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石如江淮书风
——兼谈当代展厅文化主导下当代地域书法研究的意义

2022-11-27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邓石如书风书法家

□ 陈 智

从当代书法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展览模式带来的书法审美趋同现象越发突出。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史研究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不够重视,而地域书法风格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本文试从安徽地域书法文化特征所引发的江淮书风研究为范本,厘清江淮地域书法特征的历史成因、研究成果,以及当代传承和发展趋势,从而引申出当代展厅文化主导下地域书法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清]邓石如 敬止堂 纸本 1800年释文:敬止堂。儆斋居士深明老氏知足之义,而敬以承之。因取朱子“无不敬而安所止”之语,以名其堂。嘉庆五年清和月,顽伯邓石如题。钤印:邓氏完白(白) 邓石如字顽伯(白)

一、江淮书风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由于地缘因素的相亲相近,以及民族文化性格、时代政治因素、人文经典影响等等相关推动,会形成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并产生带有明显地域特征和语言标志的艺术风格符号,即地域书风。安徽自古钟灵毓秀。江淮大地人文荟萃,名家流派纷呈,先后有先秦老庄学派,西汉淮南学派,汉魏建安文学,宋代程朱理学,明清桐城文学流派和新安画派等等,各领风骚,名播天下。

江淮书风的形成首先离不开淮河文化的影响。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讲究“任自然”与“藻雪精神”,在价值指向上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愉悦,追求情感的任运抒发。在地域书法文化性格上表现为一种自我书写状态的觉醒,追求对自然的体悟和得意忘形的风格取向,同时在书法作品中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注重主体精神的弘扬。

江淮书风的形成还明显地受到了皖江禅佛文化的影响。从中国佛教史来看,禅宗文化的本土化转型主要完成期是在江淮地区。佛教从白马驮经进入中国,到禅宗一花开五叶的宗派兴盛,其重要的延伸发展传播就是在皖江地区的司空山、皖公山一带,出现了禅宗二祖三祖四祖,以及九华山地藏菩萨的弘法道场等等。佛教禅宗形成了完整的禅风体系和修行方式,禅学思想对于江淮地区书法有着重要影响,历代高僧大德对书法的研习,以及书法界对佛教文化的自觉借鉴,使得书法家的艺术思想与空门佛理结下不解之缘。表现在观念上强调对书法经典传统的坚守,更强调对思维自性的开发。在创作上重视书写的直觉体验,削弱理性约束。

江淮书风的形成还受到了江淮地区儒家文化历史的影响。尤其是清代乾嘉学派因学术变迁形成的复古考证之风、经学思想的精神引领等对江淮地域书法发展流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金石学的兴起,金石考据形成的重实证、尚古雅之风盛行,从而带动了书法实践对于传统取法的再认识。及至邓石如倡导碑学,开一代新风,后经康、包之推波助澜,开启了碑派书法之路。同时徽商在江淮地区的迅速发展形成对文化的推动力,以及程朱理学的流布和传播,共同造成了江淮书风的实证态度和对中庸思想的固守。

二、以邓石如为中心的近现代江淮书法的贡献和影响

考察近现代中国书法史,安徽书法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路径。有当时政治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有如前所述地域文化的滋养。碑学的兴起,从发轫到盛兴,带动了清代中叶至今近三百年的书法发展史,也成就了皖派书法独立的文化品格,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碑派书法的形成,更是对江淮书风的确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代以来,江淮地区书法代表人物众多,群星璀璨。他们或长期工作、生活在江淮地区,或深受江淮文化的滋养,传承着江淮书风的精神命脉。以梁巘、邓石如、包世臣为代表的书坛先贤成为江淮书风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具有超前的意识,在一定时期引领了书坛的发展。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书学》中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

[清]邓石如 观化楼夜眺 纸本 1788年释文:危楼高耸豁双眸,接海波涛滚白鸥。是水是天光一片,今年今夕月当头。螺浮沆瀣疑三岛,玉立嵯峨认五州。万点苍山茅屋小,凭栏不禁使人愁。戊申仲冬望夕,观化楼夜眺。古浣邓琰未定稿。钤印:邓琰(白) 石如(白) 古浣子(朱)

邓石如生于乾嘉之间,在当时即被誉为“国手第一”,其书法颠覆了传统的帖学范式,得力于秦金、汉印、碑额、瓦当、砖款,旁搜远绍,并以印法而悟笔法,开启了崭新的碑版书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邓石如的贡献,是带给书法界以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据创作表现的艺术需要来贯彻技巧与法度,从而赋予了书法艺术新的生命活力,激活跃了沉寂的清代书坛。

受邓氏书风影响,当时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在艺术实践上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江淮书风流派。邓石如弟子包世臣极力推广邓派书法,其书法风格也是走碑帖融合之路,用邓氏的方法去写北碑。其撰写的书论著作《艺舟双楫》,评析汉代以来笔法之源流,提倡碑学,开辟书法的新途径,对道、咸之后北碑盛行,实具开山之功。与梁同书并称“南北二梁”的梁巘,行草书出入于二王,兼容李北海和董其昌,熔铸多家,自成一格,有碑派的雄强浑厚,又有帖学的风流蕴藉,可谓沉着痛快,韵味深厚。清代文学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也是乾、嘉时期南方帖学的代表书家,受王献之和董其昌的影响,包世臣《艺舟双楫》说:“惜抱晚而工书,专精大令,为方寸行草,宕逸而不空怯,时出华亭之外。其半寸以内真书,洁净而能恣肆,多所自得。”在淮河文化影响地区,以梁闻山、张树侯为代表的寿州书家群体,大多在书法创作和理论上都卓有建树,书法风格特征有着明显的承递关系,《承晋斋积闻录》《书法真诠》等书论著述在清代书论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歙县程瑶田善篆刻,工音律,“精考据之学,隶书出入晋唐,精妙无比”。

到民国时期,涌现出黄宾虹、许承尧等为代表的歙人“学者型书家”,他们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浸淫在传统文化中,特别是黄宾虹在书法的实践中大胆借鉴绘画线条和用墨的丰富表现,以画入书,臻于化境。民国时期皖中地区的书法影响主要是受包世臣的再传,《清稗类钞》中称:“石如以授包慎伯,慎伯以授合肥沈用熙。用熙老明经也。”淝上高世贤、张子开、刘访渠等皆以邓、包为宗,相互砥砺,领袖江淮,后再传至沈曾迈、葛介屏等。邓石如的儿子邓传密受家学影响,其书法亦为可观。邓以蛰系邓石如的五世孙,其书法理论也有较大影响,著有《画理探微》《六法统诠》《书法之欣赏》等。

[清]邓石如 三百二十七言联 130×28.4cm×2 纸本释文:三百六篇贯金石;二十八宿罗心胸。绍周四兄雅鉴。顽伯邓石如。钤印:邓石如(白) 顽伯(白) 完白山人(白)

及至当代,随着安徽省各级书法组织的成立,展览、研究、教育、服务活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出现了赖少其、林散之、肖龙士、赵朴初、司徒越、李百忍、葛介屏、刘夜烽、刘子善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书法大家。赵朴初书法,以苏东坡书法为本,以个人修养胸襟和气度人格入书,并以书法来宣扬佛法的精神;赖少其以其富有金石味的“金农体”漆书示人,以碑破帖,书画兼融,追求大巧大拙的反差形态,强调“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的审美特质;石克士着力于《郑文公碑》等魏碑和米芾诸帖,书风刚柔相济,体现出苍劲淳厚、疏朗高古的崇高格调;司徒越致力于飞白的运用和章法的营造,其草书具有流动性和飞动感,展现出贯穿一气、奔腾浩荡的态势;林散之以画理入书法,以隶笔融草意,超迈前贤;葛介屏隶书以北碑为底,采汉碑之长,融完白之韵,自成家数;刘夜烽隶书师承汉魏,兼及明清各派,具有很强的书写性,其诗人气质增进了他对书学独到的理解;李百忍在草书创作上有着独特的技法和理论,中锋运笔,三角构架,章法奇险,追求自然动态和才情挥洒的高度统一;刘子善书法,取法颜鲁公刚直方正之宏大气象,以楷法入草法,浑朴厚重。这些代表性的书家和极具个性的书法语言,形成了江淮书风特征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邓石如作为开宗立派划时代意义的清代碑学开拓者,也是安徽江淮地域书法的旗帜和代表,其书法表现出的开创精神以及包容态度,也正是江淮书风文化性格的具体体现。安徽当代书法的代表人物,皖北地区受北方淮河文化书风的影响,皖中地区受包世臣书风在安庆、合肥区域的再传,皖南地区受皖南徽文化和新安画派的影响,但归结起来,其精神内涵都是接受了江淮地域文化的滋养,体现了明显的江淮书风特征。我们通过梳理近现代江淮书风的文化品格和历史影响,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代以来安徽书法发展史,就是以邓石如为中心碑帖兼容的江淮书风传承史。

[清]姚鼐 茅屋竹书十九言联 131.4×21cm×2 纸本释文: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石如老长兄属,桐城姚鼐书。钤印:姬传(朱) 臣鼐私印(白) 梦穀(朱)

三、近现代江淮书风概念的提出和当代研究现状

江淮书风研究是安徽地域文化影响下书法艺术发展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包括地域书法史学、美学、教育、流派、创作等各个方面,邓石如研究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成果 之一。

安徽的当代书法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书法家协会成立到1999年,这是以邓石如研究为中心的阶段。在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成立之初,以赖少其为代表的老一辈书法工作者就十分注重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共同发展,成立了安徽省金石书法研究会,并且在1983年、1985年分别出版了邓石如研究丛刊第一、二辑,赖少其先生在丛书序言中明确指出:“邓石如是安徽怀宁人。我们安徽书法界,共同约好以研究邓石如为重点,这是有正当理由的。邓石如的书法与篆刻有自己的独创,是历史的伟大成果之一,这样的看法现在已完全一致。”在这一时期,以穆孝天、孟滢为代表的老一辈书法理论工作者收集整理了大量清代以来的相关邓石如研究资料,出版了邓石如书法集、邓石如传记。同时也对邓石如书法篆刻的风格特征、交游考察、艺术比较和作品个案等积累了一批初步的研究成果。

第二个阶段是明确提出江淮书风研究的阶段。199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安徽当代书法作品展览”,时任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翰在撰写的前言《江淮书风引》中首次提出了江淮书风的概念,并简要分析了江淮书风的基本特征:“囊括万殊,裁成一象,决定了书法的特大包容和深刻表现力。这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性质是由老子‘道’论精神养育的。居住在老子故乡,接受着得天独厚人文地理氛围的浸润,以及五千言的开示,江淮书家把对道的领会行之于书,形成了谆和朴茂,简淡高远,且昂扬着自然生机的书风。”

2000年,“安徽书法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书法在北京的第一次集中亮相。时任安徽省政协主席方兆祥在作品集序言中说:“在书画艺术方面,安徽更是人才辈出,渐江、查士标、梁巘、邓石如、包世臣、黄士陵、虚谷、黄宾虹、林散之等一代宗师和大家。他们重学养,重内涵,更重品格,不一味雄强,也绝不颓靡,更不拼凑制作,清丽端庄,构筑了自成体系的‘江淮书风’。”时任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良勋在安徽书法晋京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相对于‘中原书风’和‘江浙书风’而言,我们可谓南方的灵秀和北方的雄强兼而有之,这种灵秀而不落软媚,雄强而不致粗野,纯其质朴、注重传统、渊源有序的书法风貌,即是我们安徽书法创作的总体特征,我们把这种特征称之为‘江淮 书风’。”

6) 设备状态对位功能:五防主/子站显示的一次设备状态采用与调控D5000系统接口通讯实时对位(如电动操作设备),其他非电动操作设备、人工装设接地线等监控系统未采集遥信状态的设备,则通过记忆设备最近的准确运行状态来实现。

[清]邓石如 金尊象管七言联 104.5×20.8cm×2 纸本释文:金尊银烛销春雨;象管鸾笙护紫云。传山大雅之玩。顽伯邓石如。钤印:邓石如(白) 顽伯(白) 完白山人(白)

2006年,傅爱国在《邓石如论》中提出邓石如与清代碑学研究是江淮书风研究的重要支撑。2008年,安徽文艺论坛理论评论文集·书法卷《墨海探珠》出版,刘云鹤在入选论文《“江淮书风”与安徽书法现状之简要考察》中,从历史渊源追溯,和当前书法背景进行比较,对分析安徽近现代书家,对未来进行展望,呼吁安徽书坛能形成江淮书风研究的新面貌。

2008年3月,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合肥市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活动项目正式启动,活动通过对18世纪至今三百年安徽书法断代史的梳理和探讨,厘清清代和民国时期安徽书法的发展脉络,经过一年多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汇聚成《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一书。该书入编36篇文章共32万字,涵盖了专题研究、地域书法、书家印人个案、书论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涉及清代、民国时期皖籍书法家近百人。由本人撰写的开篇文章《近现代江淮书风的文化品格》,从江淮文化的梳理,推及对于江淮书风的渗透及其蕴涵的文化品格,最终落实到邓石如碑派书法的开创意义和地域文化引领作用。这是自“江淮书风”概念提出后,第一篇从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作为地域流派所形成的局限等方面,展开学术探讨的文章。

2010年11月,在合肥成功举办了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活动策划和研讨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相关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

2011年,时值安徽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召开专题研讨会。与会人员的发言和撰稿作者的文章中多有涉及“江淮书风”论述,时任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雪先生的文章,明确提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值得总结和发扬光大的首要之点,就是“兼容并包、守正求新的江淮书风”。

2011年7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邓石如书法研究院承办的“邓石如暨清代碑学书法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主任刘恒、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学群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论文作者参加了研讨会。会前出版了论文专集,对“邓石如和清代碑学研究”开展专题研讨,使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出现了一批更加深入的成果。

[清]邓石如 庄敬好问八言联 129×26cm×2 纸本释文:庄敬曰强,安肆曰偷;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息园大兄先生属。顽伯邓石如。钤印:邓石如(白) 顽伯(白)

2012年12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和邓石如故里怀宁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纪念邓石如诞辰270周年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全国名家邀请展、邓石如书法研讨会以及参观邓石如故居等,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持了相关研讨活动。

2012年11月,全国行草书创作暨江淮书风研究论坛在合肥举行,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先生主持论坛。活动共入选关于当代行草书创作和江淮书风研究论文数十篇,出版了论文集。

[清]邓石如 临六朝镜铭 90.2×54.2cm 纸本释文:绝照览心,圆辉瞩面。藏宝匣而光掩,挂玉台而影现。鉴罗绮于后庭,写衣簪乎前殿。六朝镜铭。邓石如。钤印:邓石如(白) 顽伯(白) 完白山人(白)

2013年11月“帝都风采·书写中国——安徽书法华夏行”活动在京开展。展览由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北京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活动报道指出:100余件作品展示出徽派书法的最高水平,军事博物馆掀起一股“江淮书风”。作为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安徽书法独树一帜,自清代以来人才济济、佳作频出,在中国书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江淮书风”,而且将重学养、重功力、重内涵、更重书家人格的锤炼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时任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学群先生在《打造书法“皖军”再创书坛辉煌》一文中对“江淮书风”及“皖军书法”作出了导向性阐述,指出:“弘扬江淮书风,融入大美、壮美精神,或许是打造书法皖军的重要 选择。”

2018年10月,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回安徽书法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受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委托,本人撰写的《安徽近现代书法的当代传承》一文,全面梳理了江淮书风研究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以及在地域书风影响下当代安徽书法创作的整体面貌。

2019年8月,新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吴雪在接受《书法导报》记者采访时说:“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新起点,面向全国,继续办好‘全国邓石如书学研讨会’,在《安徽书法史》编撰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江淮书风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

2019年12月,由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安徽省首届书法学术研讨会”在亳州召开,共收到应征论文100余篇,经专家评审共入选36篇,其中优秀论文5篇,同时还特设了梁巘研究专题,谱写了安徽书法理论研究的新篇章。

2020年12月,由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集中组织了安徽书法理论界部分专家,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努力,完成了中国书法出版社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书法史安徽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填补了安徽书法史研究的空白。

通过对安徽书法四十年重要理论研究活动的梳理,可以看出安徽地域书法研究和传播始终走在时代主流文化的前沿。自从198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成立以来,安徽书法界就一直重视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统一协调发展。安徽书法理论界坚持以邓石如为中心的江淮书风研究为根本任务,发掘安徽地域书法的历史脉络和风格特征,尤其是明清安徽书法发展的历史贡献,包括对清代碑学中兴和江南文化的重要影响力。立足地域书法研究特征,形成了一大批江淮书风研究成果。使江淮书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成长周期,为推动安徽书坛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清]程瑶田 节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序》 纸本释文:自开府垂明于宋室,泽州考绩于国朝,道素相承,世传儒雅,尚矣。夫其果行修洁,斯文彪蔚;鄂不照乎栘华,龙骥骧乎云路。则公山正礼,策高足于前;冲与太真,嗣家声于后,有日矣。石如学长兄正临。程瑶田。钤印:瑶田之章(白) 让泉过客(白)

四、展厅文化主导下,地域书法研究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意义

当代书法发展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展览文化为主导的书法格局,随着评审机制的变化和完善,也经历了书风和导向的流行与嬗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书法环境的变化,印刷术的高度发达,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对传统意义上的地域书风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

缺少了实用书写功能的书法创作依然热度不减,各大展览络绎不绝,展厅成了书法当代笔墨环境的大秀场,催生了不同时期阶段性的此起彼伏的“流行书风”现象,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审美若即若离。展览的导向和选拔机制让技术性书写成为了书法明星的摇篮,使学养、情性、品格等传统书法审美标准逐步弱化。其中突出表现为书法的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变化带来的当代创作与传统书法的审美冲突;当代书家传统文化的先天缺陷与对技法的终极追求;展览书法阶段性导向带来学术走向的不确定性变化;地域文化基因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日益式微等,最终可能形成浅层次审美的书法形式主义泛滥。时代需要传统书法实现由高原到高峰的飞跃,当代书坛需要建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放宽选拔人才的渠道,以史学的眼光聚焦书法本体的精神指归。

地域书法与历史、文学、绘画、宗教等诸多文化领域息息相关。近些年,概念化的地域性书法创作群体不断崛起,安徽的“江淮书风”、河南的“中原书法”、广东的“岭南书法”、江苏的“金陵书法”、广西的“八桂书风”、上海的“海派书法”等地域性书法既具有地域的文化特色,又结合实际提出各自的书法发展战略,形成了当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因此,我们分析当代书法创作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展厅文化主导下的地域书风和地域书家群体现象研究,了解地域书法文化的历史渊源、书家的精神追求,旨在重新倡导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唤醒书法艺术的地域文化认同。廓清书法艺术形态的边界,在尊重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地域书法研究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可以匡正当代展览书法带来的审美趋同化倾向,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为未来书法审美引导和可能产生的革新创变作一参照,并将对书法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邓石如书风书法家
书法家周如璧
图说书法(185)
书法家·谢 锐
论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当代意义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