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2022-11-28明,喻

临床荟萃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亚组炎性神经功能

舒 明,喻 贵

(南昌市第三医院 急诊重症医学科,江西 南昌 330009)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部分脑组织缺氧坏死,发病率较高,以老年人群多见,其中又以急性脑梗死最为危险[1]。急性脑梗死往往进展较为迅速,在数个小时内便会达到病变的高峰期,严重者昏迷甚至死亡[2]。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式常以抗凝和溶栓为主,但往往由于患者合并高血压等疾病,使病情较为复杂。有研究显示,急脑梗死患者合并疾病不同并发症也不同,对准确判断预后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急脑梗死的预后多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医师的临床经验,但是基于影像学检查结果的预后判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部分经验不足的医师在预后判断时会面临一定的难度[3]。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往往伴随着炎症反应,并与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关联,人体微环境的变化往往早于患者病情的变化[4]。本研究通过对血清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旨在帮助临床医师评估患者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南昌市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8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并进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检查;②发病时间在72小时内。排除标准:①既往脑卒中病史并留有后遗症;②颅内出血患者;③心脏、肝脏和肾脏有严重疾病;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观察组视病情给予治疗,相同病情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无特殊处理。依据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状况将观察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亚组,比较各亚组的临床资料。

1.2.1收集一般资料 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

1.2.2血清炎性因子与凝血功能检测 观察组于入院当日进行检测,对照组于体检当日进行检测。早上7:00左右于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7 ml,进行血清炎性因子与凝血功能检测。其中血清炎性因子检测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 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将需检测的血液进行离心处理(3 000 r/min,共计15 min),取上层清液后进行检测,IL-6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d assay,ELISE)试剂盒(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使用德国DADE-Behring公司BN-II特种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TNF-α测定使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从北京东亚生物技术研究所购入。凝血功能由免疫吸附法测定,具体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时间(plasma 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 dimer,DD)。

1.2.3神经功能评分 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缺损状态进行评分[6],依据得分可分为轻度(0~15分)、中度(16~30分)和重度(31~45分)3个亚组。

2 结 果

2.1一般资料 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无神经功能缺损。观察组合并高血压66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15例,其中以高血压居多,占82.5%,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

2.2血清炎性因子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L-6、TNF-α、hs-CRP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亚组IL-6、TNF-α、hs-CRP水平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表3 观察组各亚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2.3凝血功能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T、APTT水平均较低(P<0.05),Fib、D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观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亚组DD、Fib水平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表5 观察组各亚组凝血功能比较

2.4相关性分析 纳入观察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IL-6、TNF-α、hs-CRP、PT、APTT、Fib和DD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得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IL-6、TNF-α、hs-CRP、Fib和DD水平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1),PT和APTT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性,见表6。

表6 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和凝血功能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脑血管疾病是对人体健康的常见威胁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中又以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最为凶险。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和预后差等特点[7]。导致急性脑梗死较为凶险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脑梗死时部分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缺血坏死,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8]。通过相关检测预测患者预后对后续的治疗及康复有着积极作用[9-10]。急性脑梗死后患者体内发生炎症反应,且脑梗死的发生与凝血功能的改变有一定关联,故本研究通过对血清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旨在帮助临床医师评估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IL-6、TNF-α、hs-CRP、DD、Fib水平均较高,PT、APTT水平均较低(P<0.05),观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亚组IL-6、TNF-α、hs-CRP、DD、Fib水平均依次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IL-6、TNF-α、hs-CRP、Fib和DD水平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2,0.420,0.498,0.305,0.473,P<0.01),PT和APTT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性。证实脑梗死与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在脑部缺氧情况发生4~12 h后,患者缺血部位中性粒细胞聚集并黏附于血管内皮,使血脑屏障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组织水肿坏死,坏死部位脑组织产生细胞因子,发病2~5 d后受损神经元轴突释放的细胞因子使缺血部位吞噬细胞的数量增加,吞噬细胞的增多不但可以刺激修复,还能继续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而这些细胞因子大部分便是炎性因子[11]。而IL-6 和TNF-α是炎症反应中较为重要的炎性因子,且炎症反应越严重其水平越高[12]。急性组织缺血导致患者的血小板被激活,诱发纤维蛋白的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其中Fib和DD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李名亮等[13]研究表明,Fib对脑血管疾病的预测有一定的价值,而hs-CRP升高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14]。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患者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更严重的损伤)时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将变得不明显[15]。DD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纤溶效果的指标之一,本研究中观察组神经系统损伤程度越重其水平越高。虽然PT和APTT有一定的减少趋势,但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故医护人员可通过患者炎性因子(IL-6、TNF-α、hs-CRP)、凝血功能(Fib和DD)来推测患者预后,IL-6、TNF-α、hs-CRP、Fib和DD水平越高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可能越严重。

综上,血清炎性因子(IL-6、TNF-α、hs-CRP)及凝血功能(Fib、DD)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本研究纳入患者人数较少,且研究时间较短,结果还需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亚组炎性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不同年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核团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主动脉标化的儿童室间隔缺损与肺动脉宽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