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中班)
2022-11-30李丹
李丹
设计思路:
对于幼儿来说,公筷并不陌生,外出就餐时每家餐馆也都会提供公筷,甚至很多幼儿的家里都在使用公筷了。但是,对于为什么要使用公筷,不少幼儿还一知半解,并未萌发主动使用公筷的意识。基于此,本次活动以公筷为切入点,旨在通过游戏、实验,将无形的细菌传播途径显性化,从而帮助幼儿了解公筷的作用,增强使用公筷的意识。
目标:
1.在观察和比较中感知筷子的多样性,了解筷子的作用,能主动、正确地使用筷子。
2.通过实验感知细菌传播的途径,发现公筷对细菌传播的阻断作用,萌发主动使用公筷的意识。
3.掌握基本的卫生保健方法,不断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准备:
1.物质准备:组织“筷子展览会”需要的各类筷子;幼儿用于实验的筷子、碗、各色積木、无色荧光膏、紫外线手电筒(这些实验材料幼儿人手一份);用于解释细菌传播途径的图示;卫生保健宣传海报。
2.经验准备:幼儿基本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
过程:
一、参加“筷子展览会”,感知筷子的多样性
(教师事先收集各种类型的筷子,并布置成“筷子展览会”。)
师:小朋友们,这里有个“筷子展览会”,我们去参观一下吧!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筷子,有什么发现?
(在幼儿参观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各类筷子在形状、颜色、图案、材质、长短等方面的不同,感知筷子的多样性。)
幼:“筷子展览会”上有很多筷子,它们有不同的图案,有些是花的图案,有些是格子的图案,都很好看。
幼:我发现有些筷子很长,有些筷子很短。很长的筷子应该是炸油条用的,我在早餐店里看到过。
幼:有些筷子是木头做的,有些筷子是金属做的,还有些筷子是竹子做的。
师:是呀,“筷子展览会”上的筷子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你们知道吗?筷子最早是由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呢!
(析:参加“筷子展览会”作为本次活动的导入环节,以较为新颖有趣的方式激发了幼儿对筷子的兴趣。在对不同种类筷子的观察和比较中,幼儿能充分感知筷子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告诉幼儿“筷子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促进幼儿萌发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并为接下来进一步了解筷子的使用方法和公筷的作用做了铺垫。)
二、回顾使用筷子的经历,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
师:我们什么时候要用到筷子?
幼:吃饭的时候要用到筷子。
幼:夹菜的时候也要用到筷子。
师:为什么要用筷子吃饭、夹菜?
幼:如果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拿,手会很脏,容易生病。
幼:用筷子夹很方便。
师:是呀,吃饭、夹菜的时候都要用到筷子,方便又卫生。
师:你们会用筷子吗?
(教师请个别幼儿上前,用筷子夹取花生,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幼儿握筷子的方法。)
师:你们好厉害呀,老师也来试试。(教师边用筷子夹花生边念原创儿歌《我会用筷子》:两兄弟对对齐,三个手指齐出力,小小中指放中间,咔嚓咔嚓夹过去。)
(析: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筷子的作用,并掌握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在了解筷子作用的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在交流分享中发现筷子带给我们的便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4—5岁幼儿应“会用筷子吃饭”。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还有部分幼儿不会正确使用筷子。因此,在帮助幼儿学习、巩固正确使用筷子的环节,教师创设了“夹花生”的游戏情景,让个别幼儿上前示范,分享自己的经验,同时教师引入原创筷子儿歌,借助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幼儿掌握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
三、开展实验操作,了解公筷的作用
1.借助餐厅张贴的卫生保健宣传海报,发现生活中的公筷。
师:昨天我去餐厅吃饭的时候,发现每个人的面前都摆着两双筷子,一双黑色的,一双白色的,为什么会有两双筷子呢?
幼:白色的是公筷,黑色的是自己的筷子。
幼:公筷是用来把盘子里的菜夹到自己的碗里。
师:为什么要用公筷呢?
幼:因为嘴里有细菌,只用一双筷子不卫生。
幼:如果都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夹菜吃,会传播细菌。
师:是呀,我们每个人的嘴里都有细菌。那么细菌是怎么从一个人的嘴里跑到另一个人的嘴里的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析:在该环节,教师通过出示餐厅张贴的卫生保健宣传海报,引出公筷的话题,并结合生活经验围绕公筷展开讨论,让幼儿建立起对公筷作用的初步认知。但幼儿对细菌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公筷为什么能阻断细菌传播还是一知半解,这一难点将直接影响幼儿建立使用公筷的意识。)
2.通过实验,发现细菌传播的奥秘。
师:(出示无色荧光膏)我这里有一种特别神奇的魔法膏,我们就把它当作细菌。如果我用筷子轻轻地蘸一下,会怎么样?(“细菌”就会跑到筷子上。)我这里还有一些消过毒的积木,请你挑选喜欢的积木,并用筷子将它夹到自己的碗里,看看筷子上的“细菌”会跑到哪里去。
(教师引导幼儿用筷子蘸取“细菌”后夹取积木放到自己的碗里。)
师:你用那双有“细菌”的筷子夹了什么?
幼:我夹了很多红色的积木。
幼:我夹了各种形状的积木。
师:筷子上的“细菌”会不会跑到积木上?
幼:肯定会,因为筷子碰到积木了,“细菌”就会跑到积木上。
师:(出示紫外线手电筒)我这里有一盏神奇的灯,在它的照射下,有“细菌”的地方会出现一点一点的绿色,请你用这盏神奇的灯照一照碗里的积木,看看有什么发现。(幼儿各自操作。)
幼:我发现积木上有一点一点的绿色,上面有“细菌”。
师:看来,筷子上的“细菌”在我们夹取积木的过程中跑到积木上去了。如果这些积木是食物的话,我们把它吃进去会怎么样?
幼:肯定会肚子疼,会生病的。
(析:基于上一环节的难点,在该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极具趣味性的“细菌传播”实验,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轉化成了形象的实践操作。在实验中,教师巧妙地把无色荧光膏当作细菌,运用荧光膏在紫外线灯照射下能显影的原理,将无形的细菌传播途径显性化。幼儿通过用沾有“细菌”的筷子夹积木加以验证,直接感知了细菌传播的途径。)
3.结合图示操作,验证公筷的防护作用。
师:现在你们知道细菌是怎么从一个人的嘴里跑到另一个人的嘴里了吧?
幼:细菌先跑到筷子上,一个人夹食物的时候又跑到食物上,另一个人夹的时候就跑到他的筷子上,然后被吃进嘴里了。
师:是呀,我们每个人的嘴里都有细菌,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嘴里的细菌就会跑到筷子上,我们用筷子去夹菜,细菌就会跑到菜上,当别人也来夹这些菜时,细菌就会跑到他的筷子上,然后被他吃进肚子里。如果用公筷的话,我们可以先把菜夹到自己的碗里,再用自己的筷子夹菜吃,这样就可以阻断细菌的传播了。公筷真是我们的卫生健康小帮手!
(析: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结合图示的操作与讲解,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吃饭时细菌传播的路径、公筷的使用方法以及公筷对细菌传播的阻断作用,从而帮助幼儿切实了解公筷的作用,萌发主动使用公筷的意识。)
四、倡议使用公筷,争做卫生健康小达人
师:其实,除了嘴里有细菌,生活中到处都有细菌。除了用公筷,还有什么保护自己的好办法呢?
幼:出门要戴口罩,吃东西前要洗手。
幼:除了用公筷,还要用公勺。
师:是呀,用公筷和公勺、勤洗手、戴口罩都可以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我们都可以成为卫生健康小达人。(出示卫生保健宣传海报)让我们把这些办法画上去,介绍给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吧!
(析:此环节是对自我卫生保健方法的拓展。在讨论分享中,教师引导幼儿将个体经验转为集体智慧,帮助幼儿掌握更多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时,在卫生保健宣传海报的宣传延伸中,让幼儿将使用公筷的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延伸活动:
1.寻找和发现更多自我卫生保健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包括本次活动中的“使用公筷”绘制成宣传海报,在全园进行宣传,让幼儿在制作海报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巩固卫生保健知识,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2.在区域中投放筷子、花生等材料,同时提供《我会用筷子》儿歌图示,引导幼儿正确、熟练地使用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