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困境与路径重构

2022-11-29高晓妹路洋徐凌子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高晓妹,路洋,徐凌子

(1.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工作部;2.安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2)

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基本职能之一,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但现实中,原本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制度设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在具体落地生效中往往成为困扰高校育人水平和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难题,亟待改进。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的教育教学活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制度,明确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样的角色定位,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摒弃传统的针对“心理问题和疾病”,从着眼学生心理的“病态”到“非病”,向培养“良好适应状态”的教育目标转变;通过教育教学工作、日常宣传、实践活动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中,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发挥“心理育人”作用,通过尊重和利用大学生自我意识运行的心理机制,展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运用心理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发挥心理学的技术、手段和优势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使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奏效的问题,以情感教育法、品质教育法、生活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启发式教育方法和自我教育法等方式,引领大学生理想自我的发展,增强自我意识调控、情绪调节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执着坚定的信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注重“人文关怀”,高度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个别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营造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为育人和助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辅导员工作内涵,成为融入辅导员工作日常、贯穿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始终,评价辅导员队伍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当主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发挥心理育人合力,着力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但现实中,大学生群体处于的生理和社会心理的双重转折交汇期,各种矛盾竞争的叠加,多样化的心理发展诉求,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完善的知识体系、规范的专业伦理和技术要求,都制约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一)日益多样化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诉求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物质层面的满足,并没有换得精神上的丰富,大学生始终处于严峻的学业、发展、就业竞争等各种压力,交织叠加的生活常态中,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大学生群体多元复杂、严重性、隐蔽性强的心理发展现状,给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1.心理压力源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首先,成长环境、家庭环境的持续压力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小区套房化的生活环境,让多数大学生自小就倍受关注,但成长中的自主性、孩子间交往的互动性却大大减少;快节奏生活让家庭的亲子模式、教养模式、亲人间的相处模式等更多倾向于“快餐式”和“碎片化”,导致当代大学生童年期的习得性心理行为、自我意识发展等心理建设存在不足,且这种影响长期存在。其次,自我心理养成中环境选择倾向的压力刺激。激烈的社会竞争,也让低龄化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往往在学龄前就开始面临极大的学业、社交压力。进入大学,学业发展、经济压力、就业竞争、理想目标的寻求与构建等压力更为突出,先天心理建设不足的大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三,校园不同群体交往的压力冲击。大学是初步社会化的重要时段,人际交往需求、情感诉求、尊重和自我实现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需求,但由于自身个性因素、交往能力欠缺、交往观念偏差等,大学生群体容易在寝室交往、情感交往、社会比较交往、网络虚拟交往中出现心理偏差。

2.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隐蔽性。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显示,超过90%的在校大学生近一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人际交往困扰,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中国青年群体中近三成具有抑郁风险,近一成有抑郁高风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但面临心理问题时,大学生却缺乏有效的指导,往往更愿意通过转移注意力、与同学朋友倾诉等方式缓解自身存在的问题,这说明从小学、中学以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让很多学生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也学会使用基本的方法缓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隐蔽性更强。当问题显现和暴露时,往往迁延时间较长、程度严重,“成人模样孩子心”“空心症”“微笑自杀”等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凸显,极端心理危机事件较多。

(二)渐臻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具有特有的专业伦理和专业技术要求,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需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进行全方位建构,提升自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但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不少限制,成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堵点所在。

1.专业伦理和法律要求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诸多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和学科领域,与辅导员工作在伦理关系、价值要求和管理责任上有较大区别。

中国心理学会关于心理咨询的相关伦理守则规定,“心理咨询中咨询和访问双方,不应建立除此以外的其他关系”,但辅导员工作中,一般会要求“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形式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咨询要坚持“价值中立”,但辅导员从事的思想引领、安全管理、违纪处理都具有“价值判断”功能;心理咨询有“保密”要求,精神卫生法规定“家属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拥有最高处置权”,但高校辅导员既要承担教育管理学生的责任,又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主动预防预警”与保护学生隐私的“保密”、尊重家长处置权利与维护学校安全利益始终存在冲突与矛盾。

对照组28例患者行多巴丝肼治疗:口服,治疗第1周,125mg/次,2次/d,以后每周,日服量增加125mg,最大剂量≤1g,3~4次/d。

2.专业准入机制不健全。中国心理学会对注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专业学历、专业伦理、接受督导、实习、自我体验、专业理论(包括伦理)和技能学习等都有明确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事咨询的辅导员等相关工作者也应当按照这个标准准入。

但“心理咨询”仅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部分内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预防干预”的不同岗位类型都缺乏相应的入职标准和条件、专业背景、知识技能、从业经验、实践经历、职业守则、岗位职责和岗位程序等规定。实际工作中,2017年前,很多学校都要求辅导员参加人社部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资格考试,将其作为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资质和“准入”门槛,一段时间内对于弥补高校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该项考试暂停后,各高校都陷入无标准可依的窘境,亟待解决。

3.专业胜任力不足。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入口关”和“过程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确保其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岗位胜任力。

一般辅导员选聘时,对学科专业基本不做限制,几乎所有专业都可以参与,要求宽泛,很多高校甚至更愿意选择本校毕业生,或者与本校相近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担任辅导员,导致辅导员队伍先天缺乏相应的心理学学科专业背景;入职后,仅通过在教师资格培训、辅导员岗前培训中接受有限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教育后,就开始具体投入相关工作,知识能力储备明显不足,对于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鉴别力;工作中,缺乏系统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和实践督导。当前已建立的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培训力度和覆盖面尚有不足,本就不多的心理健康工作培训,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运用,重培训、轻督导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辅导员队伍面对心理问题时“底气不足”,处理应对时“本领不足”,既不“敢于”也不“善于”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展投入,胜任力不够。即便是既往接受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关键少数”,也往往因为缺乏持续投入,动力不足等,影响其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并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的路径重构

“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发挥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优势,在“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找准定位,明晰职责,严守规范,着力构建从外力助推到内生动力激发再到整体合力效应保障的能力提升路径,实现心理育人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两育”统一的工作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育德”在于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育心”旨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养协调发展。

德育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从认知价值到激发情感,从内心认同再到行为外化的过程,符合心理学“知情意行”的基本形式,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育心”“育德”的统一,发挥了更大的教育效果。“育心”拓展了“育德”的功能和内涵,不仅让大学生“又红又专”,还要“和谐发展、享受发展、快乐发展、全面发展”。“育德”从根本上保证了“育心”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治、先进文化教育等帮助大学生在健康成长、心态成熟的同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

“价值中立”原则并不是“育心”和“育德”统一的障碍,其仅仅是心理咨询工作的伦理要求,并不需要将其概念外延拓展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领域,应当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认知辅导员在“心理育人”中的角色定位 首先,自我角色的身份认同。辅导员应当认同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中,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其次,群体间的角色期待。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责定位,决定其始终处在在学校、专业教师、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主体中,不同群体对其“心理育人”有不同的角色期待,正确认识、处理和平衡不同主体间、社会期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冲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观念、思维,成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员、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保障员”,协同其他工作队伍,到位不越位,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育心”和思想政治教育“育德”的最大“育人”合力。

再次,特定角色内的职责定位。辅导员在处理严重心理事件或者危机应对时,应着力在从学校到学生宿舍的“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中发挥信息主渠道、中枢协调和服务保障作用,指导学生骨干发现、收集、反馈信息,切实发挥朋辈效应,提供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背景资料,联系校内外相关部门和家长、室友、同学、朋友,帮助办理休复学手续、陪伴解决实际问题和善后处理等。

(三)规范辅导员在“心理育人”中的基本伦理 坚持“以生为本注重沟通”,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要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要运用真诚、尊重、倾听、谈心谈话、积极关注、情绪疏导、认知调整等心理学技术,深入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辨析存在的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指导家长与孩子之间做好充分、有效、坦诚的沟通,特殊情况需要向家长透露学生隐私时,也要注意解释保密原则,让家长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用正反面鲜活的案例,赢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坚持“居‘中’引领立德树人”,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并不鼓励绝对的价值中立,辅导员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学生心理成长,用正确的价值观去感染和影响大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选择空间和表达机会,对他们的态度和观点进行梳理、澄清,避免使用压力传导和行政命令的方式。

坚持“遵守伦理合理取舍”,处理好“知情同意”“保密”与“保密例外”的关系,保密是师生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非紧急状态下,应鼓励学生自己去与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家长表达和沟通,保护学生身心和利益。如涉及伤人、自伤、司法需求、紧急医疗事件等危机情况,应执行“保密例外”,第一时间报告院校分管领导、学校相关部门,并在指导下采取相应风险防范和预防化解措施。汇报时,反映学生群体情况,不涉及个体姓名、专业、体貌特征等;反映个体情况,应注意信息的曝露控制在最低范围。面临两难抉择时,应当充分尊重生命最高权、伤害最小化,综合考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妥善处理学生自身与家庭、生命与面子等因素。关于“保密突破”的情形,应当事先告知学生。

坚持“力所能及助人自助”,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坚持学习,不断精进自身业务能力,提升育人水平的同时,实现个人成长。对于多数心理学相关教育背景缺乏的辅导员,应在能力范围内,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组织实施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活动;面对身份之外、能力之外的事情时,应当及时转介,避免独立、直接处置能力范围之外的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对于部分有相关学科背景或者专业资质的辅导员,要做到坚持行业规范和工作纪律,在规范培训、实践督导的基础上,经学校相关部门认可后才能深度融入。

(四)构建全方位的能力发展保障体系

1.构建差异化的管理服务机制。从源头上增加供给,高校在辅导员选聘时对心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生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应聘者增加相关知识考核权重,对应聘者进行心理素质测试;适当增加高校心理学相关专业招生规模,调整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增加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内容,增设心理学相关的第二学位、辅修专业、心理训练选修课程等,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撑和保障。在过程中激发内生动力,高校应根据校本实际,凝练和宣传更多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反面真实的典型案例和典型事件,激发辅导员的责任心,形成情感共鸣;为愿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群体构建“工作+学术+实践+研究”共同体,凝聚和发挥团队力量;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入和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投入和保障,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尊重和承认其更多的工作付出,激发辅导员主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内生动力,尽快补齐自身能力短板。

2.构建分层次的教育培训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结合实际,构建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辅导员和部分愿意或者能够深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群体的教育培训规划,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资质分级标准,定制分类型分层次差异化的教育发展培训体系“套餐”,供学校和辅导员遴选。

面向全体辅导员的必修模块,以“知识能力普及”为导向,让辅导员队伍具备基本的发现、辨识心理问题,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在现有不少于40学时的辅导员入职岗前培训中,在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部分,通过案例、情景、讨论、模拟、体验式教学,提升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兴趣;在辅导员每学年不少于4次16学时的日常培训中,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选择选修模块,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不少于1次4学时,让辅导员队伍能够及时补充新知识。

工作一年后,全体辅导员必须参与以“实操能力构建”为导向的必修“套餐”的线上线下学习、考核、实践体验、案例汇报等,获取准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资质;有一定工作积累后,辅导员可以每年自主选择以“问题解决”和“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选修“套餐”专项培训,掌握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常用的心理技术,定期进行案例分享,接受督导,持续提升辅导员深度融入和参与心理辅导、协助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的实际工作能力,取得中级和高级资质。

3.构建优势化的发展保障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在辅导员素质能力比赛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重,在优秀辅导员评选表彰中增加评价指标和优秀典型宣传,在辅导员职称评定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绩和业绩;各高校可根据实际,对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进行量化评价,尤其是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职业发展方向的辅导员,应当承认和尊重其更多的工作投入,为其适当减少其他事务性工作,在教育培训制度、发展机会、工作考核、评优表彰中给予体现和一定政策倾斜,为其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能力提供保障。

在现有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基础上,依托专业领域内的优势高校、卫生健康机构、社会资源等设立更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修机构,建立面向不同类型学校需求和不同发展阶段辅导员需要的培训库、师资库、教学资源库,探索形成培训方法、形式、计划与不同导向的培训内容、不同阶段辅导员匹配的定制培训“套餐”,举办专题培训、高级研修和学历教育,持续保障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