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针对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2-11-29焦生科
焦生科
(会宁县妇幼保健院全科,甘肃 白银 730700)
复杂性肛瘘在临床属于常见多发的一种肛门疾病,肛瘘由瘘管、内口、外口等部分构成,复杂性肛瘘顾名思义,即肛瘘存在超过2个的开口或瘘管的症 状[1-2]。复杂性肛瘘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诸如遗传、环境、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均可导致疾病的发作[3-4]。疾病的典型性表现主要为肛门部位不同程度的瘙痒与疼痛,由此对于排便功能产生影响,生活质量大大降 低[5-6]。通常情况下,疾病病情发展较快,如无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肛瘘难以顺畅引流而引起脓液聚集,严重时加剧患者的疼痛,其痛苦可想而知[7-8]。治疗复杂性肛瘘以往以切开挂线术为主,可延缓患者的病情发展,改善其临床表现,然而治愈率较低,且需长时间方可愈合,期间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多[9-10]。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优势主要体现在不损害患者的括约肌,从而降低不适症状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手术操作更为简便,因此一经推出,受到广大医师、患者的青睐[11-12]。基于此,本文结合会宁县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复杂性肛瘘患者分组采用切开挂线手术、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方案,主要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形成报告,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 会宁 县妇 幼保 健 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根据奇偶数数字抽签法分作常态组(n=40)与科研组(n=40)。常态组患者年龄21~59(42.87±15.81)岁;男性28例,女性12例;病程2~17(10.62±4.59)个月;体质量指数19~34(28.19±3.63)kg/m2;高位肛瘘18例,低位肛瘘22例。科研组患者年龄20~60(42.31±15.46)岁;男性27例,女性13例;病程3~18(10.79±4.61)个月;体质量指数18~35(28.68±3.37)kg/m2;高位肛瘘17例,低位肛瘘23例。根据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病程、病灶所处位置等具体临床资料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研究对比的均衡性前提条件。
纳入标准:(1)参照《肛瘘临床治疗指南》中关于复杂性肛瘘疾病相关诊断标准;(2)通过探针、肛肠镜等检查手段进一步证实患有复杂性肛瘘;(3)患者均具备完整、真实的临床资料信息;(4)疾病初次发作;(5)与手术指征相符,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治疗;(6)所有患者对于研究各个事项充分了解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曾经实施肛瘘手术的患者;(2)具有肛门直肠类恶性肿瘤疾病表现的患者;(3)存在其他类型肛周疾病表现的患者;(4)合并心脏病、糖尿病、严重高血压、结核病等疾病的患者;(5)存在精神、行为、表达、视听等异常表现的患者;(6)伴有严重皮肤感染性疾病症状的患者;(7)具有严重凝血功能缺陷性表现的患者。
1.2 方法
常态组40例患者接受切开挂线手术治疗方案,在手术治疗进行之前,检测并确定患者的肛瘘内部情况,可运用超声成像法,获取肛瘘内口、瘘管的具体位置以及支管相关情况。手术当天将患者肛门周围的毛发处理干净,并对肛门部位进行清理,协助患者平躺于手术床上,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消毒使用消毒毛巾,之后对于患者瘘管内外口部采用探针作进一步的检测,再将瘘管慢慢切开,将炎性组织完全切除,直到内外括约肌位置,再一次明确肛瘘内口位置,以探针沿内一U型切口,明确肛瘘与括约肌的关系,以隧道式方法完整剔除瘘道,对于直肠壁内口附近瘢痕组织完全清除,然后沿直肠缺损内口、环肌层行一个U型黏膜瓣,紧接着向上游离4厘米,于封闭内口缺损处推进皮瓣,最后缝合皮瓣下纵肌层,可使用3-0可吸收缝合线,同时仔细修补肛提肌的缺损,放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切口。告知患者术后需保持卧床休息,第10天可进行排便。
科研组40例患者采用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进行治疗,协助患者俯卧于手术床上,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保持折刀位,常规铺设消毒巾,注射过氧化氢于瘘管外部,显示内口所在位置,放置探针于瘘管内并做好标记,触诊定位内外括约肌间沟,沿其行一个长度1.5~2.0厘米的弧形切口,钝性分离括约肌间隙,与此同时,游离出1长度约1厘米的肌间瘘管,行止血操作,再使用小弯直角钳勾起瘘管,运用血管钳夹起内口侧与外口侧,然后沿外口侧注入过氧化氢,确认瘘管结扎无误后将扣关夹断,剔除瘘管外侧部分,最后缝合外口侧括约肌缺损,可使用3-0可吸收缝合线,同时仔细修补肛提肌的缺损,采用隧道式骚刮引流方式,再缝合括约肌间切口,术后24小时控制排便,次日叮嘱患者口服10 g福松,并于排便后进行温水坐浴,对于切口创面以碘伏进行消毒,手术后1周可拆线。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相关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
1.3.2 近期疗效评价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疗效分为一期愈合、二期愈合、部分失败、完全失败4个级别,患者经过治疗后肛瘘瘘口已完全闭合,括约肌间切口已愈合,无复发表现可评价为一期愈合;患者经过治疗后肛瘘瘘口已完全闭合,但切口存在裂开或感染情况,未与肛管内相连可评价为二期愈合;患者经过治疗后肛瘘瘘口已完全闭合,形成括约肌间瘘,或括约肌间切口连接至肛管内可评价为部分失败;患者经过治疗后肛瘘瘘口闭合,但依然存在肛瘘外口,可见溢出分泌物或瘘管复发可评价为完全失败。计算治疗总有效率=(一期愈合例数+二期愈合例数)/总例数×100%。
1.3.3 肛门失禁与疼痛程度评价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肛门失禁情况运用Wexn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Wexner评分系统涵盖固体、卫生垫、液体等维度,总分20分,得分越高,说明肛门失禁程度越严重。同时对其疼痛程度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价,总分10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剧烈。
1.3.4 安全性评价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常见术后并发症包括尿潴留、切口感染、括约肌间瘘管等。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 21.0统计学软件作为研究各项数据的处理工具。计数资料(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指标)以[n(%)]表达,行χ2检验;计量资料(手术相关指标、肛门失禁、疼痛程度评价指标)以(±s)表达,行t检验。P<0.05时组间对比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科研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常态组患者,手术时长、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常态组患者,组间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mmHg)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mmHg)
组别 例数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长(min)创面愈合时间(d)住院时间(d)常态组40 49.89±5.40 45.35±5.63 21.35±4.36 13.07±2.52科研组40 25.12±4.95 38.24±4.60 17.98±2.53 9.32±1.19 t - 21.3856 6.1851 4.2282 8.5104 P - 0.0000 0.0000 0.0001 0.0000
2.2 记录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评价指标
科研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5.00%低于常态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50%,组间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评价指标对比[n(%)]
2.3 记录两组患者的肛门失禁、疼痛程度评价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肛门失禁、疼痛程度评价指标评价分值接近,组间对比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科研组患者的肛门失禁、疼痛程度评价指标评价分值低于常态组患者,组间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肛门失禁、疼痛程度评价指标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肛门失禁、疼痛程度评价指标对比(±s,分)
分组 例数肛门失禁评价指标 疼痛程度评价指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态组40 2.71±0.28 0.95±0.19 6.37±1.34 3.46±0.53科研组40 2.73±0.32 0.24±0.12 6.48±1.36 1.39±0.21 t - 0.2975 19.9822 0.3644 22.9646 P - 0.7669 0.0000 0.7166 0.0000
2.4 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
科研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7.50%低于常态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27.50%,组间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对比[n(%)]
3 讨论
复杂性肛瘘具有病灶范围广、深度深等特点,确认治疗方案前,往往应当先明确括约肌与内口的具体位置,方可保障括约肌与引流的通畅性[13-14]。以往临床多使用切开挂线手术治疗方案,可将患者的肛门功能有效保留,然而对于坏死、遗漏的病灶组织难以完全清除,易对瘘管产生损伤,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复发率较高[15-16]。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的切口更小,它是紧贴肛门内外括约肌一次性完成缝合与结扎,确保瘘管的封闭性,并能避免结扎不完全、结扎线脱落或撕裂等一系列不良情况,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17-18]。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在患者外口位置实施阴道法清除瘘管,可以将瘘管完全剥离,避免残留坏死组织,因此能够有效提升一期治愈率与二期治愈率[19]。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实施前使用探针对于肛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作进一步的探查,从而准确找到肛瘘的内口,这是成功手术的关键点所在,与切开挂线手术相比,前者无需切断肛门括约肌,因此不良影响明显降低,同时内口下方的肛腺组织处于完全闭合状态,其肛门解剖结构更易恢复[20-21]。
研究结果证实,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肛门失禁、疼痛程度评价指标评价分值接近,组间对比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科研组患者的肛门失禁、疼痛程度评价指标评价分值低于常态组患者,科研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常态组患者,手术时长、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常态组患者,科研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5.00%低于常态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50%,科研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7.50%低于常态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27.50%,组间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总而言之,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针对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效果确切,一期与二期治愈率高,且具备临床应用安全性,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