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地方”扬州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2022-11-28贾一真戴雨倩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乡民扬州乡镇

李 兴, 贾一真, 戴雨倩, 张 擎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1]。乡村文化建设是指在时代背景下通过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综合治理,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综合素质和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的过程。乡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我国农民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老百姓文化自信的实现。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语境中,乡村振兴不只是农村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复苏和振兴,它还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部分,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关系到乡村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持和内生动力,它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也是乡村实现“中国梦”的要素[2]。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功能,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切实发挥乡村文化的生长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让乡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才能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从而更好地服务和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地处江淮平原东部的扬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拥有极为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早在2018年8月,扬州市委市政府颁发了《扬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实际,针对扬州特定的发展条件,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营造文明乡风,繁荣乡村文化。多年来,扬州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积极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

1 扬州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归因

据2021年《扬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扬州现辖邗江、广陵、江都3个区,高邮、仪征2个县级市和宝应县,下辖65个乡镇,乡村辖区面积为428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1.65%。扬州市现有乡村户籍人口为132089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8.97%。扬州地区的乡村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具体包括乡村自然风貌文化、乡村人物文化、乡村器物文化、乡村信仰娱乐文化、乡村礼仪规矩文化、乡村民间活动文化、乡村伦理道德文化等[3]。它不仅是扬州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命家园,也是维持现有乡村秩序、加强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

1.1 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扬州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投入,也基本得到了有效利用,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乡民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经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及村庄已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书屋、图书馆,一定程度反映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和科技性。但与苏南、苏中等地区的发达乡镇相比,扬州市乡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服务载体、形态较为单一。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无障碍设施配套不完善,针对特殊人群的定向公共文化服务比较缺乏。

扬州市乡村文化活动开展已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乡民有一定的参与度,但其繁荣性、特色性和创新性程度一般,对乡民的吸引性有限。不少乡民闲暇时仍选择在家看电视、玩手机、打牌打麻将下棋或逛街逛店、串门闲谈等传统形式消遣娱乐,现有农村戏曲、民歌、民舞、民俗等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展和宣传还有待加强,许多乡民不知道自己所处乡村是否有特色文化活动或艺术节。体现时代特征的“节庆+文创+旅游”的新时代庙会、农民趣味运动会、农民文艺汇演等活动开展间隔时间较长,次数有限,村庄资源禀赋不显,缺少文旅融合发展。

扬州市经济发展质态较好的乡村文化建设项目具有多层次性,除建立了阅读学习场所之外,还有健身器材运动场所、广场舞场所、卡拉OK演唱厅、棋牌室、寺庙、网吧等,能够满足不同乡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但总体而言,乡镇和村庄两级文化活动较少,部分地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文化生活单调枯燥,形式单一,缺乏观赏性,在乡风民俗、文化设计、内容选题甚至文化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忽略乡村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参与度低,面向群众的宣传和吸引力不够。

1.2 问题归因

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扬州市的乡村文化建设有基础、有不足,分析原因如下。

1.2.1 财政投入不足,建设水平不高

与镇江、泰州、南京等周边地市相比,扬州地区市级层面尚未设立相关补助经费,对基层的扶持力度不够。基层文化发展专项经费较少,文化站缺少固定经费,大多依靠“一事一议”“专项活动”争取经费。不少乡镇文体馆虽功能较齐全,但文化设施陈旧,户外运动设施破损度较大。有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缺漏老旧,书籍陈旧、种类单一,群众所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生活健康服务指导用书缺乏,现有图书的借用率较低,公共电子阅览室仅在少部分乡镇拥有。

1.2.2 发展不均衡,部分乡镇建设标准不到位

由于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规划、财政投入有差异,导致文化设施面积差异较大,乡镇文化站大的达近万平方米,小的仅有五六百平方米,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只能通过搭建活动板房、压缩办公用房达到省定“300平方米”的标准,质态差异较大。不少镇(街道、园区)、村(社区)两级文化活动较少,部分地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文化生活单调枯燥,年轻人参与度低,面向群众的宣传和吸引力不够。根据《2018年江苏文化统计年报》,扬州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在全省排名第10位,而乡村正是拉低排名的薄弱环节。

1.2.3 人员配置不合格,缺乏专业复合型人才

省定标准明确:“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有编制人员不少于2人,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应适当增加;每个行政村(社区)设有不少于1个政府购买的宣传文化公益岗位。”[4]目前,各县(市、区)文化站编制情况各不相同,存在缺编、混编、占编、年龄老化、流动较快、一岗多职、在编不在岗等各种问题。还有部分乡镇没有配齐宣传委员,已经配备的大多为兼职。据《2018年江苏文化统计年报》显示,扬州全市的乡镇文化站仍有25个达不到省定“两员”要求,村(社区)文化管理员基本由村委会成员兼职,专业人才缺乏,基层缺少能写会照、能唱会跳、能说会道、能编会导的复合型人才,文化活动开发的能力和水平有限。

2 提升扬州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着力“文化育民”:加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

扬州是一座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美丽城市,本地乡村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和新江苏“强富美高”建设要求下,不少乡镇已思考并挖掘出自己的文化资源,找寻、确认本地乡村文化的构成要素,清晰定位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仪征月塘对本地文化的定位是茶文化、石文化,广陵沙头是高科技农业文化,邗江公道是名人阮元文化,宝应柳堡是水文化、红色文化,高邮菱塘是民俗文化,江都邵伯是湖文化、廉政文化等。在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中,要继续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情怀、生活智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坚守中创新、发展,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重塑乡村文化的现代尊严,推进城乡文化融合[5]。另外,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公共文化、群众文化、节庆文化、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等不再是独立的文化现象,都被纳入“多元社会关系”集合之中,彼此建立某种新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乡村文化新生命新活力。对此,市、县、乡镇各级文化建设部门还需进一步合理规划,统筹各种资源,在保持文化传播的延续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加强传统性与时代性、国际性与民族性、通俗性与健康性的结合,“活化”创新乡村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加多元性和趣味性,焕发乡村文化新气象。

2.2 夯实“文化惠民”:健全优化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宏观层面,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和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等法律法规,着力填平补齐和规范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稳定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加大文化设施的利用和相关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文化资源整合,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实现乡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覆盖。继续有效利用国家层面的文化信息建设资源,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使农村群众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6]。

在微观层面,主管部门要充分调研、深刻分析本地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活动的特质,要注重相互融合,走立体化实施和多样化发展之路。广泛宣传本土文化,健全“文化下乡”机制,着力催生一批以“农民参与、农民享受、农民快乐”为主题的项目活动群,定期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科普惠民、送书下乡”等系列活动。加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人才和文化支持,培养发展乡村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结合乡民需求成立广场舞队、太极拳队、舞龙队、秧歌队等,组织农家乐才艺表演赛、农民歌咏比赛、戏迷演唱会、农民书画展、田园风光摄影展和农技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服务活动,使更多乡民主动投入各类文化活动。加速提升民间文艺骨干的艺术水平,对民间业余文体队伍既结对帮扶又管理指导。利用农民文艺演出等活动平台,重点关注和跟踪一批扎根农村的编创人才,并通过开展高层次培训、城乡互动交流等形式,让他们由“江湖班子”转变成“文化草根”,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土艺术家”。关注特殊群体,加强对农村特殊群体的文化帮扶,为处于弱势的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返乡农民工提供适宜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因势利导,给予文化关怀,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2.3 推进“文化乐民”: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活动是文化展示的窗口,在农村地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宣传教育、科学普及和文化娱乐等活动,营造亲民乐民的浓郁文化艺术氛围,让乡民饱尝健康文化盛宴。同时,鼓励地方艺术家深入农村采风创作、文艺表演,努力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群众欢迎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努力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鼓励农村自办文化,扶持乡土文化能人,定期为农民群众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积极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发掘文化的创造力[7]。目前,“舞龙”“荡湖船”“扬剧表演”“广场舞比赛”“草莓文化节”“绿杨春早茶文化节” “一堂三节”“春江花月夜”“相聚来鹤台·激情欢乐谷”等已成为扬州不少乡镇文化生活的品牌活动。不少乡镇根据群众需求,立足群众需求,丰富文化供给,提供“实销对路”的优秀文化产品及服务,让更多乡民在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中,收获充实,品味精彩。

2.4 致力“文化富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当代社会的发展赋予乡村文化新的身份,它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还是一种生产力,能催生和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渗透到本地传统产业,推动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成为调整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更新的全新力量。扬州历史悠久,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不少乡镇已充分挖掘并开拓了相应的文化产业项目,比如邗江开发了琴筝产业园、仪征开发了智慧农业特色田园乡村、观月湖生态园、万晟捺里文化艺术街区、天乐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石柱山康养城商业中心、千亩茶文化产业园等,通过“文化+”行动来推动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培育新动能、拉动新需求,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文化,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借助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来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的经营观念和经济格局,有效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8]。大力推动地方工艺品、民间节庆、康养休闲、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有效对接,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满足乡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文化产业与扬州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与科技、与体育、与农业相结合,发展推出一批新形态的现代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3 结语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说:“扬州是个好地方。”这不但是对扬州城市建设的赞许,更是对扬州文化发展的期望。“好地方”就要有“好地方”的样子,产业兴旺的特色乡镇、独具韵味的乡土文旅、充满魅力的农业生态,会让扬州乡村文化更有朝气,让农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切实享受到文化产业带来的丰硕成果。

猜你喜欢

乡民扬州乡镇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乡镇权力能否跳出“虚化陷阱”?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路遇乡亲
“扬州绒花”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