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性之辨

2022-11-28鑫,

关键词:高质量体系系统

周 鑫, 戴 亮

(1.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9; 2.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科学总结国家“十三五”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部署了建设“面向全体人民、面向终身学习、兼顾公平和质量、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能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1]6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29为根本目的,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新征程”[2]的教育改革发展主旋律。

系统观念作为系统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方法,是科学认识论的实践升华,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理论和社会辩证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总结。根据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系统一般是指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往往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构成,系统与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层层嵌套的关系[3]2-3。20世纪40年代以来,学界对定量化系统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相继取得不同的成果,其中既有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代表的“老三论”,同时还有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为代表的“新三论”,使得系统科学理论呈现出“多理论、多模型、多概念”的特点。然而,“系统”并不是在20世纪突然出现的学术理念,它源自先民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先秦《管子·地员》篇、《诗经·七月》篇以及氾胜所著《氾胜之书》等古籍对农业要素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就进行过辩证系统的论述;周秦至汉初著成的医学汇编《黄帝内经》,强调人体各器官、生理现象、心理状态与自然环境的系统联系;战国蜀郡李冰父子设计修筑的都江堰渠堰工程就是一个集分水、排沙和引水等协调运转功能于一身的系统工程总体。事实上,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系统之前,就已经进行辩证的系统思维了。

社会实践活动的复杂化和大型化,要求必须有一种可以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就是系统工程,它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3]3。在系统实践层面上,高质量教育体系就是组织管理新时代“教育系统”的科学方法,研究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性,需要从其构成要素、内在特质以及内在结构与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展开。

一、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理念,它将教育体系中的各要素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要求教育改革整体设计和统筹规划,促使教育体系中的育人目标、知识体系、培养方式、教学制度、校园文化、教师队伍等要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由以往的孤立封闭状态向系统的配合开放形式转变,从而有利于教育改革进程中各环节、各方面、各阶段的协同发展。具体而言,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有着鲜明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引领,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充分汲取了其中的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伦理以至宇宙伦理道德规范,遵循立德树人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强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学科、教学、课程、管理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融知识传授、教学管理、价值导向和人才培养为一体,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教育体系。

第二,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工程,通过建立家、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高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任务,它不是学校一方的孤军奋战,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瞄准时代变革需求、形塑共同价值追求是评价教育结构质量的重要依据,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旨在明晰各类教育组织的办学定位(普通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行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以及各类教育形式相衔接的培育模式等),形成共同价值追求自适应调节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不同教育形式与社会需求的互相融通,将教育系统中的育人目标、知识体系、培养方式、教学制度、校园文化、教师队伍等要素有效地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

第三,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是人民渴求多元化、个性化和动态化的教育不断得到满足的时期,尤其注重的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即是否获得了比过去更好的教育,以及是否获得了比周围其他人更好的教育。在这部分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二是有效破解教育体制中的机制障碍,立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索差异化发展、惠及全体的教育,既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当下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同时又充分考虑长远背景下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第四,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拥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人才管理体系。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第一资源,承载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塑造灵魂、生命、新人的时代重任[4]。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工作,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是长效师德师风机制建设,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党中央积极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教师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全社会尊师重教风尚日益浓厚,广大教师爱岗敬业、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不断增强。

第五,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助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服务体系。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型人才在规模、结构和素质上的持续优化。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并从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四个方面提出优化方案,为高质量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技术环境和国际环境[5]。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瞄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需求,在强化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发展时代急需的开创性科研领域,并逐步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高水平的科研体系支撑高质量教育的发展,以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助推国家现代化创新战略前行。

二、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特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伟大进程中,通过构建、定型和完善的教育成长方式,已然建立了“宏观有序、微观灵活”的教育结构体系。概括来说,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形式主要有基本公共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类。其中基本公共教育是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教育根基,而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则是受教育者全面提升个人素养,获得社会生存发展技术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双车道”。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谋划。宏观意义上,着眼于教育系统的时代现实与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可以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1.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方向性

教育本身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毫无疑问,高质量教育体系也应具备明确的方向性,其方向性主要体现在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6]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和政治力量的科学总结。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最大政治优势,同时也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方向性的又一重要体现。正如《论语·学而篇》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本”,丢掉了这个“本”,高质量教育体系就失去了根本的政治立场,失去了成为高水平的水准,其中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要义:一是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的培养任务;二是把“四个服务”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教育体系的根本特征;四是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体系的根本依靠。

2.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引领性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容之一,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对教育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深刻认识。因此,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引领性作用。一方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它以人才强国为前提,是不断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同时,高质量教育体系以立德树人为体系构建根本,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教育体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另一方面,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教育已然成为个人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其对改善民生的积极作用日臻凸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教育体系发展的至高地位,不断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协同性

高质量教育体系既不是某个领域、某个环节的高质量发展, 也不是单个要素质量的机械叠加, 而是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 把全部教育资源配置和力量集中到提升教育质量上来。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协同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方向引领、改革驱动、队伍保障和评价促进协同作用,从而实现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最优配置。 在育人方式上,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教改目标之中,坚持立德树人,从“五育并举”全方位推进, 努力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育人机制。 在质量标准上,积极探索和建立教育领域的标准体系,确保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理可依、有据可考。 在教学改革上,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深化教改的评价和质量监管机制,将教改督导纳入法治化和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在师资队伍上, 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 通过教育和培训将教师的内在修养转换为外在的教学能力。 在评价体系上,坚持以基础教育中的考试改革为突破口, 在评价依据、主体、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整体的改革。

4.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创新性

一是对创新型人才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高质量教育体系有效衔接了基本公共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优化了各时期、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环境,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着力提升教育组织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院校的原始创新能力是基础,依托重点院校建设国家级创新科研院所和创新实验室。高质量教育体系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以及未来高新科技走向,重点扶持关键科研领域,建立多学科的交叉互动研究模式,形成良性的教育系统科研大平台。在新一轮的“双一流”高校建设中,实现了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的全面升级。三是把握“智能时代”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全息影像等创构型技术的推广运用,为教育体系改革带来了巨大契机。教育体系信息化程度是衡量教育体系是否“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质量教育体系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组织、管理、教学和服务的全面融合,逐步建立了“线上+线下”“平台+教育”的教育系统信息化模式,这种创新模式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取得了重大成果,确保防疫和教学两不误。

5.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公平性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公平性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教育的本质属性。资本主义民主教育受“资本”的限制,存在一种阶级属性的“选择面前的不平等与选择的不平等”[7]84。在这种限制下,教育成为了一种维持阶级属性的“交流效益”[7]83,而教育成果也成为了“弥撒颂歌时的应答轮唱”[7]121。在社会有机体面前,教育体系公平就是社会发展的起点公平。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发展成果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所在,是资本主义制度无论如何调整管理方式都无法企及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公平性以“公平而有质量”为着力点,努力实现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和就业机会,以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铸就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整体公平。

三、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结构与运行机制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系统工程的实践过程。从内容上看,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提质扩容工程”等[1]129-132。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性研究不仅要彰显教育系统基本要素的相互关联,更要注重的是对教育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

1. 充分发挥高质量教育体系各要素的协同联结作用

要素是系统得以存在的基础, 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性优化必须从构建教育系统的具体要素出发, 凸显系统要素的相互关联, 从而对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整体性把握。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三类教育形式共同具备学校、家庭、社会、政府、教师、学生、就业、制度八个基本要素。 政府和制度处于一个系统联结之中, 发挥着教育监管的功能;社会和就业处于一个系统联结之中, 营造着现实的教育环境;学校和教师处于一个系统联结之中, 负责具体教育行为的实施; 家庭和学生处于一个系统联结之中, 他们享受的是教育内容的成果。 这八个基本要素在从属于教育系统这个大环境的同时, 又各自处于一个“小系统”之中, 要素之间的耦合联结, 不仅保证了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行, 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性质,不仅受到体系中各要素性质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八个基本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构影响。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梳理为纵横两条结构主线。一是以学生为主的高质量教育纵向结构体系。无论在何种教育理论中,学生都是教育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各类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学生、教师、制度、就业的协同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尊师重教、友好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制度”应关照“学生”的现实发展,更加体现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社会“就业”环境应满足“学生”的多元就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适宜的就业环境。二是以就业为主的高质量教育横向结构体系。以就业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可以更加充分地促进高质量就业机制发展,扩大就业容量,缓解适龄就业人群(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应届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发挥就业的主体作用就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实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协同发展。“政府”应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健全对“就业”目标的责任考核和评估机制;“家庭”应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就业”情况引导,鼓励多种方式就业观,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应紧扣社会就业发展需求,在专业学科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服务回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主动构建良性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就业实习环境。

2. 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

系统工程视域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绝非单指组织管理三类教育形式的基本过程,事实上教育系统工程作为一种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教育系统的科学方法,涵盖了高质量教育系统生存管理的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并以教育体系分析过程、教育体系设定过程和教育体系实施过程三个阶段加以呈现。

教育体系分析过程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系统工程实践的出发点,它将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转化为教育系统改革的前行动力,并对整个教育实施过程进行实时反馈分析,根据反馈分析结果调整教育目标体系的设定,进而提高教育体系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育体系分析过程的核心在于对包括社会就业信息、学术科研信息、师资建设信息、学生基本情况信息以及教育管理资源信息等教育信息的完整表达。可以借助传统(问卷、访谈)和非传统(大数据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整理教育信息,并对这些收集到的教育状态变量进行抽象总结,寻求教育信息反馈的特征量并根据具体特征设立教育信息系统模型,借助大数据科技实现教育信息模型仿真,从而增强教育体系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需要说明的是教育信息的收集不同于一般社会科学领域的信息收集,它在反映教育现实情况时还会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一种价值冲突,对于价值冲突的协调要优先于教育信息的收集,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现实的经验感知,在必要环节还需要行政权力的介入,以保证教育体系分析的有效性。教育体系分析过程是一个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系统工程实践过程,这是由教育实践与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关系所决定的。“教育体系分析过程”“教育体系设定过程”“教育体系实施过程”组成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系统工程运行的一个基本过程,当这一过程运行一个周期之后,会将教育体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反馈到分析环节,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系统工程实践。也就是说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实践是一个不断收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系统升级过程(见图1)。

图1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运行机制

由于教育问题的实时反馈,教育目标体系会根据教育体系分析结果实时进行整体性的调整,力促教育目标体系实现教育发展问题归因与解决相统一(理想状态),这就是教育体系设定过程的内涵,它是教育系统循环运行的一个重要“闭环”节点,一旦教育体系目标设定形成,后续的教育体系实施过程就要按照这一目标体系运行实施。教育体系设定过程是实现教育系统终极目标,从学理上讲,一般包含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两类。能力目标通常指受教育者整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处理外部事物的能力,而价值目标则是教育实施主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怎样的意识形态塑造,受教育者又会形成怎样的核心价值。前者以“知识体系”为中介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建模来考察,后者则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来影响。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三类教育形式都属于能力目标导向型教育,而在这些教育形式中施加“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就是将价值目标融入能力目标的重要教育方式。依实施过程而言,教育体系设定过程涉及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既有宏观层面的教育目标顶层设计,又有中观、微观层面的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教育体系设定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教育决策过程,决策的层级越低,决策的内容愈加具体。部分宏观、中观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和疏忽,只有到了微观的层面才会显现,所以教育目标体系的设定要具体到微观层面,才会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教育系统运行的试错性。

从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来看,教育体系的实施过程主要由学校来组织完成,并大致分为教学系统应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利用、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问题分析几个环节,它是教育系统完整性的最终表达。教育体系的实施过程可分为浅层和深层两个向度:浅层上的教育实践主要是教育活动的物化形态,例如教材、课程、教辅设施、实验器材等;深层次的教育实践则是对教育体系分析和教育体系设定的理解呼应,是教育组织和教育主体对教育政策和目的的共情。教育实践只有在教育“交流关系”[7]83中才得以进行,才会产生自己的效果。因为教育实践只有在具备了适当的灌输条件下,即行政权力不强加于教育实践时,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功能。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是教育信息的合法传播者、教育活动的一线参与者,更是教育实践终端的设计者,用最为合适的方法向受教育对象灌输认识、思维、评价和行动模式,不断进行着精神和道德整体的“生产”与“再生产”。教育目标主体的实现需要依靠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联结,教育系统得以良性运行是教育体系实施过程的最主要目的。在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运用系统工程运行方式将教育系统要素协作方式加以归纳陈述,对于发现教育体系目标设计缺陷,实现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高质量体系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WJ-700无人机系统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