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肝乐颗粒治疗肝功能异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2-11-28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学分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学分会
1 形成共识推荐意见/共识建议
共识达成5条推荐意见和10条共识建议,见表1,2。
表1 共识推荐意见概要表
表2 共识建议概要表
2 范围
本共识推荐了健肝乐颗粒在治疗肝功能异常(包括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多种肝脏疾病所致的肝功能异常)的用法、用量、疗程、疗效、治则、治法、安全性及联合用药等问题。
本共识主要供从事肝病诊疗的三级、二级医院的临床医生在运用健肝乐颗粒治疗肝功能异常时参考使用。
3 药物基本信息
3.1 处方来源 健肝乐颗粒处方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经过现代工艺制备而成。
3.2 药物组成与制备 白芍420 g、甘草280 g。以上两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1.5 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约700 ml,加乙醇1 640 ml,搅匀,静置48 h,滤过,沉淀加18%乙醇,搅匀,静置,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8~1.40(25℃)的清膏,加乳糖粉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喷加桔子香精适量,混匀,制成400 g,即得[1]。
3.3 功能主治 养血护肝,解毒止痛。有降低转氨酶,消褪黄疸以及改善各类肝炎临床症状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等。
3.4 政策准入情况 健肝乐颗粒于2019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乙类),且收录《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七册》之中。
4 临床问题清单
共识主要回答15个临床问题,见表3。
表3 共识拟回答的临床问题
5 疾病诊断
5.1 中医诊断 胁痛;TCD编码:BNG010。在《黄帝内经》有关胁痛的记载中,明确指出胁痛发生主要与肝胆有关,如《素问· 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灵枢· 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2]。胁痛诊断及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胁痛的诊断标准[3]。健肝乐颗粒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适用于多种肝系疾病引起的以肝络失养、不荣则痛为基本病机的胁痛。
5.2 西医诊断 肝功能异常;ICD-10编码:K76.806。各种原因和肝脏疾病(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等)均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的诊断及治疗标准参照具体疾病的临床指南,如《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药物性肝炎诊断标准》(2019版)等。
5.3 诊断要点 本共识认为按照“肝阴不足证”辨治更好。(共识建议:建议)
西医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胁痛伴乏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等,可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如肝功能)作出诊断。中医临床表现:胁痛、肝着、肝癖等中医疾病中肝血亏虚、肝阴不足所致的胁痛症状。治疗原则: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共识建议:建议)
6 临床应用建议
6.1 适应证
6.1.1 症状体征 健肝乐颗粒能够改善患者:①胁痛;②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③部分消化系统症状(腹胀、腹痛、嗳气、乏力、纳差等)。
6.1.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健肝乐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够发挥保护肝脏、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证据级别:D级;共识推荐意见:强推荐)和降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的作用[3-9],证据级别:D级;共识推荐意见:弱推荐;能改善患者胁痛及部分消化系统症状(腹胀、腹痛、嗳气、乏力、纳差等),共识建议为建议;健肝乐颗粒可以单独用于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损伤,共识建议为建议;健肝乐颗粒与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联合应用没有风险,共识建议为建议。
6.2 用法用量 健肝乐颗粒治疗肝功能异常的用药、剂量是6 g/次,2次/日,共识建议为建议。
6.3 疗程 健肝乐颗粒治疗肝功能异常的用药疗程为8~12周,共识建议为建议。
7 安全性
7.1 不良反应 本共识起草期间收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至2021年间健肝乐颗粒不良反应的数据资料,对其所有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见附录B),均为轻度不良反应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呕吐等),所有不良反应均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痊愈或缓解。
7.2 禁忌 本共识总结健肝乐颗粒的禁忌证包括:①对本产品任何成分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者;②肝肾功能衰竭者;③根据“十八反和十九畏”的配伍禁忌,不能与含有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的药物共用。
7.3 注意事项 ①重症高血压及水肿患者、心功能不全者慎用;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③用药期间建议定期复查水电解质。
起草单位: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主要起草人:李晓东、李秀惠(按姓氏笔画排名)
专家组(按姓氏笔画排名):
临床专家:王福祥、尹燕耀、卢秉久、过建春、刘黎明、池晓玲、李秀惠、李丰、李勇、李筠、汪毅、吴哲、杨沈秋、杨桂林、肖明中、张国良、张维、陈宪海、陈韬、邵先志、罗涛、周大桥、费新应、胡建华、贾建伟、高世成、常占杰、程良斌、雷陵
方法学专家:李博
药学专家:宋成武
工作组:李恒飞、曹儒宾、朱黎思颖、惠晨阳、廖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