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止泻汤对湿热证型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胃肠功能的改善效果
2022-11-28石玲玲
石玲玲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儿科 455000
患儿因轮状病毒感染肠炎后正常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随后发生呕吐、剧烈腹泻,部分患儿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本病发病急且进展快,患儿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这表明轮状病毒不仅侵犯胃肠系统,还可透过胃肠屏障对机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造成损伤[1]。西医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肠炎主要目标在于补充益生菌,止泻的同时维持患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无特效药物,且长时间用药还会进一步加重患儿肠胃负担。中医认为小儿本就稚阴稚阳,脏腑娇嫩,脾胃不足,若后天失养则会导致外邪侵袭,最终发展为湿热证型肠炎(即泄泻);温中止泻以健脾温补肾阳为本,且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2]。本文旨在观察温中止泻汤对湿热证型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胃肠功能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5月—2020年6月本院儿科接收的108例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为观察对象,且经问诊确定中医辨证分型为湿热证型,将选入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54例。研究组患儿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23±1.61)岁;病程7~15h,平均病程(11.56±3.09) h。对照组患儿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3.54±1.70)岁;病程7~17h,平均病程(11.83±3.52) h。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3]中相关诊断标准;每日排便次数在5次以上,且呈水样或蛋花样;人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4]:主症为水样、蛋花样粪便,大便次数及便量增多;兼症包括舌质红和苔黄腻、脉浮、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发热;患儿存在主症加兼症中任意4项即可确诊。纳入标准:2~6岁,体温>37.4℃,病程<24h,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重度脱水、病情危重患儿;心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者给予补液盐1袋,使用前溶解于250ml温开水中,少量多次喂养,出现酸中毒者立即纠正酸中毒;口服蒙脱石散(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198,规格:3g/袋),0~1岁患儿1袋/d,1~2岁患儿2袋/d,2岁以上患儿3袋/d,均分2~3次服用;3岁以上患儿4袋/d,每日分3次服用;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规格:0.5g/片),1片/次,2~4次/d,以温水或温牛奶冲服,患儿连续治疗至腹泻和其他症状消失。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温中止泻汤进行治疗:取吴茱萸、黄芩、黄连各6g,泽泻9g,白术、葛根、桂枝、猪苓各10g,云苓15g,白头翁20g,加水煎煮至200ml,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待药液冷却至适宜温度后喂服患儿;辨证加减:中气不足、肢冷畏寒者加生黄芪30g、干姜6g,便脓血者加败酱草15g、牡丹皮10g,腹痛重者加白芍15g、木香10g;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于治疗5d后评估2组患儿治疗后疗效:大便性状、次数均正常,全身症状消失为显效;大便性状与次数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腹泻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统计2组患儿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的消退时间;(3)分别于治疗3d、5d后搜集患儿新鲜粪便样本,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A群轮状病毒抗原是否转阴,统计2组患儿转阴率;(4)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d后参照相关文献[4],采用尼莫地平法评估患儿主症(大便性状、大便次数、脱水程度和发热)和次症(舌质、舌苔、指纹或脉象、腹痛、呕吐、口渴、烦躁、尿液、胆门红赤)总积分;(5)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d后,采集2组患儿空腹静脉血3ml,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儿血清中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OT)水平。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χ2=4.788,P=0.029<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2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率比较 研究组患儿腹泻、发热、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均显著较对照组缩短(P<0.01);治疗3d后2组患儿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率无显著差异,但治疗5d后研究组患儿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率比较
2.3 2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5 d后2组患儿主症、次症积分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患儿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2.4 2组患儿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5d后2组患儿血清中GAS、MOT水平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患儿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3 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感染后患儿除消化道症状外,肠道、呼吸道、神经系统等也会受到侵犯,严重时甚至可危及患儿生命安全,西医治疗该疾病主要以调节肠道微生态、抗病毒、给予黏膜保护剂等对症治疗为主,但部分患儿治疗后疗效不确切,且副作用多。轮状病毒感染肠炎在中医理论中归属于“泄泻”,《内经》中有“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世腹痛矣”的记载,《诸病源候论》中则认为小儿泄泻为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外感邪气所致[5-6]。
脾主运化,脾健则胃和,饮食温寒不调均可损伤脾胃,从而致合污下降而形成泄泻,中医辨证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肠炎以清热利湿、健脾止泻为治则;温中止泻汤中吴茱萸温中理气、止痛化湿,可治五更泻、脘腹胀痛,葛根生津止渴、解肌退热、升阳止泻,黄芩清热燥温,白术燥湿利尿、健脾益气,泽泻和桂枝共奏理气健脾渗湿之效,白头翁解毒清热、凉血止痢,桂枝驱寒解表、温通经脉,猪苓能够利消水肿,云苓也具有健脾利尿、祛湿除热的效果,泽泻与黄连共同清热解毒、利尿,全方发挥温中健脾、清热解毒之效[7]。本文结果中,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5d后2组患儿主症、次症积分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患儿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腹泻、发热、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均显著较对照组缩短;治疗5d后研究组患儿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温中止泻汤治疗湿热证型轮状病毒感染肠炎可有效加快患儿症状消失,促进患儿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提升总疗效。该方促进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的机制与方中多味中药有关:黄芩中黄酮类物质有效抗病毒,葛根素可抗炎解毒,同时还能调节患儿免疫功能。腹泻发生后较多患儿的胃肠激素水平随之处于紊乱,血清中GAS和MOT水平异常升高,激素水平的升高介导患儿胃肠蠕动加快,从而加剧腹泻[8]。此外,本文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5d后2组患儿血清中GAS、MOT水平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患儿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温中止泻汤治疗湿热证型轮状病毒感染肠炎可有效促进患儿胃肠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温中止泻汤治疗湿热证型轮状病毒感染肠炎可有效控制患儿症状,改善患儿胃肠激素水平,促进患儿病毒抗体转阴,提升整体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