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理念下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改革及建议
2022-11-28雷鸣刘泞玮张海军黄庆瑞
雷鸣,刘泞玮,张海军,黄庆瑞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0 前言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的发展壮大是现阶段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所面临的挑战。而“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则正是探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全新机遇,为此本文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从人才培养现状入手,深入分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专业定位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再结合当前工程管理专业特点及市场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1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分析当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路径并提出有效建议的必要前提,因此笔者对过往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课程体系系统性差[1]、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匹配性差[2]、专业定位不明确[3]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不足[4]四个方面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故下文将先围绕这四点问题展开论述。
1.1 课程体系系统性差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当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多数院校都会将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进行分类细化。例如将其分为施工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法律法规类课程以及项目管理类课程等,而这样极易导致知识体系的分散与割裂。此外在教学实践中不同学科课程又可能出现重复的现象。例如:项目管理与施工技术两门课程中都会涉及项目进度计划的知识,这就出现了课程内容重复的状况,不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时还会出现教师之间误以为对方讲过而忽略此处内容的教学,进而使得内容遗漏。而除了上述问题外,现阶段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也存在较大问题。以工程造价课程为例,多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清单、定额等概念十分模糊,其有限的了解仅来源于课本,而对于其如何应用却一无所知,而这则会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以及学科认可度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现阶段应形成系统性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1.2 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匹配性差
现阶段,随着国际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项目管理人员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需要本专业学生对项目全寿命周期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而当前国内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离市场实际需求却仍有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视野的形成,其十分不利于学生加强对行业领域的认识和对核心知识的掌握,进而导致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往往感到手足无措,进而丧失可持续竞争力。
1.3 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同时涉及经济与管理以及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国内不同高校对其的专业定位有所不同,其中部分高校将其开设在经济与管理学院,而另一部分高校则将其开设在土木工程学院。而这样的“重理”与“偏文”现象则同样会引发许多问题,比如经济与管理类的老师可能缺少工程实践相关知识,而土木工程类的老师则对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又缺乏认可,这就会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能达到专业开设目标。
1.4 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则同样昭示着创新的重要性。然而与其矛盾的则是当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其具体表现在极少有院校开设与行业最新发展方向相关的课程,学生对诸如智能建造、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以及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前沿知识毫无了解,而这会导致学生不能紧跟时代及产业的发展,缺少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同样也是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之处。
2 新工科背景下的改革建议
通过上述部分的论述即可发现,无论是课程体系系统性差、教学内容不匹配还是专业定位不明确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其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负面影响均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耦合作用的。为此本文从加强校企合作、挖掘学生优势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系统的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2.1 加强校企合作
现阶段国内多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仍不够紧密,缺少实践资源,这就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脱节,为此应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挖掘实践教学新模式,携手达成合作共赢。如:学校可以聘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员工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而企业则同样可以聘请教师定期对企业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专业素养,以这一方式加深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高校还可以与专业相关企业合作,由企业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实习岗位,借用企业的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而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也可以针对自身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并优先吸纳高素质人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2 挖掘学生优势
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集中在造价咨询企业、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单位及其他相关行业。[6]而其中又以就职于施工单位的数量最多,对多位毕业生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多数是因为从众心理选择就职于施工单位。而实际上其对于自身定位并不明确,也从未认真剖析过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而这就导致了多数学生在入职后对自身从业环境非常不满。基于这些问题,学校应在学生毕业前,通过工学交替等方式为其提供了解或参与工作实践的途径,让他们深入发掘自身优势、明确自身的定位,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重点放在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方向。
2.3 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的教学内容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而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更应当与时俱进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进一步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融合发展,如引入了BIM实践教学、认识实习、ERP沙盘以及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等手段在课堂中展现传统教学中难以展示的内容,弥补教学实践不足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在传统线下授课的基础上添加线上授课的模式,综合运用线上教学的便捷优势与线下教学的成熟经验实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2.4 优化课程体系
在国外,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工程类专业实践理念和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率先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口号;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则结合自身强势的航空工业背景设立的独有的课程体系。参考这一国外已有经验,国内高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时同样可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构建与本校优势专业相结合的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例如,对于以石油工程为优势专业的高校中,将石油工程专业与工程管理专业相结合,可以使该校的工程管理学生具有独特优势,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3 结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正是应对现阶段我国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所需人才不足的有效途径。[7]本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针对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校企合作、挖掘学生优势、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优化课程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改革建议,以期助力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