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双元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2-11-28钟小群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双元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钟小群

摘要:培养高质量技术性人才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培养,将在校生送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提前让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和角色转换。而“双元”育人机制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材施教,优化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元”育人   人才培养模式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借鉴“双元制”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年四川省教育厅等九部委印发的《四川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中提出:深化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坚持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强化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

一、“双元”育人机制的含义

“双元”育人机制的模式在德国企业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被全世界借鉴学习,近些年被我国的很多企业和职业院校引入。所谓双元,主要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三年期学习中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其中一元是指在学校内接受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元是到企業单位的校外实训场所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参与岗位实习,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为就业做铺垫。校企“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生产性实训为关键环节,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深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的双元育人机制。

二、目前职业院校实施“双元”育人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行为习惯也较落后,学生个性、理想理念等受社会影响大,离异、单亲、留守、贫困等特殊家庭多(50%以上),学生中抑郁症群体也在增多,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心理品质,加强了生产性实训环节的培养力度,积极主动与市内外知名的企业寻求“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但是一直出现的是“学校热,企业冷”,企业技能型人才出现“用工荒”,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去“留不下来”等现象......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还存在企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职业院校在坚持“德技兼修”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养、心理品质教育还有待加强,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课程结构和内容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不够,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够,未能有效实现“教、学、做”三合一,学生技能不过关等问题,而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技术发展相应加速,岗位变化快,同一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加速,更需要学生终身学习,如何在产教深度融合国家政策的背景下,构建起校企“双元育人”的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专业成长,让每个学生成为合格的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成为我们职业教育探索的时代命题。

三、“双元”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些探索

(一)引企入校,产教融合。一方面,引入真实企业,并且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其职业环境、岗位标准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让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在真实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氛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学的内容就是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即是生产过程,避免了课程所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现象,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师资混编,优势互补。通过师资混编,优势互补,一方面,使校内教师足不出校就可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先进技术,积累项目经验,使知识和技能实时保鲜;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通过参与教学,有助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使研发的项目更贴近实际,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无界合作,协同发展。以项目为载体,吸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项目实施,不仅有利于拓宽师生专业知识面,也有利用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促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形成。

(四)激活内因,主动学习。通过项目任务为驱动,学生各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项目任务,加上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淘汰机制,更好激发学生内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四、创新“双元”育人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即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实训基地与车间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教师与师傅的对接,培训与岗位的对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校企共同招生、校企共订计划、校企共同教学、校企共同管理、校企共同评价、校企双师执教、学生双证就业等方面的“双元”育人合作机制。

1.学生成长方面

职业院校“双元”育人机制能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平台和条件,通过校企“双元”育人,将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学生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实践,让学生更熟悉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学生从一个普通的职校学生转化成了一个具有职业素养的优秀员工,使学生从行为习惯到心理品质,从专业理论到实训操作,成功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华丽转身,学生优质就业,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2.教师方面

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优势,校企师资共享,请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校内课程提供指导,学校教师定期入企业进行岗位锻炼,校内教师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的知识结构上不断更新,促进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技术人员对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较好弥补了企业技术人员教学能力经验的不足,“双元”育人机制实现“双师”成长。

3.学校发展

职业院校在校企“双元”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究工作推进中,学校得到了企业对专业教师技能的培训、实训设备的添置,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对专业建设、教师培养、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吸引力显著提升,激发了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4.企业的变化

职业院校在“双元”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究教育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共同探索研究,为企业培养了更多具有职业素养和优秀技能的专业人才,减少了企业培养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招工成本,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优化了企业人资结构,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几年职业院校在双元育人的实践探索中也发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双元”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實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育人模式,重点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

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优化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资源配置方式,深入贯彻职教政策在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改善培养人才的方式、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一场教育变革,关乎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职业院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面向职业,瞄准就业,融入行业,校企合作必须从“融入”到“融合”,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依托职业教育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把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赵有生《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03;

[2]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03;

[3]孙婷婷《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论析》 教育教学论坛2020.04

[4]吴静、杜侦《英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变迁及其启示》 职教论坛 2014.06;

[5]谢淑润、夏栋《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继续教育研究 2013.08;

[6]鲁昕《现代学徒制破解东南沿海“用工荒”》中国青年报 2011.03;

[7]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消费导刊 2008.04;

[8]魏旋君:《建立现代学徒制,探索职教新模式》中国江西网 2011.11。

猜你喜欢

双元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双元”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元”模式影响下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Android程序开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