十分奏效。我对孩子们说:“接下来的几周,董老师仍然请假,所以清洗玩具这件事,我还是想请大家一起帮忙来做。”孩子们听了之后都表现出对此很感兴趣。离周五“玩具清洗日”还有几天时间,正好可以用来做必要的准备。

2.梳理已有经验

前面轩轩和贝贝只是临时提议参与清洗玩具,并被分配去完成清洗雪花片这项小任务。而现在班里那么多孩子都要参与,劳动的内容显然要增加,清洗的范围也要扩大,那么就要有一定的计划和分工。为此,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孩子们的已有经验。

关于清洗玩具,孩子们有哪些经验呢?我请孩子们都来说一说,并对他们的经验进行了梳理。我发现,孩子们的相关经验来源于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在家中,他们不常看到长辈清洗玩具,但常常看到长辈洗菜、洗碗、洗衣服等,偶尔也尝试和长辈一起洗;在幼儿园,他们看到过董老师清洗茶杯、玩具,其中,他们对董老师清洗茶杯关注得更多,有的孩子关注过董老师清洗茶杯的动作,有的孩子关注过董老师使用的工具。这些经验是可以迁移运用到清洗玩具的工作中去的。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经验得到了一定的拓展。

3.制定清洗计划

在清洗工作开始之前,我引导孩子们制定工作计划,这就涉及了哪些玩具需要清洗、怎么清洗等问题。

■哪些玩具需要清洗

我引导孩子们思考:班里有哪些玩具需要清洗?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所有玩具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清洗?基于这几个问题,孩子们决定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班级各区域做调查,记录下有哪些玩具,再来讨论怎么清洗。在归类时,孩子们遇到了问题。很多孩子一开始是按照区域的不同给玩具归类的,但在讨论时,有的孩子发现,同一个区域中有的玩具可以用水洗,有的玩具不能用水洗。我们都知道,玩具的材质不同,清洗的方式也不同。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干扰因素多了,会让他们思绪变得有些混乱,不知该从何下手。

于是,我给孩子们提供了三条线索:第一,董老师平常清洗玩具主要采用三种方式——手洗、机洗和擦洗;第二,不可以沾水的玩具无法清洗;第三,对于小朋友几乎每天都要玩的玩具,一般每周都需要清洗和消毒。顺着我提供的线索,孩子们开始筛选哪些玩具可以清洗,而且每周都要清洗,并根据它们的材质判断它们适合用哪种方式清洗。大班孩子已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比如,他们知道纸质物品不能沾水,带电池的玩具不能进水,木质玩具不能长时间泡在水里,毛绒玩具可以像衣服一样用洗衣机洗,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碎片化的经验,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是很好的整合、梳理经验的机会。我引导孩子们通过简单的思维导图将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清洗玩具需要分工完成。由于孩子们平时已有值日生分工经验和区域活动分组经验,我引导孩子们自己围绕任务进行分工。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组成了手洗、擦洗、机洗三支小分队,每支小分队又根据玩具种类的不同,分成了若干小组。

■如何清洗

完成了分工,我引导孩子们根据本组的清洗任务去了解清洗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于清洗方法,孩子们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但他们的实际操作经验是不足的。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同时鼓励孩子们自己想一想有什么问题。比如,对于需要手洗的玩具,是直接放到水龙头下冲,还是在水里浸泡?用水桶好还是用水盆好?需要洗几遍?需不需要用到刷子之类的工具?需不需要放洗涤液?清洗时需要戴手套吗?我鼓励孩子们从问题出发,通过询问家中长辈、请教幼儿园保健医生或其他班的保育老师等方式寻找答案,丰富经验。当然,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很多问题的答案还是要在实践中获得。比如,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水桶和水盆各有优点和不足:水桶容量大,而且比较深,所以很适合用来浸泡玩具;但由于盥洗室的水龙头和水槽之间距离很短,水桶没法放到水龙头下面,所以在冲洗玩具时需要把玩具装在水盆里。

我把问题和孩子们找到的答案汇总在一张表格里,以便孩子们共享经验。同时,我引导孩子们通过画清洗流程图,明确清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关于消毒问题

在孩子们探究清洗方法和步骤的过程中,我和搭班老师一直在一个问题上纠结。按照幼儿园的相关保健要求,清洗玩具时有一个步骤是用消毒剂消毒。而保健要求也规定,消毒用品必须放在孩子触碰不到的地方。所以最初我们考虑消毒环节全部由教师来实施。但如果这样做,就意味着清洗工作中有近一半的环节是孩子们不能参与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切实把安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帮助幼儿学习判断环境、设施设备和玩具材料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考虑到我园给玩具消毒时使用的消毒剂是一种相对绿色、安全的泡腾消毒片,而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判断危险的能力,最终我们商量决定让孩子们学习使用这种泡腾消毒片给玩具消毒,但在孩子使用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安全教育,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在孩子使用的过程中承担起安全监督责任。

我通过了解孩子们对消毒剂的已有认知,发现他们对这类物品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知道这类物品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能让皮肤直接接触。在此基础上,我通过一些科学小实验、科普视频,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这些消毒剂的作用及其危险性,并由此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制定泡腾消毒片的使用规则。同时,我还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加强安全教育。在家庭中,家长们也会用到酒精、“84”消毒水、油污清洁剂等消毒用品。我告訴家长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做这件事、我们会让孩子怎么做,以消除家长的顾虑,也鼓励家长参与进来,与我们共同做好对孩子的安全教育。

4.准备清洗工具

除了经验准备,物质准备也是不可或缺的。对清洗方法和步骤的探究让孩子们知道了要准备水桶、水盆、毛巾、刷子等工具,对消毒剂安全使用规则的了解让孩子们知道了要准备护目镜、护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前期的准备工作确实比较繁杂,但只有前面的铺垫做得扎实,后面的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

清洗玩具初体验

到了周五,孩子们正式开启了清洗玩具初体验。尽管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但在清洗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小问题。我没有立刻给孩子们提供解决方案,而这些问题也确实没有难倒他们,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

泡腾消毒片需要兑水后配制成消毒水,兑水的比例是1粒泡腾片兑8升水。8升水有多少?怎么确定水和泡腾片的配比对不对呢?孩子们很快联想到,平时在科学区通过量杯上的刻度就能知道水的多少,那么现在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知道8升水有多少呢?孩子们立刻去科学区找来一个量杯,但发现该量杯的最大刻度是500毫升。那么8升水究竟是几杯呢?这样的换算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给了孩子们一个提示:1升水正好是2杯。在我的帮助下,孩子们算出8升水就是16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多不少地接16杯水呢?孩子们自己找到了最直接也最不容易出错的方法:几个孩子合作,一个孩子负责用量杯接水并将水倒进水桶里,一个孩子负责数,大声地把数字念出来,其他孩子也在一旁跟着数,以确保数对。就这样,他们顺利地完成了消毒水的配制。

玩具需要在消毒水里浸泡15分钟。我发现,在等待的过程中,几个孩子别的什么事都不做,不停地跑进跑出,去活动室对着时钟确认时间,显得很兴奋。我思考,是否可以借此帮助孩子获得一定的时间概念,知道15分钟有多长?于是,我选择了在此时介入,引导孩子们思考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有的想到了把活动室门口签到桌上的小闹钟拿来看时间,有的提出借用教师的手机来计时。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孩子们因跑来跑去过于兴奋而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又可以引导孩子们有计划地利用这段时间做好下一步的准备工作。

孩子们清洗时,水花四溅,盥洗室的地面一片狼藉。这个时候教师千万不能埋怨孩子“越帮越忙”,并“帮助”孩子“收拾残局”。其实,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学习的契机:为什么董老师清洗玩具的时候就能保持地面干干净净的?她用了什么方法?我们能不能做到?我鼓励孩子们去向其他班级的保育老师请教,去现场观摩她们是怎么做的,想一想她们的做法和自己的有什么不一样。当然,“知道”和“做到”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而让孩子们自己来“收拾残局”,也是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这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是集体大家庭的一分子,被这个大家庭所需要,可以为这个大家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他们也乐在其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他们的经验和能力也在一次次的试误中获得了提升。

晾晒中的学问

一开始,我并没有把晾晒玩具的环节作为活动的重点,但当玩具洗完,孩子们端着玩具筐兴冲冲地问“老师,可以晒在哪儿”时,我意识到活动可以延续下去。孩子们有问题就有探究,有探究就有发展。因此,我支持孩子们继续探究。孩子们的很多疑惑和困难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我们的玩具晾晒在哪里比较合适?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一方面,孩子们以前就见过董老师和其他班级的保育老师晾晒玩具;另一方面,大班孩子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了解物品晾干所需要的条件是阳光充足和通风。但我依然鼓励孩子们对园内适宜晾晒的环境做实地考察和比较。鉴于我班活动室在三楼,孩子们从光照和通风条件以及距离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将三楼露台确认为我班晾晒玩具的最佳地点。

但新的问题很快出现了。由于盥洗室空间不大,如果所有小组都在同一个时间段清洗玩具,就显得太拥挤了。所以,到了后一周,大家讨论决定,班里的玩具不要集中在周五清洗,而是分多日清洗。于是,问题来了:这些玩具是大家几乎每天都要玩的,所以,除非是周五,在其他日子清洗的玩具必须第二天就晾干。而孩子们发现,即使在阳光充足、通风好的情况下,玩具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晾干。这一点在他们的意料之外。

要找到解决办法首先要知道问题所在。为什么玩具难以在短时间内晾干?孩子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有的孩子认为是因为玩具太湿了,有的孩子认为是因为玩具太多了,有的孩子认为是因为被积压在下层的玩具晒不到太阳、吹不到風,还有的孩子认为是因为玩具筐里积了水。针对这些猜想,孩子们也提出了一些对策,比如,玩具清洗完后,在晾晒前先用毛巾擦干,铺开晾晒,将篮子斜着放以便沥水,或者时不时将筐里的玩具上下翻一翻。为了验证以上几种方法哪种更有效,我鼓励孩子们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实验,记录玩具晾干需要的时长。孩子们发现,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能缩短晾干所需要的时长,但将玩具铺开晾晒是干得最快的。孩子们探索求知的过程也是他们拓展经验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的延续

三周后,董老师来上班了。她听说孩子们在这段时间里是自己清洗玩具的,惊叹不已,连连夸孩子们能干。我思考,“玩具清洗总动员”的活动是由董老师生病请假引发的,而现在董老师回来了,让孩子们自己清洗玩具这件事就这样戛然而止吗?到了每周五的玩具清洗日,依然像以往一样,只由董老师清洗玩具吗?从劳动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孩子会不会认为“因为董老师请假了,所以需要我来劳动了,现在董老师回来了,就不需要我劳动了,可见劳动是董老师的事,我是在帮董老师劳动”?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劳动教育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一项内容。而我们鼓励孩子劳动,不是把孩子当作替代劳动力,也不只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因此,在董老师回来后,我依然请孩子们参与清洗玩具的工作,让这项工作成为班级值日生的任务之一。在和董老师一起清洗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们关于清洗和晾晒的经验得到了巩固和拓展。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能力,更是放手把班里其他一些劳动任务也交给孩子们去做。我们发现,孩子们非常乐于尝试和参与不同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就这种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希望通过家园一致的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

我的思考

劳动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孩子们由清洗玩具引发的探究与学习,带给我许多思考。

在清洗玩具的活动中,教师赋权给孩子,但并不是放任不管。兴趣是孩子们去做一件事的动力,但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教师要在孩子们有需要时“入场”,也要适时“退场”,给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师不可完全不在意孩子们劳动的结果,认为孩子们无论做得怎样都不打紧,大不了在孩子们做完之后重新做一遍,替孩子们扫尾,这不仅不利于孩子们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劳动能力的提升,也会让孩子们感到自己的劳动是毫无价值的,使孩子们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师也不可过于在意孩子们劳动的结果,因为不满意劳动的结果而埋怨和批评孩子们,这同样会打击孩子们劳动的积极性。劳动技能的提升一定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们愉悦、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与探究才是最值得珍视的。劳动意识是孩子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在完成每一件小事的过程中一点点积累形成的。要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首先要激发并保护孩子们参与劳动的兴趣,及时给予孩子们指导、肯定与鼓励,尊重孩子们的劳动成果。

放手让孩子们参与劳动后,教师、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以为孩子们做不了,到发现孩子们可以做,再到相信孩子们可以做好。孩子们在活动中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看到了教师、家长眼中对他们的赞许和信任。

猜你喜欢

玩具经验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热爱劳动
平衡玩具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