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2-11-28曾剑雄张国栋

关键词:博士生导师个体

曾剑雄, 张国栋

(上海交通大学 教育学院, 上海 200240)

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迅速,呈现“超常规”增长态势,博士生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培养质量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博士生创新行为不能充分满足现实社会发展需求。博士生作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力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如何激发博士生创新行为,提升博士生创新能力,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博士生培养中,导师是首要责任人,与博士生关系最为密切,导师的指导风格和指导能力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导师指导风格普遍被认为是影响研究生创造力、创新行为较为重要的外源因素之一,控制型[1]、支持型[2]、包容型[3]、变革型[4]、家长型[5]、苛敛型[6]等不同类型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创新行为的影响已有论证,但自由探索型导师作为领导力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鲜有研究关注。自由探索型是博士生较为认可的导师指导风格,博士生们最期望导师扮演的角色是亦师亦友的引导者[7]。过往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生群体,对导师指导风格在博士生创新行为激发中的作用机制缺乏足够的分析,尤其是通过量化方法探究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过程的影响。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如何?作为个体特征变量的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和作为情境变量的知识共享与创新氛围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

成功的指导不仅仅取决于学术匹配和指导经验,而且取决于指导风格,如适应性、灵活性和敏感性,以发挥博士生的创新潜力。有研究探讨了不同教育背景和导师指导风格下的教学成果[8],也有证据指出导师的不同特征会对学生产生影响[9]。 导师指导风格被视为博士生教育指导关系的关键要素[10], 并且被认为要么成就要么破坏博士学业完成[11]。自由放任型导师指导风格是指导师给研究生很大自由,但没有明确方向, 可能显得漠不关心和不参与研究生指导[12],对研究生培养总体上呈负向影响。 与之不同,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强调导师能够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与学生平等交流,在指导过程中把控大方向的同时,还能够给予一定的自由度。 因此,结合上述分析,本研究将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定义为导师在指导博士生科研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采用接纳式双向平等交流的方式、给予博士生高度自由度和一定指导性、鼓励博士生提出新想法、用支持和开放的态度倾听博士生观点以期激发创新行为的一种指导风格,包括自由度、亲和度、指导度与支持度四个维度。 创新是一系列不连续的活动组合,而不是一个有序的、离散的行动阶段。个体在任一时间阶段都可参与到创新行为活动中且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创新是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博士生创新行为的发生涉及新思想、新观念、新想法的诞生、推广到执行等一系列行为过程,只有在拥有一定的科研独立性后,创新才有机会由设想变为现实。 博士生创新行为是指博士生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发现有意义的问题、提出有益于个人和组织成长的新思想与新想法并努力将之付诸实践的过程, 主要包含产生、实践与实现创新想法的行为,体现为创新构想产生与执行两个维度。

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能够促进博士生创新行为的发生。首先,自由探索型导师强调以生为本,与博士生缔造以尊重和平等为基础的导生关系,鼓励博士生提出新想法,注重博士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当博士生感受到一个良好的导生关系情境时,会更愿意表达新观点,有可能更好激活个体隐藏的内在特质,表达出显性的创新行为。其次,科研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与挑战的行为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失败与障碍。自由探索型导师会给面临科研难题的博士生积极指导和资源支持,导师指导是处在科研探索阶段的博士生落实创新行为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指导已被确定为支持创新性的重要环境因素[13],其中包括有用的反馈、建议、实际帮助和资源。在指导过程中,导师可以帮助博士生将创造性的想法转化为创新研究和新知识[14],提高博士生开发新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自由探索型导师风格意味着导师在给予博士生较大自主性时,还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环境,提供满足科研需要的学术指导、个人资源和机会支持,将促进博士生自觉学习、模仿和内化,培养创新思维。在这种条件下,博士生感受到自由感和支持感,被鼓励自主探索研究问题,他们会敢于表达自身观点,释放自身的创新潜力,推动自身创新行为的有效提升。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假设H1: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正相关。

2. 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知识共享是通过个人和所需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来分享想法和信息的活动[15],有助于个体快速理解、掌握对方所拥有的信息、技能和经验,触发思维,产生新知识。将知识共享与个体特质变量结合起来探讨博士生创新行为,需要综合考虑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知识共享能力和意愿[16]。前者是指知识个体能够选择性吸收外部知识的同时,还能以合理、易于理解的方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后者是指知识个体知道知识共享能为自己带来价值,对新观点持开放态度,也乐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此,本研究将知识共享定义为:具有知识共享能力的知识主体通过恰当的渠道和方法有意地、自愿地将个人价值观念、技术专长与宝贵经验等知识储备传输给他人,产生新知识,促使他人理解、掌握新知识,最终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积累的过程,包括知识共享能力与知识共享意愿两个维度。知识共享对个人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影响[17],对个体的创新行为产生起着重要作用[18]。知识共享能够帮助组织或个人迅速得到开展创新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备,形成对创新活动的支持,释放个体的创新潜能。

知识是贯穿导师指导以及博士生学习成长全过程、诸要素的核心内容,导师对博士生的培养是以指导为核心、以知识为纽带、以共享促进创新的过程,主要是围绕知识创新、知识传承、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等方面依次展开[19]。知识共享与师生互动方式、专业认同、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导师指导风格、学术创新思维、吸收能力与组织创新氛围等正相关。导师风格会影响个体知识共享意愿和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和水平。不同的导师指导风格对知识共享行为有不同的影响,但导师的有效指导和示范效应更有可能推动研究生知识共享和创新行为发生[20]。知识共享对激发博士生创新行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推动博士生形成创新思维、催化创新过程、拓展创新途径。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只有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创新才能得以实现。拥有高知识水平的博士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共享过程中,更有可能调动创新潜力和出现创新行为倾向,产生创新成果。博士生学术创新作为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行为方式,也会受到知识共享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当博士生具备较高的知识共享意愿或行为时,一方面会与导师产生强烈的科研认同感,激发自己内在创新特质,更好完成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博士生面临的科研环境往往是动态复杂多变的,当他们遇到未曾见过的新问题与挑战时,较高的知识共享意愿或行为能够有效地激发博士生产生新观念、新想法或新方法,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

然而,以往的研究者对研究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只表现出了部分兴趣。知识共享在学习目标取向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1];创新氛围和友好关系氛围感知都通过知识共享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影响[22];知识分享在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着跨层次中介作用[23]。很少有研究探讨导师指导风格和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的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知识共享在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3. 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

个体某种行为的产生受到其所处环境特征的影响。 当个体觉得组织为他们的创新构想或创意执行提供了来源、动力和足够的支持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创新行为倾向。 因此,个体只有在一个鼓励创新的组织环境中, 才能够激发他们内在的创新潜力。 创新氛围是指个体在工作学习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对于创新支持程度的主观感知, 以及影响个体创新行为表现的环境特征,具体到博士生创新而言,包括同门支持、导师支持与组织支持三个维度。 个体对情境的感知会调节个体特征对行为的影响效果。 创新氛围是创新表现的首要条件。 经验证据表明,创新氛围会影响个体的内在动机, 从而影响他们的创新能力[24]。 员工在创新氛围强的组织, 就越有可能积极主动创新,激发自身的创新行为。 一项关于员工创新预测因素的元分析显示, 工作特征和情境因素(如自主性、对创造力或创新的支持、积极的氛围、组织资源和指导支持)与创新产生和创新实施呈正相关[25]。 创新氛围能够支持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充分有效地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与激发创新技能[26]。 创新氛围也是创新行为的重要情境条件, 与创新行为呈正相关[27]。

创新氛围是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情境变量,大多数研究主要将创新氛围作为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前因变量,较少将其作为调节变量来加以研究。如王辉等[28]研究表明,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多元、立体与开放的创新氛围能够促进研究生创新行为的产生[29]。较少有研究将创新氛围作为调节变量进行探讨。本研究基于特征激活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创新氛围在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影响博士生创新行为过程中,更多是发挥调节作用。博士生在充满创新特质的情境中敏锐感知到的创新氛围,会通过影响博士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态度、意识形态与行为动机等来进一步影响创新行为。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且为了适应自身所处环境的要求,他们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于博士生创新行为。在创新氛围良好的环境下,博士生更容易感受到导师的指导、关怀与认可,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研究工作,较高的创新氛围又会改变他们的主观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产生一定的创新行为。而在较低的创新氛围组织中,即使博士生感受到导师的关怀、指导与认可,他们的创新信念却难以得到强化,不会主动改变自己的主观意识,可能会选择按部就班地完成导师所布置的科研任务。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创新氛围在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在创新氛围较高的情境下,博士生创新行为受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的影响越大;在创新氛围较低的情境下,博士生创新行为受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的影响也就越小。

综上所述,本研究尝试就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知识共享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推论,认为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有助于提高博士生创新行为,并通过知识共享对博士生创新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本文的理论模型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样本

以在读博士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线上(问卷星在线平台)和线下(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数据搜集工作从 2020年9月中旬持续到2021年2月中旬,历经5个月,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取样:①随机取样,到南方某大学博士生宿舍或实验室现场对在读博士生随机发放与回收纸质问卷;②在一些博士生网络交流群中发放问卷;③通过朋友对其所在大学的博士生发放问卷。研究共计回收问卷538份。经过人工逐一检查,剔除了部分过高的答案雷同率、过短的填答时间等无效问卷后,最终确定了465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43%。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占比52.04%、女性占比47.96%;从年龄分布来看,25岁及以下占比9.03%、26~30岁占比55.70%、31~35岁占比24.52%、36岁及以上占比10.75%,说明调研对象主要集中于26~30岁的在读博士生;从院校层次分布来看,就读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占比59.78%、就读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占比22.58%、就读于其他高校占比17.64%,这与“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我国博士生培养的主要阵地情况相符合;从年级分布来看,博士一年级占比25.38%、博士二年级占比23.44%、博士三年级占比24.73%、博士四年级及以上占比26.45%,博士生年级分布相对比较均衡;从学位类型分布来看,学术型学位占比81.29%、专业型学位占比18.71%,这也与我国高校现有的博士生培养还是以学术型博士生为主情况相符合;从学科分布来看,人文社会学科占比62.58%、工科占比19.35%、理科占比9.89%、农医学科占比8.18%。从整体来看,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由个人基本情况、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知识共享、创新氛围和创新行为等五部分构成。为了保证测量工具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在初始问卷中,使用了国内外成熟的量表。所有量表都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并要求受访者依据实际情况填写,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1~5分。初始量表形成后,就问卷内容与相关教师及博士生进行访谈,反复修订问卷。随后在线上(问卷星在线平台)进行预调研,根据被调查者的反馈信息再次调整问卷内容,形成最终问卷。

(1) 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FSS)

借鉴徐岚[7]所提出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的相关观点,再根据王茜等[2]对导师指导风格的相关研究,编制了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量表,包括自由度、亲和度、指导度与支持度四个维度,共有12个题项,例如“导师允许我以自己的方式做学术研究”等。

(2) 知识共享(KS)

本研究倾向于知识共享是双向流动的,所以借鉴和参考Lin等[30]开发的知识共享量表,包括知识共享能力与意愿两个维度,共有9个题项,例如“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导师会主动教我理论知识和科研技能”等。

(3) 创新氛围(IA)

采用认知图式法对创新氛围进行界定,比较适合采用Amabile等[31]开发的KEYS量表。考虑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主要借鉴刘云等[32]编制的组织创新氛围量表,包括同门支持、导师支持与组织支持三个维度,共有11个题项,例如“我的同门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会愿意分享彼此所掌握的技术方法”等。

(4) 创新行为(IB)

借鉴Scott等[33]所编制的创新行为量表,选用适合测量博士生创新行为内容的题项并统计其创新行为,包括创新构想产生与执行两个维度,共8个题项,例如“我经常与导师沟通,推广自己的新想法”等。

为了避免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统计结果,本研究将性别、年龄、院校层次、年级、学科以及学位类型等作为控制变量。结合使用SPSS 24.0和AMOS 24.0软件分别对调研数据作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以及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区分效度,并对其作主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等分析。

三、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1. 信度与效度分析

(1) 信度分析

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信度上。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知识共享、创新氛围和博士生创新行为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78、0.975、0.973和0.912,都大于0.90,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2) 变量区分效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运用AMOS 24.0软件对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FSS)、知识共享(KS)、创新氛围(IA)、创新行为(IB)等4个核心变量作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更好地评估本问卷各量表的区分效度,通过采用x2/df、TLI、CFI和RMSEA等4个拟合指标鉴定模型的拟合效果。表1表明,四因素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说明本研究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1 区分效度检验

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运用SPSS 24.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知识共享存在显著正相关(r=0.945,p<0.01), 与创新氛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28,p<0.01), 与博士生创新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r=0.850,p<0.01); 知识共享与博士生创新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r=0.837,p<0.01); 创新氛围与博士生创新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r=0.874,p<0.01)。 数据结果初步支持了文中所提的假设。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3. 假设检验

(1) 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的主效应检验

运用AMOS 24.0软件对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的主效应进行检验,各项拟合度指标如下:x2/df=2.136(小于3),IFI=0.971,NFI=0.965,TLI=0.978,CFI=0.971(大于0.9),RMSEA=0.053(小于0.08)。各指标均符合要求,表明各项指标的拟合效果较好。路径分析表明,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有正向的显著影响(β=0.46,p<0.01),验证了假设H1。

(2) 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检验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知识共享在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关系模型如图2所示。研究发现:①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一方面会对博士生创新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共享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博士生创新行为;②知识共享在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这说明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更多的是通过知识共享影响博士生创新行为。SEM分析结果的各项拟合度指标如下:x2/df=1.789,TLI=0.915,NFI=0.927,CFI=0.930,IFI=0.930,RMSEA=0.046,表明各项指标的拟合效果较好。

图2 知识共享的部分中介效应

由表3可以看出,在模型中加入知识共享后,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由0.46降至0.374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知识共享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13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知识共享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35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有鉴于此,在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知识共享起到了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H2。

表3 知识共享对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模型参数估计

(3) 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检验

按照温忠麟等[34]提出的调节效应分析,创新氛围调节效应的检验主要是通过SPSS 24.0软件中的层级回归分析法来实现。首先,研究数据被中心化处理以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然后,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法检验假设H3,因变量为博士生创新行为,将控制变量(性别、年龄、院校层次、年级、学科与学位类型)、自变量(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调节变量(创新氛围),以及自变量(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调节变量(创新氛围)的交互项逐一分别代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如表4所示。在模型4中,创新氛围与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的交互项对博士生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β=0.518,p<0.001),表明创新氛围在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验证了假设H3。

表4 创新氛围的调节效应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利用Preacher等[35]提出的方法,运用SPSS 24.0软件绘制出调节效应图,展示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分别检验在不同程度创新氛围的情境下,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如图3所示。相对于在低创新氛围情境下,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在高创新氛围情境下明显被强化了。而在低创新氛围情境下,博士生导师越趋向于自由探索型指导风格,博士生创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激发。所以,不管是在高创新氛围还是在低创新氛围情境下,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会对博士生创新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创新氛围可以加强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的正向作用。

图3 创新氛围调节作用效果图

四、 结论与讨论

1. 研究结论

第一,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可以通过关怀、认同与支持形成科研创新的内聚力,促进博士生不畏困难、敢于创新,对博士生创新行为的产生起到积极作用。第二,知识共享在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当导师和博士生在科研工作中具有更强的知识共享意愿和能力时,就会积极地参与到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分享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科研技能及学术资源等,主动获取知识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促进博士生创新行为的产生。第三,创新氛围在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当创新氛围较高时,其加强了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当博士生身处其中感受到来自导师、课题组以及各种资源支持时,如导师鼓励与支持,提供有用的指导与反馈、自主科研学习的空间、课题组的友好互助,强调创新理念等,他们内在的创新潜质更容易被激发,在科研工作中可能会积极主动地促进自身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想法,激发创新行为。

2. 管理启示

对培养单位而言,首先,要重视博士生导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积极开发多样化的导师专业发展项目,倡导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提高导师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培育以创新为导向的博士生教育文化,加大对创新的资源支持力度,为博士生提供良好“软硬环境”的同时,还要通过增大对探索式创新的奖励并减少对创新失败的惩罚等方式,不断激发博士生创新行为。最后,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学术环境,构建跨学科知识共享的网络联结平台,建立高水平的知识转移通道,增加高频次的知识共享机会的同时,也要构建知识共享激励保障机制,激励他们在交换和分享知识方面表现出更有创新性的行为活动。

对博士生导师而言,首先,要适当调整指导风格,力求具备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的特点,不仅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注意博士生人格特性、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等个体特征差异,还应注重引导创新人格塑造,培养博士生主动创新意识,鼓励博士生使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其次,不仅要营造积极和谐、自主创新的实验室或课题组氛围,给予博士生一定的资源支持、学术指导和自主空间,还要鼓励博士生积极创新,容纳博士生创新过程中的不足与失败,增强博士生打破常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安全感。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的实验室或课题组学术环境,定期组织研讨式、分享式与互动式等学术活动,加强与博士生的知识互动,尊重博士生的不同创新观点,促使博士生主动分享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产生更多的知识共享行为。

对博士生而言,首先,要具备科研创新的强烈信念,加大科研学习专注度和投入度,确保具备创新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敢于承担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努力激发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改善创新行为。其次,要主动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适应导师的指导风格,获得导师的信任、认可与授权,争取得到导师更多的学术指导、学术资源以及创新支持。最后,不仅要积极主动搜寻外部知识、信息和技能,参与各类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使用好创新支持平台与工具,创新科研学习方式,增强自身知识储备与科研技能,还要建构良好的知识沟通秩序,加强自身知识共享能力和意愿,勇于表达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积极与导师、实验室或课题组成员沟通交流科研创新工作。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本研究默认调查样本在读博士生的导师都是倾向于自由探索型指导风格,虽通过人工判断剔除部分明显不具有自由探索型指导风格的调查样本,还是存在一定的样本限制,未来研究可以明确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的界定标准,增强样本的精准性,扩大样本量,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第二,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明确。研究只证明了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产生的显著影响,各维度对博士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具体影响机理和影响路径仍需进一步探讨。第三,未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目前对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的调节变量关注较少,后续研究可增加一些合适的变量来进一步明确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创新行为的边界条件。

猜你喜欢

博士生导师个体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V eraW an g
导师榜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