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以扬州市宝应县为例

2022-11-28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宝应县数字化数字

陈 月 娜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景点为载体,以乡村景观、生态环境、农村特色生产、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为资源,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摆脱城市喧嚣、缓解工作疲劳和放松心情特定需求的旅游形式。数字乡村建设即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化基础设施为硬件基础,以数据化知识和信息为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互联网信息平台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1]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环境支撑,乡村旅游是乡村未来产业融合、升级的主要方式,其高效发展将实现农村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旅游是当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本文选取国内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较为先进省份的县域——扬州市宝应县,在充分调研县域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存在的不足,破解乡村旅游数字化升级发展方向,探索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惠共赢的实践路径。

1 扬州宝应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 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优异,发展潜力大

宝应县是扬州、盐城、淮安三个地级市的交汇点,扼守扬州“北大门”,自然景观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发展宝应乡村旅游能增强扬州全域旅游的空间延展性、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格局。

宝应境内河湖密布,自然资源丰富,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大气、土壤、水质俱佳,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湿地面积约73.4万亩,为里下河地区湿地面积最大的县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宝应蕴含丰富的地热资源,沿着东北—西南走向,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地热带。县内有多项国字号生态品牌,林木覆盖率达22%以上,园艺业规模达10万亩,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射阳湖荷园是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苏省湿地公园”称号,是国家级的有机农业核心区。共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45个,拥有有机食品证书的品种达40多个,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9.4万亩、设施农(渔)业16.2万亩、有机食品基地3500多公顷,宝应县正积极打造华东地区“中央厨房”。

宝应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非遗文化资源。电影《柳堡的故事》家喻户哓,歌曲《九九艳阳天》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宝应县发展红色旅游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和革命情怀。宝应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明代大画家陶成、京剧鼻祖高朗亭、经学大师刘宝楠等。宝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2项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项入选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项入选宝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县级传承人32人;宝应县文物保护单位省级5处,县级73处。[2]这些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宝应县有责任有义务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发扬光大。

1.2 乡村旅游处于初级阶段,优势未彰显

宝应县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外围和扬州市域的最北边,因远离扬州市中心和城市群核心区,处于边缘地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如今的乡村旅游多数还是在原有农业活动基础上发展,景区景点规划设计水平低,导致观光景点与农业项目之间衔接不畅,没有乡村旅游应有的氛围,形成的旅游产品单一,产品平庸,无法形成市场经济优势。

宝应未形成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合力,同质化现象严重。宝应乡村旅游点多面广,分布较为分散,大多自成一体,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缺少资源的有效整合。由于大多数农村并没有独立发展的条件,未形成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导致旅游项目不精不优。

2019年扬州旅游业总收入1010.2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7747.07万人次。2019年宝应县全年实现旅游业收入37.6亿元,接待国内外入住游客6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数据对比可发现,宝应旅游收入在扬州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仅为3.7%,[3]宝应乡村旅游未能形成产业规模,未能发挥资源优势。

1.3 较苏南同类型县市乡村旅游发展滞后

苏州常熟2019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378.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实现旅游收入407.16亿元,增长5.9%,是宝应县2019年旅游收入的10.8倍。常熟沙家浜景区2019年接待游客212.77万人次,自营收入超过1.15亿元,形成旅游相关商业店铺300多家,带动1.3万农民就业,农民年均收益增长15%以上。[4]反观宝应柳堡镇旅游年接待游客量10万多人次,带动剩余劳动力转移500多人,实现农家乐、民宿客栈,土特产销售等旅游产业收入千万元。柳堡镇乡村旅游与沙家浜景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诸多类似之处,都是红色旅游经典品牌,同样资源禀赋多样,历史文化优势明显,水乡景色优美,乡村物产丰富,但两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体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在网络平台对柳堡镇相关旅游数据进行检索时,发现柳堡镇旅游经营数据、乡村旅游就业人口、农产品销量等统计数据片面、模糊甚至缺乏,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数据体量不大不便披露,二是由于缺少过程监管,没有此类数据统计。无论哪种原因都表明经营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成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旅游面临的瓶颈

2.1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少顶层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等地早在2017年就开始构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体系,目前已建各类电子商务服务站点425个,实现了对全区270个行政村的全覆盖,并且主导的“互联网+山核桃”模式成效显著,成功入围阿里巴巴全国电商农产品50强县。数字技术与乡村农业观光、生产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互联网+农业”的特色模式,实现了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5]

但当前宝应的数字乡村建设还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地方政府对大数据建设和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数据整合不足,共享、开发利用不足,致使乡村旅游发展还停留在传统旅游层面。

2.2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财力支持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并不能满足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对大数据与物联网对技术的要求,特别是综合性的AR 虚拟技术、大数据终端处理技术等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要求更是超出了乡村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旅游从资源开发到管理运营都需利用数字化技术才能发挥优势,但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收益短时间内却无法保证。对于宝应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低,地理与交通条件缺乏优势,一般性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尚需要政府牵头吸引旅游企业投资开发建设,而旅游开发建成后,乡村旅游的游客吸引力与经济覆盖面有限,经济效益不高,难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6]

2.3 劳动力外流,经营管理人才数字化程度不高

据2020年宝应统计年鉴显示,宝应县户籍人口87.97万人,男性44.59万人、女性43.38万人,乡村就业人员40.75万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在苏南、上海等地从事服务行业。农村外出人口数量庞大、年龄结构分布集中,青壮年鲜少留在村内,15~45岁青壮年人口占总流出人口的主导地位,留在农村的人群多数为老、少、残、贫人群。这类群体因不会使用电子信息设备、日常生活不需要使用网络,以及网络缴纳费用较高等原因未能享受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红利,他们收入低、劳动力利用率低、经营方式传统、思想固化、不能助推乡村旅游的高质量、高层次、高效率发展。

乡村旅游经营者合理运用数字化设备的能力有待提高。当前,宝应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实现智能手机持有率100%,他们对网络使用很熟悉,具备使用数字设备的基本技能,但使用的目的主要聚焦在获取资讯信息、休闲娱乐、工作交流和聊天交友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旅游行业新闻及乡村旅游经营知识等关注较少。另外,乡村旅游经营者使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工作交流也往往仅限于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软件,对设备和网络的运用能力有待引导提升。

乡村旅游经营者对旅游类平台使用率不高。在携程旅行、飞猪旅行、去哪儿网几大国内著名旅游类平台检索“宝应旅游”,“农家乐”“乡村游”等搜索几乎都显示“没有相关产品”,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宝应乡村旅游经营者不具备使用此类平台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经营者认为使用这类旅游平台需要耗费“更高的、额外的成本”。可见在利用数字化旅游交易平台开展旅游经营方面,当地经营者存在知识和技能双重不足。[7]

3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3.1 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顶层设计

新时代乡村旅游新局面的开创,必须多元发力,营造环境,补齐短板。扬州市政府需放宽全域旅游视角,通盘考虑扬州县域旅游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乡村旅游;着力搞好数字化旅游设施和项目建设,进一步搭建网络公关服务平台,构建智能个性化贴心服务;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数字生态,营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和和谐有序、赓续传承的乡村旅游人文环境;建立健全大数据库和农村数据资源库建设,形成信息通达的乡村旅游网,全面解决信息制约问题,实现智能、互联、高效的乡村治理模式。

3.2 县政府精准对接,积极融入大旅游发展战略

宝应县政府应立足县域旅游,借助扬州全域旅游数字化宣传平台和宣传渠道,扩大辐射效应:首先,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多市县联动,绑定宣传。例如,深挖历史渊源,与盐城著名景点九龙口风景区相结合,打造专线旅游产品。扩大名人效应,与淮安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等著名景点,合力打造名人文化游线路;同质资源合力,与洪泽湖串联组织“湖荡生态游”等。其次,延伸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线,依托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已有成果,与扬州城区、江都、高邮的运河文化、遗迹相结合,连接沿线精品景点,展示大运河扬州段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丰富运河游览产品层次,拓展运河游览精品。第三,以宝应湖为中心打造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中心的农业文化体验区,以著名红色旅游景点为中心的红色文化区,以泰山殿、宁国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区等,以此形成各类型的主打产品,以主带次,形成联动烘托效应。

3.3 从经济上鼓励乡村旅游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税收优惠制度,对进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乡村旅游企业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设立专项资金帮助高新技术类企业投身乡村旅游发展,对于符合数字乡村发展规划、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经营项目可定期给予资金扶持,帮助为乡村旅游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持、管理运营的企业申请政府财政补助,引导技术型企业、旅游企业共同合作,参与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建设,打造乡村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乡村旅游智能支持水平和数字支持力度。设定金融倾斜制度,鼓励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的信贷支持,鼓励各类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向乡村旅游数字化运营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倾斜,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服务模式,全面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应贷尽贷、应投尽投”。

3.4 完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训

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宝应的农村劳动力是乡村旅游的新生力量,需要培训、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对于宝应农村劳动力存在的文化程度不高、数字利用能力不强的特点,可以借助外力,立足扬州本土旅游教育资源,如与扬州高校合作,借助数字教育平台,在文化普及、经营理念、信息化水平上对返乡创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加以培训引导,实现经营知识提升、信息技术提高、数字利用能力增强的目的,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使体力劳动者向知识型、智能型从业人员转变。

猜你喜欢

宝应县数字化数字
宝应县推行“加减乘除”工作法
《静物》(速写)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