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隶参篆”:邓石如篆书刍议

2022-11-27许建一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翁方纲邓石如篆书

□ 许建一

邓石如是活跃于清乾、嘉时期碑派书法的里程碑式人物,书法四体皆能,被户部尚书曹文埴称为“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其中篆书实践最有特色,其“以隶参篆”的创作实践开篆书之新貌。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云:“完白山人之得处,在以隶笔为篆。”①侯镜昶在《书学论集》中说到:“到了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发现了汉碑额以分入篆的特色,由此推求李斯的书法遗意,汉碑额的书法特色才逐步为人所重视。”②邓石如也尝云:“余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廿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悉究。”③由此可见,邓石如篆书在“二李”基础上,取法的源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汉碑额;一是“以隶参篆”,把隶书笔意渗入到篆书中,创造出新的体势和笔法,由此打破了自唐以来宋、元、明及清初篆书笔法僵化的局面。

关于汉碑额书法,我们可以从《北海相景君碑》(144)、《郑固碑》(158)、《孔宙碑》(164)、《韩仁铭碑》(175)、《尹宙铭》(177)、《赵宽碑》(180)、《张迁碑》(186)等碑额中略窥一斑。汉碑额篆书除了字形结构相对自由外,在笔法上更加多样化,它打破了秦小篆纯中锋用笔,特别是随着毛笔在汉代的广泛使用,柔毫的弹性特征,使得汉代碑额篆书用笔的丰富表现成为可能。邓石如曾被人指责在用笔上“破坏古法”,实则正反映出他的高明,用长锋羊毫笔书写,加入隶书书写时的“提按”节奏,起笔逆锋而入,收笔出锋驻停,取其劲折,体势呈方正貌。在邓石如之前,也有人尝试从汉碑额篆书中取法,据陶宗仪在其《书史会要》所记:“泰不华尝以汉刻题额字法题今代碑额。”④清初以“铁线篆”名世的王澍在其《虚舟题跋》中云:“余以《孔宙碑》碑额笔法稍束,令其瘦削。”⑤与邓石如同时期的钱坫在晚年也曾掺杂汉碑额的方法写篆,但均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足见邓石如之艺术天赋和胆识。

马宗霍尝云:“完白以隶笔做篆,故篆势方。以篆笔入隶书,故分势圆,两者皆得至冥悟,而后结合。”⑥这说明篆、隶之间相互融合的辩证关系。可以肯定地说,正是由于邓石如篆、隶兼修,故书写篆书时会潜意识地把隶书笔法带入,这种改变,解放了篆书笔法千百年来固守一端的窘境,并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另外,邓石如隶书开张多变的体势也使其篆书结构更加自由多变,创造出新的篆书审美范式,为千百年来一直不兴的篆书找到了“法门”。正如康有为所言:“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岁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⑦下面结合两件邓石如成熟的“以隶参篆”的篆书作品加以阐述。

《赠华南学长篆书七言联》,邓石如中晚年书,体态活泼,笔画劲挺。其中“墨”“案”“时”“看”这些字中都有把笔画处理成“直线条”,与“二李”篆书中表现的“婉而通”迥然有别,这些“直线条”明显是受到“隶笔”的影响。在结体上,他也不受“二李”篆法要求体态均匀的羁绊,比如“时”“字”“壶”都表现为上紧下松的布局,也是受到隶书以及汉碑额篆书结构相对自由的影响。“青”“看”的竖笔画明显有《天发神谶碑》的垂针笔意。如果我们将之与《郑固碑》碑额比较,通篇在结体和气息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邓石如的篆书在体态上比《郑固碑》碑额更加端庄一些,结构伸缩安排更自由一点。

《庐山草堂记》书于嘉庆九年(1804),是其去世前一年所书。此作浑厚老成,功情并致,体势森严刚毅,结构伸缩,揖让自如,绝无板滞感,可以看出此件作品受到《天发神谶碑》《琅琊台》《开母石阙》三者融合的笔意和气息影响。邓石如在晚年有意识追寻李斯浑厚朴茂的气息,笔法上有垂针状,如“仅”“大”;有垂露状,如“石”“老”,这些都是通过长锋羊毫提按所致。两个“涧”字的“间”有意识地作不同处理,两个“间”的竖画一个垂针状,另一个垂露状。细观之下,自能分别。“夹”字的捺笔画、“人”的撇笔画,以及“有”向下的竖笔画,在笔端的处理上都有其隶书的笔韵,对照《吟坛花榭隶书联》便可明了。他把隶书浑厚的线质赋予在篆书书写中,把隶书丰富提按笔法寓寄在细微的变化中,这与烧剪成秃毫而书写的“铁线篆”是无法比拟的。同样的“石”“仅”“围”“古”,都有把线条结构处理成方正形,许多字形的结构上紧下松,这些都是邓石如隶书作用在篆书中的最直接体现。赵之谦尝云:“山人篆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自越过少温。”⑧

邓石如篆法常被批评不谨守《说文》。如“内阁学士”翁方纲,曾批评其篆书不合“六书”,异于《说文》。梁巘初次见到邓石如篆书亦指出其有不合古法之处。邓石如早年篆书深受王澍影响,王澍篆书亦因不合“六书”而受人批评,如钱泳曾云:“本朝王虚舟吏部颇负篆书之名,既非秦非汉,亦非唐非宋,且既写篆书而不用《说文》,学者讥之。”⑨另外翁方纲也曾批评浙派印风代表人物丁敬作篆不合“六书”,他说:“作篆必本于六书,摹印亦然,未有可外于六书以为印学者也……而今见杭人丁君鲁斋传所作缪篆解,始知解者之误,则不得不函正之矣。”⑩这样看来翁方纲的批评是据理的。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也谈到钱坫常批评邓石如篆书笔画的错误,并为其作出解释:“(钱坫)说他不懂六书,邓石如的确没有小学根柢的,可是小学是一事,书学又是一事,书家能兼小学,固然更好,因不能兼小学而并取消书家的资格,那也太苛刻了。”

不过翁方纲的批评也显示出当时“考据派”学者书家与职业书家对篆书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在京时邓石如已经48岁,他的篆书风格已经开始取法汉碑额,在用笔上开始“以隶参篆”,或许这也是部分学者书家尚难以接受新的篆书风格,也是翁方纲在心中苦于难以明说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邓石如对自己的篆书是自信的,在京城邓石如曾反驳一位力诋其书的“耳食者”云:“某(邓石如自称)书修短肥痩皆有法,一点一画皆与汉碑刻合,不似公俗书,纵荡任意无所忌。”

[清]邓石如 彩豪青案七言联 133.5×29.7cm×2 纸本 安徽博物院藏释文:彩豪闲试金壶墨;青案时看玉字书。华南学长先生雅鉴。顽伯邓石如。钤印:邓石如(白) 顽伯(白) 完白山人(白)

推崇邓石如篆书的人很多,但真正确立、巩固邓氏篆书地位的是他的学生包世臣。包世臣与邓石如相识在嘉庆七年(1802)秋,两人一见如故,包世臣拜邓石如为师,是年邓石如已经60岁,其篆书已经到了晚年成熟期,用笔方折峻挺,气息静穆浑厚,对“以隶参篆”的实践已经到了化境阶段。邓石如的书法实践和书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包世臣,在其去世前曾留信一封云:“北魏碑学之探究,亦有赖慎伯(包世臣)继之倡之,当不负云霓之望!”

包世臣非高官显宦,34岁中举人后,曾12次赶赴京试皆未成功晋取,仕途并不顺利,但是他27岁就写成了“经世致用”的名著《说储》,以“民事”为重,在当时社会影响力很大。林则徐禁烟路途中曾拜访并征求其意见,魏源著《海国图志》亦请他审定。他的观点受人尊重,“以布衣遨游公卿间”。邓石如过世后,凭借学生包世臣的社会影响力,邓氏的书名未被世湮,反而益隆。值得一提的是,邓石如篆书在后世的影响力还涉及一个重要人物张之洞。张之洞虽没有跟邓石如直接交往,但是张之洞在同治十二年(1873)任四川学政时把包世臣著的《艺舟双楫》编入了其所撰的《輶轩语》和《书目答要》二书,使《艺舟双楫》成为官方背景所推介的学习书法必读之书,并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这在客观上推介了邓石如的碑学思想和书艺。

包世臣在《国朝书品》中把邓石如四体书中的篆、隶书列为最高档次的神品。在《历下笔谭》中云:“近人邓石如,中截无不圆满遒丽。”赞其笔画厚实遒劲,中截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虽然“中实论”的提法,引起了一些争论,认为包世臣把邓石如、刘墉并置而论,似乎把碑学和帖学混为一谈,但不管怎么样,包氏推崇邓石如篆书笔法圆满遒劲,有理有据,参考邓石如62岁写的《庐山草堂记》即可窥一斑。包世臣对邓石如有诗赞曰:“无端天遣怀宁老,上蔡中郎合继声。”意其合李斯、蔡邕为一体,说明其篆、隶合体,又能自出己意,卓然大家,这对邓石如“以隶参篆”的创作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

[清]邓石如 节录《庐山草堂记》 纸本 释文: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橦树,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嘉庆甲子蒲节后一日,书奉仲甫先生教画,完白山民邓石如。钤印:邓石如字顽伯(白) 完白山人(朱)

邓石如“开宗立派”的篆书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何绍基把篆书掺入金文、赵之谦把魏碑笔法掺入篆书、吴昌硕改变石鼓文的体态,这些都受到邓石如“以隶参篆”书学思想的启发,其他如李兆洛、包世臣、吴熙载、杨沂孙、康有为等人在篆书笔法上都直接或间接承其衣钵,可知邓石如篆书的积极意义在于:其不仅拓宽了书法审美意趣,更为清代中后期书法艺术的全新格局打下了基础,故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评价邓石如:“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

注释:

①[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外一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5-36页。

②侯镜昶《书学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43页。

③吴育《完白山人篆书双钩记》,见穆孝天、许佳琼《邓石如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第245页。

④[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⑤[清]王澍《虚舟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649页。

⑥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22页。

⑦[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外一种),第36页。

⑧[清]赵之谦《邓石如书司马温公家仪题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⑨[清]钱泳《书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第616-617页。

⑩[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五,清李彦章校刻本。

猜你喜欢

翁方纲邓石如篆书
“吾斋正有兰亭癖”
——翁方纲定武《兰亭》的收藏问题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图说书法(185)
清代文人的“东坡热”
——以翁方纲“寿苏会”为中心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本是书生却性如豪侠
论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当代意义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哪一笔是自己的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