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石如印学、书学思想举隅

2022-11-27李庶民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印学字法邓石如

□ 李庶民

邓石如平生甚少著述,他的主要书学、印学思想,赖其学生总结、传播。概而言之,当以处于其创作思想核心的“印从书出”“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可通风”的理论命题最具代表性。

[清]邓石如 敬时爱日之庐 17.5×86.5cm 纸本释文:敬时爱日之庐。癸丑小春,邓琰。钤印:邓琰(白) 凤水渔长(白)

一、印从书出

“印从书出”这一理论命题是魏锡曾 (?-1881)对邓石如篆刻创作与印学思想的概括。黄士陵(1849-1908)在“化笔墨为烟云”一印的边款中说:“或讥完白印失古法,此规规守木版之秦汉者之语。善乎魏丈稼孙之言曰:‘完白书以印入,印从书出。’卓见定论,千古不可磨灭。”因为魏锡曾(稼孙)曾于《吴让之印谱跋》中曰:

皖印为北宗,浙为南宗。……钝丁之作,熔铸秦、汉、元、明,古今一人,然无意自别于皖。黄、蒋、奚、陈曼生继起,皆意多于法,始有浙宗之目,流及次闲,偭越规矩,直自郐尔。……余常谓:浙宗后起而先亡者,此也。若完白书以印入,印从书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帜,让之虽心摹手追,犹愧具体,工力之深,当世无匹……

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不仅是对浙派未流“意多于法”的矫正,更是为文人篆刻拓展了创作、创新的思路与法式。李祖望(1814-1881)《江孟慈先生海外墨缘册子答问十六则》“问刻印”:

其法大要于字里见刀法,字外见笔法,因刀法见笔法,故世称为铁笔。然其派不必以南北分,而其流自别,从书法出,得其篆势,如邓顽白是也。庶不失秦汉古印遗法,董小池诸人犹能之。

黄惇于《中国古代印论史》中认为:

“印从书出论”是在清代乾嘉年间碑派书法思潮刺激下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印章美学观。这个观念的出现主要反映在对皖宗印人邓石如篆刻艺术的评价中。……其治印和书法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故能将书法中的感悟引入印章,将印章中的感悟引入书法。后人简洁地将他的这种书印通感,归纳为八个字,曰:“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以后经理论家的拓展,“印从书出论”则成为一代印人的重要美学观。

……以印人自己形成的具个性风格特征的篆书入印,由此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的印风,这便是“印从书出论”的内涵。

可见邓氏在篆刻上的成就,乃是利用了书、印相通的艺术规律,乃是得力于他在书法上的深厚功力。而他的书法成就又实实在在是朝代的因素促成。所以尽管“印从书出”四字诀,要到同治三年才被提出,但邓石如在篆刻上所践行的“印从书出”之路,却早在乾嘉年间清代碑派书法思潮勃兴时就出 现了。

“印从书出”的印学思想产生大概还要早于“乾嘉年间清代碑派书法思想勃兴时”,如明人沈野《印谈》中说:“印章不关篆隶,然篆隶诸书,故当潜玩,譬如诗有别裁,非关学也。然自古无不读书之诗人,故不但篆隶,更须读书。”明人程远《印旨》:“笔有意,善用意者,驰骋合度;刀有锋,善用锋者,裁顿为法。”明人朱简《印章要论》:“先秦以上印全有字法,故汉晋莫及。然汉晋虽以草夺字,而字尚完。其增损不成字样者,近代印也,不可为法。”“临仿古帖,毫发精研,随手变化,得鱼忘筌。以上皆古人书法,通用于印,则思过半矣。”“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赵凡夫曰:今人不会写篆字,如何有好印?”“使刀如使笔”的印学思想对后来篆刻有着深刻影响,也可知“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有着历史渊源,是文人篆刻兴起之后印学思想的应有之义。

[清]邓石如 孔鼎刘略七言联 126.5×27.3cm×2 纸本释文:孔鼎商盘有述作;刘略琴艺供研搜。书奉端临先生教画。完白山人邓石如。钤印:石如(朱) 邓氏完白(白) 日日湖山日日春(朱)

二、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通风

魏锡曾《吴让之印谱跋》:

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述书上”:

壬戌秋,晤阳湖钱伯坰鲁斯,斯书名籍甚,尝语余曰:“古人用兔毫,故书中有中线;今用羊毫,其精者乃成双勾。……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顽伯,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以其说验六朝人书则悉合。

[清]邓石如 得风作笑

[清]邓石如 兰坡

[清]邓石如 笈游道人

[清]邓石如 邓氏完白

[清]邓石如 却将八法写湘君

[清]邓石如 胸有方心身无媚骨

[清]邓石如 人随明月月随人

[清]邓石如 拈花微笑对酒当歌

[清]邓石如 桑枣园

[清]邓石如 觉非庵主(附边款)

[清]邓石如 海阳东野(附边款)

洪丕谟《包世臣〈艺舟双楫〉选》释“计白以当黑”为“计量字画留白的地方,把它当作落笔黑的地方一样来看待”,是知强调疏密与计白当黑的创作思想,被邓石如普遍应用于印章与书法的字法、章法实践中。然而这一理念用于书法篆刻并不始自邓石如,实则是古代哲学中朴素的辩证法则在艺术中的反映。明人潘茂弘《印章法》成于天启乙丑(1625),其中论及印章的文字、印式、印学常识,他在“文、何雕虫肯棨摘要”一条中说:“空处立得马,密处不容针,最忌笔画匀停,尤嫌棱角峭厉。”书法中这种对大疏大密的强调,还可以上溯到宋人姜夔《续书谱·疏密》:“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至凋疏。”明人徐上达《印法参同》成于万历甲寅(1614),其中论“疏密”曰:“疏不欲缺,密不欲结,疏也不欲结,密亦不欲缺。疏密两相宜,自有参差诀。”后人对“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可通风”、“计白当黑”等多有发明,几成为书法与治印结字与章法的“无上咒,无等等咒”。

姚孟起《字学忆参》:

既曰“分间布白”,又曰“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前言是讲立法,后言是论取势,二者不兼,焉能尽妙。

“分间布白”的观念出现颇早,亦为“知白守黑”辩证思想在书法中的实践,传为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视形章第三”:“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或以为此为唐人伪托,则至少在唐代,“分间布白”的字法、章法观念已成为普遍共识,欧阳询《八诀》:“分间布白,勿令偏侧。”《三十六法》:“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欧阳询《三十六法》中窜入了后人书论,可知已非原本,但《八诀》尚无疑议。何为“分布”?清人笪重光《书筏》甚得要领:“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分间布白”实与“计白当黑”以至于“知白守黑”等有着内在的联系,李健(1881-1956)《书通》(下):“结体又谓之布白,包氏‘计白以当黑’一语最精。黑者,笔画也,笔画之间谓之白,意谓结体不独顾笔画之工,尤当计空白之妙也。”所以潘天寿在论章法时说:“我落笔处为黑,我着眼处却在白。”宗白华说:“……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胡小石《书艺略论》中说得更为直截:“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墨为字,白亦为字。书者须知有字之字固要,而无字之字尤要。”“有字与无字处,其重要同等也。”“邓石如言:‘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真能曲尽其势。”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将“计白当黑”的字法、章法理念发挥到极致,以形成大疏大密强烈对比,增强字法、章法的视觉张力。萧退庵在论书时曾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这两句话正是书法的度世金针。……能写到疏至无可再疏,密至无可再密……就可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潘天寿说:“疏可疏到极疏,密可密到极密,更见疏密相差之变化。谚云:‘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是矣。”■

[清]邓石如 闲翻时瀹七言联 128.6×21.2cm×2 纸本释文:闲翻花谱删非种;时瀹泉源活细鳞。顽伯邓石如。钤印:邓石如(白) 顽伯(白)

猜你喜欢

印学字法邓石如
民国印学研究概述
中国印学研究的“经纬网”
——读《中国印学理论体系》
古代印论中的动静观
图说书法(185)
本是书生却性如豪侠
论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当代意义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
“无法之法”
唐代书法家学的传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