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依恋”的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
2022-11-28徐祥伍周金悦刘古月
徐祥伍,周金悦,刘古月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1 引言
中共中央在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指出,着重加强老旧社区改造和建设,将有序地推进老旧社区改造工作,提升老旧社区居住品质,有效推进城市社区更新。城市社区公共设施作为老年人群交往行为最频繁的场所,社区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也是衡量老旧社区幸福生活指数的标准之一。社区公共设施提升了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社区建设中,“场所依恋感”的建立不仅要基于老年群体日常生活所需,更需在艺术与人文审美等精神层面上提供给人冥想、思考、交流、娱乐等可能性,进而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社区户外生活的需求。结合场所依恋理论,对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进行探讨。
2 相关概念界定
场所依恋是心理学与地理学结合产生的概念,由Williams和Roggenbuck于1989年正式提出,指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认知和实践的一种联系。场所依恋的情感认知直接依赖于对场地空间中的感受、印象、回忆等物质基础上的态度和判断,场地依恋的情感对用户行为的影响颇大。场所依恋包含场所依赖与场所认同两个认知维度,分别为功能性依赖和精神性依赖[1]。文章所叙述的场所依恋指用户对社区公共设施特定场所的情绪、依赖与心理联结,场所依恋指用户感知到区别于其他场所的功能组合程度,场所认同是指用户对社区内部场所的情感联系和行为目的。
老旧社区是指城市或县城中住宅及配套设施随时间的演变整体服务功能呈现有计划性陈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于老旧社区建成年份早,各类配套设施不齐全,空间布局不合理等。时代背景下老旧社区公共设施局部改造是改善社区内公共空间环境的必然趋势。
社区公共设施是指除住宅建筑以外的所有社区物理空间,主要针对社区内部公共开放的外部空间进行探讨,涵盖了自然地理空间与社会意识形态双重特性公共空间。基于社区用户功能需求出发,包含公共活动场地、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和公共环境设施等与人们日常接触密切的服务设施。
适老化是指“以老人需求为本”提出的设计理念,是基于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在社区公共空间和环境设施建设方面照顾到老年群体的出行方式和行为需求的一种适应性设计模式[2]。例如残疾人坡道设计、适老性设计、包容性设计等。
3 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场所依恋”研究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社区邻里情感的延续
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不仅是简单物理空间公共设施设计营造,更承担着社区邻里关系建立的纽带,是承载社区群体对于场所情感可持续性的延续。当代城市老旧社区人居环境改造忽视了人与场所之间的情感互动,群体场所意识和场所归属感的缺失,导致社区内邻里关系淡化,“场所依恋感”的建立是促进老旧社区老年群体交往互动的重要途径。场所依恋的研究有助于加强社区文化认同感、邻里情感联系等。社区用户群体对场所公共设施产生信任、依赖、归宿和安全的同时,也强调了精神上的场所认同。
3.2 有助于场地文脉传承的需要
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改造本身就带有社区内居民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各阶段留存下来的空间印象,作为承载社区人们日常所需的服务性功能设施,必须基于场地历史文脉,而恰巧文脉的传承与场所依恋的研究具有同一性,加强社区中基础服务设施、特色景观构筑物等硬件建设,体现出特定地区的文化底蕴,是设计师应承担的历史使命[2]。“场所依恋”有助于将地区民俗、审美、文化、艺术等抽象概念图形化,并融入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对塑造场地的地域性以及社区群体记忆的传承起到理论性指导。
3.3 有助于社区幸福感、归属感的提升
社区公共设施建成环境氛围能让用户产生依恋,而住户越依恋社区场所,社区幸福指数越高,社区关联性就越密切。公共设施对于社区居民情感连接的重新架构,使得住户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就成了可能。社区交往所需的公共设施有效地提供了社区住户和邻里之间频繁的社会接触和联系的物质基础,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为社区用户幸福指数的提升提供了物质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场所依恋理论在上述维度上凸显了老旧社区公共设施设计的必要性,同时也对如何设计社区公共设施提供了方向。
场所依恋理论为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奠定了基础,明确了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的整体方向,场所依恋理论的介入有助于形成有序的公共设施设计适老化策略。其所涉及的社区设施安全情况、建筑与构筑物景观、社区文化等内容与社区内部公共设施适老化完善程度正相关,二者互为补充,互相影响[3]。且有利于提升公共设施文化的地域性、服务的全面性以及设施的适宜性。因此,基于场所依恋理论上的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策略对于社区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基于场所依恋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通用设计原则
基于场所依恋理论,对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和建设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需以考虑老年人情感、认知和行为三种要素出发,结合社区老年群体行为模式及生活方式研究,合理规划社区设施适老化、无障碍化,从而设计出更符合老年群体社区生活需求的公共设施。在设计过程中,需遵循下列原则。
4.1 文脉性与宜居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区公共设施的标准化、趋同性设计模式正逐步取代老旧社区自身所展现的地域特征,使得社区环境的可识别性与原真化遭受破坏。而社区公共设施设计如果与社区用户的情感记忆相冲突,将会影响场所依恋的可持续性。其次,设施设计过程中要兼顾场所的宜居性,为老年用户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情景。社区公共设施设计需要以用户生理、心理以及认知与行为为主要依据,将文脉性与宜居性原则融入公共设施设计始终。
4.2 智能化与情感化相结合的原则
社区公共设施设计需建立在场所依恋感的前提上,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与出行需求,提升社区公共设施智能化水平,将设施智能化和情感化进行结合,提升居家养老用户与公共设施情感联系,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公共空间生活质量,实现居家生活和公共设施情感交织的目的,从而保证社区老年人对公共设施的爱护与可持续性的使用。
4.3 安全性与适老性相结合的原则
安全性和适老性是衡量社区公共设施设计成果的重要指标。首先,设计时要结合居家老人的活动习惯,选取环保材料为主,结合当地气候与住宅分布情况,合理性摆放公共设施的位置,便于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提升老年人对老旧社区公共设施舒适性的需求[4]。其次,安全性是老旧社区公共设施设计的重中之重,在设计过程中,需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社区公共设施的质量,例如在照明设施设计、地面铺装设计中,要考虑老年群体的使用安全及无障碍性等。
5 基于“场所依恋”的老旧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策略
5.1 建立社区品牌文化地标,彰显地区人文内涵
社区品牌地标设施可为社区内部形象与文化的视觉外在表现,也蕴含了当地某种特殊文化象征,如社区内小区门楼、精神堡垒、人文雕塑、文化广场等都是社区识别的重要载体。用户会依照空间内部的活动,感知场所特有的人文内涵,当各类公共设施与用户产生的互动会使整个社区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认同以及场所依恋,使社区成为有空间情感的记忆场所。显而易见,赋予场所特有的地域文化环境对社区用户在认同、依恋等方面起强化作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熟知当地地域文化并进行挖掘提取,在保持场所精神内涵的同时,延续地域文脉,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品牌地标的塑造,彰显出地区特有的地域人文特色[5]。
5.2 数字智能设施与老旧社区场所依恋感的构建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针对特色引导型社区,提出以契合社区未来生活为导向,融合先进文化和前沿科技,公共设施上体现创新性、智能化要素。社区数字化服务是指面向新型社区生活场景的数字化服务,包含社区智能化基础设施、社区虚拟化应用场景、社区设施服务智能化管理等。“场所依恋”情感知觉的构建,离不开居住场所中用户与公共设施的接触。社区数字智能设施构建虚拟场景的体验为老旧社区公共设施注入了新的活力,地域品牌ID的融入,为社区用户创造更好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与地域文化接触愈来愈多,场地认同感与依恋感更为强烈[6]。在数字化中建立情感关联,打造地域文化IP的虚拟化,增强对老旧社区依恋感,推动了老旧社区生态的建设。
5.3 记忆重现,重要节点景观设施营造
将具有示范性的社区宅间场地、社区人行空间与社区公共设施空间,结合当地特有的场地文化,通过节点性景观进行介入重现局部具有高认同的场景,触发社区居民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对日常接触密切缺失的设施、场景等进行修补性营造,提高社区公共设施的观赏性与环境质量,强化社区用户情感记忆。通过物理环境设施强化用户对社区空间功能性的依恋,着重对老年群体适老化、情感化的关怀[7]。完善社老旧社区活动设施,在原有设施器材的基础上增加适合于老年人群的景观设施;加强居民对场所公共空间的认同感,有效地利用文化设施构建社区用户的情感纽带;强化用户的情感性依恋,满足用户群体对公共设施多样化的需求,构建宜居、舒适、适老化的住区环境[8]。
5.4 公共设施在地性营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老旧社区活动交往空间是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基于场地设施在地性有效地通过空间群组设计和节点设施设计互补重组,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起到良好的效果。首先,结合场地现有设施,将交往空间和文化空间进行群组交互,各节点处保持连贯且体现多样性,减少社区距离与时间成本;其次,重要节点的在地性营造,涵盖了老旧设施的更新、设施多样性的补充、低效率设施的替换及转移非人性化使用需求的设施[10]。最终将老旧社区消极性空间,通过在地性营造转化为公共服务水平高的社交活力场所,提升老旧社区活力。
5.5 社区活力以点带面,微空间的介入
综合考量社区微空间介入社区生活并构建社交化邻里情感,选取社区活跃微空间为目标导向,将微空间场景生活化和情感化,并着手合理的设计与补充。带有情感记忆与认同的空间是吸引人群互动交流的重要因素,微空间设计塑造旨在体现对老旧社区原有生活方式的回归与向往,街区空间与社区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更为注重老旧社区的温情及归属感,追求更为人性化的社交场所,提高社区活力,营造舒适便利的社区生活环境。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探讨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结果表明,基于场所依恋理论,重视用户与社区公共设施之间的互动,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要素上强化用户对场所文化的认同感与依恋感,对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9]。基于此,在老旧社区公共设施改造实践过程中,设计师需基于场所依恋理论指导社区公共设施设计,赋予场所情感记忆与人文内涵,使得用户在空间行为活动中感受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促使社区居民场所认同感和依恋感的产生,增强老旧社区公共设施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进而推动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