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养村 以产提能
——两河镇三门村振兴新模式研究
2022-11-28叶宇娇杨婷婷晏峻鸿韩少强赵真黄研闫杰
叶宇娇,杨婷婷,晏峻鸿,韩少强,赵真,黄研,闫杰
(陕西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
两河镇三门村作为南郑区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村之一,为满足在脱贫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需求,针对三门村现状,急需对乡村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预判和振兴规划。本研究针对三门村独有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气候环境和乡村文化内涵以及人口结构特征,制定了具有特色以及针对点的“双循环”方案。以产业和文化两方面为出发点,促进三门村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为三门村的短期以及长期规划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讨论,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建议。
1.2 时代背景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1],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一带一路”、沿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经济模式发展、省委省政府加快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战略部署等多项重大战略的实施机遇下,2019年4月11日,汉中市委、市政府印发《汉中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汉发〔2019〕4号),为切实加强规划落实,市级规划中明确要求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县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因此,南郑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和实施《汉中市南郑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南发〔2019〕4号)[3]。
2 三门村发展研究
2.1 现状概述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4],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5]。汉中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6]。也是陕甘川毗邻地区最大的商贸旅游中心城市,素有“汉家之源、中华汉城、天汉胜地、川陕要塞、秦巴首府”的盛誉,最美油菜花海乡村旅游全国知名。西汉高速、宝巴高速、十天高速、西城高铁等交通设施的建成极大提升了交通便利度,汉中旅游辐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南郑区两河镇位于县城西北部,镇政府驻地三门村,距离汉中城区37km,距县城24km。两河镇南部中高山区范围广大,北部丘陵坪坝地域狭小。东与本县新集镇、濂水镇为邻,南与濂水镇毗邻,西与黄官镇、元坝镇相邻,北与本县新集镇、勉县阜川接壤。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三门村是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村之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村庄发展提供了机遇,急需对乡村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预判和规划。三门村地处汉黎路和红寺湖路两条县道交汇处,具有融入黎坪国家地质公园(汉中目前唯一4A级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和红寺湖(汉中地区最具知名度的湖泊之一)旅游的良好区位条件。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形特征为“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山地耸立,中部是濂水河冲积形成的坪坝。在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山地林木茂密,坪坝水流织网,村内形成9个坑塘水面,山水林田塘景观组合多样,自然风光秀美。视域范围内,远望层峦叠嶂,地形此起彼伏,生态林地成片分布,青山隐隐不绝。近观梯田立体景观独特,阡陌纵横交织,河溪水渠成网。村镇错落分布,人家因地筑居,颇具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产业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方式为“水稻—油菜”轮作,全村人均耕地少,土地资源稀缺。农业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低,贫困现象多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问题突出,村庄空心化问题显著,“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关系极度不协调。
2.2 发展规划
2.2.1 规划定位
以乡村振兴实际为出发点,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各类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三门村景区资源,以景养村,从产提能,打造生态与人文和谐、增强乡村内生动力、借助技术支持、提升村民居住和生活品质、丰富农村文化的美丽乡村,尽显农村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产生活之美。
2.2.2 规划原则
坚持“经济+生态”可循环发展,以人为本,适应自然,绿色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因地制宜,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和设施的利用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结合平原、山区、水网地区不同地形地貌特征、农业生产需求以及本地历史文化风貌进行规划布局。
3 双循环模式介绍
从党的十九大至今,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提出,如何使农村地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已经成为时代给人们的重大命题。并且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三农”难题并不是单一的三种难题,而是一种需相互促进,共同解决的问题链。为形成一个环形的问题解决方案,增强村镇的发展潜力,形成了统一的发展规划,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方案。
经过作者对村落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了“经济循环”与“作物循环”的“双循环模式”。
“作物循环”。经调查,三门村主要作物为水稻—油菜轮作,水稻和油菜收获均会产生大量秸秆,曾经秸秆被大量焚烧,不仅危害环境,还极易造成火灾事故。随着我国法律的完善,我国公布和实施了许多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单项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8],对秸秆焚烧进行禁止,大量秸秆被乱堆与掩埋,对环境极其不利,我们调查还发现,目前秸秆可以加工成人造丝、人造棉、酒、木糖醇、有机肥料、生物质燃料、食用菌基料、草帘、沼气发酵原料、动物饲料等。而且目前新兴的建筑抹面材料也需要大量的秸秆,原本作为废料的秸秆成立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在不改变原本生产轮作的基础上,村民还能多增加一份收入,使农业可循环发展。
“经济循环”。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关键,没有经济一切的构思将变成一场空谈,经调查发现,三门村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郑区两河镇位于县城西北部,镇政府驻地三门村,距离汉中城区37km,距县城24km。道路与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作物循环”也会给投资产业就地带来原材料。之所以没有产业的投资是因为村貌整体落后,未给期望投资产业提供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无法吸引产业投资,所以改变村落环境就不仅仅是为了“面子工程”,而是可以吸引特色产业投资,有了投资,并具有了稳定的产业形态,固定的产业来源,就可以吸引劳动力,并形成村落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来源又会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投资提供经济基础,人居环境的改善反而又促进了乡村的产业发展。以三门村为载体,对其他村落辐射,从而促使整个两河镇进入良性循环,达到乡村可持续发展。
所以“作物循环”与“经济循环”二者不是独立存在的循环,而是相辅相成,形成良性闭环,促使乡村循环发展。
4 发展预期
4.1 短期发展预期
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到本项目方案的提出并实施以相对应的规划后,边实施、边完善对其分析,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短期规划。
①通过对实施此方案的村落进行不同阶段,不同侧重点的调查和采访,对“双循环”模式以及新型产业的布局进行问题的总结和更加充分的完善。
②对照村民需求,对秸秆回收和产业生产、环境治理等“双循环”模式下的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以达到“双循环”模式的简单、高效、快捷、有序。
③积极与政府对接,尽力拿到乡村振兴试点村,积极运用政府的帮扶作用,极力把产业的效益最大化地带给村民和村庄,最大效益地用在村容村貌的改善和村民生活发展中去。并采取政府监督的方式,提高“双循环”模式的整体布局。
④积极宣传,以达到对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人力、物力的增强和完善起到促进作用。使更多年轻人回乡发展,促进就业。
起步后经过短期规划和发展,以达到本村产业自给自足,本村环境更加整洁,经济飞速发展。并达到一村引领一镇,经济、环境、文化等能力起到辐射周边地区,甚至引领周边地区的作用。
4.2 长期发展预期
通过前期的起步发展阶段达到短期预期的效果后,使“双循环”模式成为一个成熟的发展模式,使三门村成为试点村,并达到“以景养村,以产提能”的效果,对长期发展作出预测。
①积极采取互联网及政府的宣传,积极运用其宣传能力,对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有效的宣传和人力、财力、物力的吸收和组织。使“双循环”模式的整体布局不仅仅局限于三门村。
②与政府积极衔接,打造成规模的产业链条和园区;并对周边村子进行规划和协商,把对周边的辐射作用上升到结合作用,达到更大的循环区域,使整个周边一起发展,形成更大的“双循环”模式作用。
经过一系列发展后使“双循环”模式形成一个局域模式,并成为整个汉中市甚至整个陕西省的乡村振兴标杆模式。也使两河镇域统一形成美好的生态环境,使产业不再单一、不再小型,而是成为一个以环保产业为核心的大型产业园区。经济能力带动环境治理力度和环保意识,使辐射区域成为青山绿水的代名词。
6 结语
通过对三门村发展概况、时代背景的了解与研究,提出了“以景养村,以产提能”的双循环发展模式,希望通过乡村振兴规划与设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创建相关的产业链,落实双循环发展模式,基于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的需要,以村民为发展主体,创造增收途径,带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