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儿童,一千种记录
2022-11-30程阳春
程阳春
走进一些幼儿园,不难看到班级的墙面上往往整齐划一地挂着记录本。记录时,远远望去,有的儿童坐在窄小的桌子前,匆匆忙忙地画着;有的儿童把本子搭在膝盖上,弯着身子别扭地画着;有的儿童蹲在椅子前,抱着一大把笔费力地画着……细看正在记录的儿童,有的苦思冥想,迟迟不能落笔,不知道画什么好;有的互相模仿,而不是画与自己的经验和兴趣密切相关的内容……
从展示在墙上的记录来看,很多是一句话记录。比如,有的儿童把一张纸分成四格,画了四幅画,教师的文字记录只有寥寥数语:1.我准备去沙池玩;2.我拿了桶和铲子;3.我和某某在做沙粽子;4.我们做了四个沙粽子。我们从中难以了解儿童的想法,难以发现儿童关注的细节,看不见儿童表达的丰富性。
现在,不少幼儿园都把记录作为课程故事、游戏故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以显示出对儿童表征的重视。如果活动结束,教师发现没有儿童的记录,课程故事、游戏故事“不好看”,就會请某位画功了得的儿童补上。然而,这样做对吗?儿童的记录只是为了上墙或写入课程故事、游戏故事吗?儿童记录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究竟为什么要鼓励儿童记录?儿童记录是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还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另一些幼儿园的儿童的记录。
班级里,幼儿不用抱着一本大本子记录,小张的、大张的白纸或小本子随处可见;幼儿不用抱着一大把笔,一筒一筒、一格一格、一小箩筐一小箩筐的笔触手可及;幼儿不用以膝盖代替桌子,户外、走廊、教室内到处都有方便幼儿书写的地方。记录时,幼儿是轻松愉快的,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
不是只有游戏可以记录,万物皆可以记录;记录不是只能在班级外墙上展示,处处都可以展示;不是一句话记录,而是连贯的叙事记录;不是把记录上墙就万事大吉,而是可以基于记录开展学习。
随手翻看儿童的记录,上面有儿童的绘画和教师的文字记录,讲述的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如果儿童表述的内容较多,教师会运用手机语音转文字软件还原儿童的想法,并把儿童表达的内容打印出来贴在画作的下方。
正因为有了这般对儿童表达的珍视,有了师幼之间的相互信任,有了从容自然的一对一的倾听互动,儿童的记录才精彩纷呈。比如,一个大班男孩画了上百种造型的机器猫,形成了多本“专著”,每一本故事都极其精彩。这个男孩的每一次记录、每一次创作都源于他的兴趣。
墙上展示的记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成册的、可以随时翻阅的记录,它们述说着儿童的故事。这些记录见证了成人对儿童世界的探寻,儿童对自身经历的回顾与分享以及师幼共同对儿童经验的新的解读、反思、重组,从而形成了闪耀着集体智慧结晶的生动故事,以及每个儿童经验的生长点。
儿童的表征呈现这样的面貌,是这些幼儿园不断探索、研究的结果,展现了他们开放的理念和革新的魄力。他们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看看儿童的表征是让儿童更主动了、更有能力了,还是让儿童更累了?如果儿童的记录是教师附加在儿童紧凑的一日生活中的任务,那么它的存在本身就不合理。如果教师的一日工作安排过于紧凑,工作强度过大,静不下心来,那么教师就难以真正地发现儿童,欣赏儿童,与儿童共同建构有意义的生活。儿童生来积极主动、善良敏感,教师如果不能悬置己见,虚心倾听,与儿童建立真正的联结,则无法探寻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此,就会只见满墙的记录,而不见儿童。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幼儿园一日生活、游戏中的种种记录,就是儿童的语言。一千个儿童,有一千种记录。借由记录,我们发现不一样的、积极主动的儿童;借由记录,我们和儿童从容自在,相互滋养,创造并守护如诗的童年。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