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意义的释义维度及词义验证
——以“敢、来”为例

2022-11-29赵志强

关键词:情态语气词义

赵志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词语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研究语法意义的难度更大一些。人们凭借经验诠释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往往具有模糊性、主观性等特征,这必然会增加辞书编纂时词义诠释的难度。研究者一般从主观角度认定词语的语法意义,缺少论证。国内的词汇学、词典学研究释义的方式,但很少概括词义诠释的方法。格雷马斯(2001)提出:首先要建立具有代表性、穷举性、同质性的语料集,然后缩减变量,寻找内容的恒量,归纳推论意义。[1](P205-248)不过格雷马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释义方法。

一、释义维度和词义验证

构建语法意义的释义维度,建立解释语法意义的框架,对于编纂辞书时全方位地考虑词语语法意义有积极意义。概括地说,语法意义包括时、体、态、数、级、情态、语气等范畴,每一范畴又可细分为不同小类,如体又分为完整体、非完整体,非完整体又分为惯常体、持续体、进行体等。依据释义维度和语境,我们可以解释词语的语法意义。从不同的释义维度解释词语的语法意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引发争议。如何证明一个词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是释义中的难题。现在学界大多使用替换、删除、对比等方法来验证释义的正确性,这些方法对于词义的诠释有重要价值。例如句尾“呢”,吕叔湘(2002)认为“呢”表直陈语气、疑问语气或祈使语气;[2](P288-303)朱德熙(1982)认为“呢”表持续、疑问、情态;[3](P209-203)胡明扬(2003)认为“呢”表示提醒注意。[4](P108)学者们从语气、体、情态等释义维度概括了“呢”的语法意义,但如果不考虑用例中“呢”的差别,笼统地解释“呢”,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里具体以问答形式“你干什么呢?我吃饭呢”为例,答语中的“呢”可以用表示持续意义的“在、正、正在”替换,如“我(正)在吃饭”,替换前后的意义保持不变;如果删除答语中的“呢”,持续意义就没有了,这也可以验证“呢”是持续体的标记。“呢”的功能较多,使用替换、删除这两个方面证明:朱德熙先生认为“呢”可表持续是非常有道理的。

学界早期诠释词语的意义时,学者们往往依据语境主观认定,较少使用方法验证词义诠释的合理性。如李小军(2010)概括出“邪、与、乎”用在疑问句和与疑问语气有关联的感叹句语境,就判断出“邪、与、乎”是疑问语气词。依据语境推断一个词的含义,这是据境探义的表现。这种方法效率高,一般不解释释义的理据。整体来看,据境探义主观性较强。现在就以期刊中关于“敢、来”两个词语法意义的解释,具体阐释一下词义诠释中的释义维度及词义验证。

二、“敢”的语法意义

现在学者们常使用一些方法验证自己释义的合理性,如李小军(2018)在《“敢”的情态功能及其发展》中阐释“敢”的情态意义时就使用了“替换法”。[6]虽然文中并没有直接提这种方法的名称,但是依据语境可知,替换法就是找到对应的同义词,通过替换测试替换前后意义是否一致,然后使用能替换的词语诠释意义。但是,《“敢”的情态功能及其发展》一文中还是有三处内容值得商榷:

(一)“敢”表“允许”的验证 情态意义的释义维度,具体又可分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认识情态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动力情态表示说话人在能力、意愿、用途等方面的判断;道义情态表示说话人根据常理或百科知识在义务、许可、承诺、提醒、劝说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认识情态表示说话人依据个人知识经验在可能、推断、推定等方面的判断。[7]“敢”是表示动力情态意义的动词,《汉语大词典》认为“敢”可表示“肯、愿意”,如晋代陶潜《荣木》诗:“千里虽遥,孰敢不至。”[8](P470)“敢”也可以表示道义情态,《汉语大词典》认为“敢”犹“可、可以”,如元代张国宾《罗李郎》:“我待舍些饭与他每吃,哥哥!可是敢么?”[8](P470)李小军(2018)也使用了此例,认为“敢”表示“允许、许可”。[6]该释义与《汉语大词典》基本一致,都是说得通的。在“敢”表“允许”释义的基础上,李小军(2018)对邢向东(2012)神木方言的用例提出了质疑,例如:

(1)工地上可不敢出了事故。

邢向东认为用例中的“敢”表示“要”。李小军则认为例句中的“敢”可以替换为“允许”,如例(1)的说话人是“上司”(上级)的话,“不敢”表“不允许”,说话人是其他人则表示“不要”。“不允许”表示道义情态中的“禁止”,“不要”具有多义性,它可以表示禁止或提醒注意,依据语境可知这里的“不要”应是表示道义情态中的“提醒”,相当于“别”,担心发生某事而提醒对方注意。使用替换法的基础是替换前后的意义基本一致。按照普通话语感来判断,例(1)中“敢”替换为“允许”是可行的,但是使用替换法寻找同义词需要考虑方言语境,在晋语中“敢”替换为“允许”后的意义与之前的意义并不一致。“不允许”虽然表示道义情态,语气较强,带有命令色彩,与“提醒注意”的语境不符。“出了事故”不是允许不允许的事,应是提醒注意的事项。

神木和山西、内蒙古交界,相邻方言具有相似性。依据笔者的调查,神木方言中“上司”(上级)使用例(1)表达,“不敢”依然表示“不要、别”,“不敢”主要起提醒、劝告的作用,上司希望别出现事故,并不是发出命令表示禁止。神木方言中上司常使用“不能”表示不允许,发出禁令。“不敢”表示“提醒”这种用法在神木周边的内蒙古晋语中也有用例,如“不敢乱跑”(邢向东、张永胜《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用例[9](P236))“不敢”提醒听话人别做某事。再如内蒙古西部方言(晋语)用例,如“外头下雨了,不敢出去”。山西朔州方言“不敢”也可以表示提醒,如“不敢打人”。神木方言、内蒙古西部方言、朔州方言中的“不敢”都属于道义情态,表意委婉,替换为“不要”(表示提醒注意)是得当的。

需要说明的是,晋语中“敢”的功能较多,有多种情态意义,虽然可以用“要”替换,但具体意义不同。如内蒙古晋语中“敢”在肯定句中使用,例如“天黑沫沫的,敢下雨了”,这里的“敢”也可以用“要”替换,但这里的“敢”不表道义情态,而是表认识情态,表示推测估计义。“敢”还可以表示“假如”,如内蒙古晋语“(工地上)敢出了事故,你就麻烦了”,“敢”依然可以用“要”替换,但表示假设条件,这与“要”是一个多义情态动词有关。所以,词典中用一个多义词解释另外一个多义词,如果没有更具体的说明的话,会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不少麻烦。

(二)“敢”表“反诘”的验证“敢”是一个多功能的语法语素,但《汉语大词典》中“敢”没有与“反诘”相关的义项。反诘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反诘即反问。[10](P361)一部分学者认为“敢”表反诘,这是从语气这个维度做出的解释。李小军(2018)认同这种观点,论文在探讨“敢”情态意义来源时,列举了《敦煌变文集》用例[6]:

(2)取赏却兵,敢相违负?

(3)叫呼万岁,臣敢不奏?

依据语境,上例可以变换为:敢相违负≈不敢违负;臣敢不奏≈臣不敢不奏。对比发现,“敢”还是原来的“敢”(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只是增加了否定意义“不”。众所周知,疑问语气可以表示否定,疑问语气主要是通过语调来表示,有时兼用语气副词、语气词等语法手段。依据语境可知,情态动词“敢”并不是疑问语气的表意承担者,所以“敢”不应有“反诘”义。此外,如果“敢”表反问此说成立,其他情态动词“能、会”也可以替换句中的“敢”,这样我们可以类推出“能、会”这些情态动词都可以表示反诘。这种推理是不符合语言事实的,拜比等(2017)关于情态的跨语言研究表明,情态动词并没有反问语气这种功能。[11](P277-387)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把疑问语气的否定功能赋予“敢”也是不合适的。

(三)“敢”表测度的验证“敢”的情态意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解释,它除了有动力情态义和道义情态义之外,还有认识情态义,《汉语大词典》解释“敢”有“大概、恐怕、或许”义,如《金瓶梅词话》:“平安儿道:‘爹敢进后边去了。’”[8](P470)事实上,这里的“敢”表示“可能”,表认识情态意义。李小军(2018)还区分了“敢”表推测和表测度两种语法意义,用到了替换法,认为《初刻拍案惊奇》“敢是有人拐的去了”中“敢”可以被“也许、可能”替换,所以表推测。[6]其实“敢”也可以用表认识情态的“应该”替换,比“可能”的传信度大一些,表示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推测”和“测度”,依据各自的词义很难区分。

拜比等(2017)依据推断的真实性程度,把认识情态分为三类:可能性(possibility)、更大的可能性(proba⁃bility)、推断的确定性(inferred certainty)。[11](P283-284)我们可以按照认识情态的具体类型来解释“敢”,李小军(2018)所说的“推测”应是“可能性”,“测度”则是“更大的可能性”(陈前瑞翻译为“盖然性”[11](P283)。李小军(2018)表测度列举了《初刻拍案惊奇》用例[6]:

(4)(王婆收了财物后)道:“秀才官人,敢是要说亲么?”

(5)(智圆收到老和尚让他迎接杜氏的命令后)道:“小娘子,敢是避雨的么?”

依据语境可知,两个例子中的“敢”都表示推测类认识情态义,但李小军认为其中的“敢”可以被“难道、莫非”替换。《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莫非”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怀疑或揣测;二是表示反诘,相当于“难道”。[12](P389)李小军把“难道、莫非”并置,此处“莫非”应该表示反诘。但是“反诘”和“测度”义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这种替换并不合适。依据语境可知,这两个疑问句中并不会有“难道、莫非”这么强的语气,“敢”只是推断,可以用“应该”替换,例(4)询问的是:应该是要说亲吧?例(5)询问的是:应该是避雨吧?“应该”在古代可以表示“强义务”(道义情态),后演变出“更大的可能性”这种认识情态义。王婆负责婚姻介绍,自然懂得别人送财物的用意,用“应该”替换比较合适,可以恰当地表现说话人认定的命题的真实性程度;智圆的询问也不是毫无依据,依据当时的天气来推断,“敢”表示出智圆对自己的推断是有一定把握的。整体来看,表测度的“敢”与“应该”意义一致,表示“更大可能性”。《汉语大词典》收录了“敢”的一个义项“准定”,如元代钟嗣成《凌波儿·吊宫大用》:“先生志在乾坤外,敢嫌他天地窄。”[8](P470)“准定”其实就是表示“更大的可能性”。

三、“来”的语法意义

释义的维度不同,就会概括出不同的词义。一个词语往往有多种语法意义,“来”表示“将要”这种时体意义,如《汉语大词典》解释“来”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前面,表示要做某事,如: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来”也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祈使语气,如“嗟來食”“归去来兮”。[13](P1296)有时,时体意义和语气意义相关,很难分开,这给释义也会带来一些麻烦,解释词义时从时体、语气不同维度入手,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邢向东(2015)认为陕北和内蒙古的晋语中,“来”可表商量、请求、提议等祈使语气,概括为“商请语气”,如“你也一搭耍来”。[14]“来”表示商请语气与句子整体的语气一致,这种观点是容易被大家接受的。但是句子的语气附着在整个命题上,祈使语气应是句子整体呈现的语法意义,“来”表示这种祈使语气似乎不合适,“来”出现的语境和“来”的意义应区别开来。

跨方言对比发现,“来”常用来表示时体意义。《汉语方言语法类编》列举了陕西扶风话“去来”,用在动宾短语后表示“(过去)的时候”,如“他看戏去来把钱遗了、他浇地去来把铁锨日塌(损坏)了”;[15](P560)还列举了河北魏县话“来”表经历体,如“我头几天去来”。[15](P242)体会这些用例,我们可以概括出动词后的“来”表示时体意义,依据语境可以体会到:陕西扶风话和河北魏县话中的“来”都表经历体,表示曾经发生过的事件。

山西方言中“来”也用来表示时体意义。史秀菊(2011)认为山西晋语“来”是表示过去时和已然态的句末助词,一般只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来了、来来、来嘅”是这种助词的连用形式,其中“来来”分布较广。[16]史秀菊(2011)还依据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指出时态助词“来”在济南、西安、徐州、柳州、金华、广州等地也在使用。[16]

我们把邢向东(2015)陕北、内蒙古晋语中“来”表商请语气的用例(6)与我们调查到的内蒙古晋语用例(7)对比如下:

(6)吃饭去来!

(7)吃饭去来来。

删除例(6)中“来”,“吃饭去”依然可以构成祈使句,依然可以表示提议、请求等祈使语气。“吃饭去”中“去”是趋向动词,我们不能认定“去”表祈使语气。另外例(6)句尾还可以附加表商量、请求、劝告语气的“哇”,如“到我们家做作业去来哇”(邢向东、张永胜《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用例[9](P230)),既然“哇”表祈使语气,那么“来”应该有其他功能。

例(7)句尾的“来来”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来着”,陕北神木方言使用“来了”②。“来来”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可概括为“已然”,表过去的经历。李作南、辛尚奎(1987)归纳呼和浩特方言(属于内蒙古晋语,即内蒙古西部方言)“圪(去)来来”在陈述句末表示已经完成,如:看电影去来来;又指出“来来”在陈述句末表示近时所处的状态,如:我这几年当兵来来。[17]综合而言,呼和浩特方言(内蒙古晋语)中的两个“来来”都表示“来着”(普通话)。邢向东、张永胜(1997)也认为内蒙古西部方言“来了”(即“来来”,邢向东、张永胜认为大部分内蒙古西部方言把“来了”读为“来来”)陈述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9](P195)

对比法可以辨析一些相似的句法结构。通过例(6)和例(7)的对比可知,内蒙古晋语“来来”可以用在陈述句、疑问句句尾③;“来”则用在祈使句句尾,二者互补分布。例(6)中“去”是趋向动词,“来”的词义应该虚化了,和例(7)类比,例(6)中“来”应与之相反,表示相反的时体意义——未然,具体表示即将(最近将来时)。句尾“来”表最近将来时与语境中整体的祈使语气在语义方面是和谐的。“来”表将来时,主要用在祈使句,用在陈述句的情形极少,如内蒙古晋语:“等她来吃饭来,我再和她说。”“来”的这种功能与钱锺书(1979)对“来”的解释相似,钱锺书认为“归去来兮”中“来”表示“皆将而犹未之词也”。[18](P1225)概括地说,内蒙古晋语中,“吃饭去来”中“来”表示将要,即未然,“来来”则表示过去、已然。

语法意义较虚,不易诠释,从不同的释义维度解释,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词义验证就显得很有必要。通过替换、删除、对比等方法,本文结合古汉语以及方言的例子对词语“敢、来”的释义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词义的诠释,很难完全避开解释者的主观性,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我们逐步构建系统的释义维度,综合考量词义,并使用不同的方法验证释义的合理性,应该会给词语给出相对科学、客观的释义。

注释:

①邢向东、张永胜《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185-186页)认为语音弱化后,“了、来”语音相同,所以把内蒙古晋语“来来”写作“来了”,其实内蒙古晋语中使用“来来”,“来了”在神木方言中使用较多,见邢向东博士论文《神木方言研究》613页。

②内蒙古晋语中还有感叹句“A得来来”,“来来”表示形容词的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猜你喜欢

情态语气词义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情态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