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台管理模式在老年PCI术后病人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2022-11-30蒋莉高春红胡晓琳杨蕾汤一帆张一鸣
蒋莉 高春红 胡晓琳 杨蕾 汤一帆 张一鸣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群冠心病高发。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为27.8%[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等优势[2],可有效改善病人的心肌血流灌注,提高生活质量[3]。但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可逆转且持续存在,病人术后仍可能出现再狭窄风险,增加了病人焦虑、抑郁的发生风险,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反过来影响疾病,形成恶性循环,给病人和家属的心理及经济带来沉重负担[4-5]。心脏康复已逐渐在PCI术后病人中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目前对于心脏康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病人PCI术后住院期间的干预,极少将病人居家康复期间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多维度、延续性的干预。云平台管理模式联合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倡导在关注病人住院期间情况的同时,更要关注病人出院后心脏康复。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平台管理模式对老年PCI术后病人院外干预的效果,以期为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康复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3病区行PCI术的冠心病病人60例,按照入院时间的单双号将上述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随访6个月。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准号:NCT04554134)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6]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均在我院进行PCI治疗;(3)年龄60~80岁;(4)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明确。排除标准:(1)LVEF<30%[7];(2)8~12 h内再次发生心绞痛;(3)有严重肝、脑、肾等疾病或活动能力受限;(4)有精神疾病。剔除标准:(1)失访病人;(2)未按计划进行干预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资料收集:干预前后发放自制问卷,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过程中病人有不理解的地方,调查员解释说明。该研究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1.1 心绞痛严重程度: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病人心绞痛严重程度,该量表分为5个维度,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分别对5个维度中条目相加求和,并对每一项评分进行正向化处理,标准得分=(实际得分-该维度最低得分)×100/(该维度最高得分-该维度最低得分),每个维度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病人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8]。
1.3.1.2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选择其中适合冠心病病人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4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得分转化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3.1.3 病人服药依从性评分: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评价病人服药依从性。此量表共8个项目,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量表总分8分,得分越高表示依从性越好,6~8分表示依从性良好,6分以下表示依从性差[9]。
1.3.1.4 病人运动恐惧、焦虑程度:采用心脏病病人运动恐惧量表(TSK-SV Heart)进行评估[10]。包括危险感知、运动恐惧、运动回避、功能紊乱4个维度共17个条目。量表采用Linert 4级评分法,总分68分,得分越高,说明运动恐惧越重。
1.3.2 干预方法: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入院后实施口头健康宣教,内容包括:发病因素、治疗指导、护理方法等。在出院第1、3、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内容包括:症状改善情况、服药情况、生活方式改变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建立“云平台”,具体如下:(1)成立干预小组:建立微信群,群成员由临床医生、心内科护士、营养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师、病人及家属组成,并在微信备注栏中标注病人姓名、年龄、治疗情况等。(2)通过研读国内外文献,制定详细干预方案,建立康复资料库,小组成员统一进行培训。由护士指导病人及家属如何进行线上线下随访。(3)干预方案实施:干预为期6个月,共4个单元,每次约30~60 min,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个性化干预形式,见表1。2组病人均随访6个月。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分析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一般资料比较(n=30)
2.2 2组干预前后SAQ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S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6个月后,2组SAQ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升,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SAQ评分比较分,n=30)
2.3 2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 2组干预前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2组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n=30)
2.4 2组干预前后MMAS-8评分比较 随访第1个月,2组MMAS-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6个月,对照组MMAS-8评分低于第1个月,且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第1个月和第6个月的MMAS-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干预前后MMAS-8评分比较分,n=30)
2.5 2组干预前后TSK-SV Heart 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TSK-SV Hear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2组各维度TSK-SV Heart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干预前后TSK-SV Heart评分比较分,n=30)
3 讨论
云平台管理模式联合多学科团队共同合作,通过运动训练、改变生活习惯和心理干预等手段对病人进行干预,不但满足病人多方面需求,还有助于医护人员全方位了解病人病情。国内外多个研究结果也显示[11-12],基于线上、线下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病人自我管理能力[13],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增强心脏的耐受程度,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显示,随访6个月时,采用云平台管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SAQ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该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程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云平台管理模式在传统心脏康复模式基础上,采用面对面和微信平台交流,弥补了常规护理在居家护理中的缺失,有助于构建更好的生活质量[14]。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还发现云平台管理模式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开展基于微信平台推送健康宣教有利于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与此同时,运动康复作为治疗手段之一,能改善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职能。研究证明,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运动康复可降低心血管风险和全因死亡率[15],然而因病人对运动的不确定性以及对运动风险的担忧,导致病人在心脏康复过程中有逃避运动的行为,降低了康复运动的依从性。本研究中,心脏康复成员识别病人早期抑郁和焦虑情绪,采用“双心”照护模式,针对不同病人制定个性化运动康复体系,基于微信平台推送运动训练短视频,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运动训练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运动康复方案的制定能有效缓解病人对运动的恐惧,减少运动障碍的发生。
总之,该模式打破了空间、地点等限制,通过信息化管理,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获得疾病信息,减少反复就医次数,提高了就医满意度。然而,本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样本量少,随访时间为6个月,未能进行更长时期的观察;其次,心脏康复费用未纳入医保范围,部分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再者,研究对象为老年人,部分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时需要家属协助,医护人员应做好同伴教育。后期研究将进一步增加样本量,更加准确地评估云平台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推广提供借鉴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