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
2022-11-27曹勇
曹勇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昆明 650000)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第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进一步弘扬与传承。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政必修课的学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兴趣。高校思政课程设置较为丰富,再加入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板块,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渠道与受众面, 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 促进和巩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 培养他们主动自觉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观念与责任担当。 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也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光大的重要路径。
第二,高校思政课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素质, 利于构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加强思想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智慧成果, 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是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优秀文化对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教育, 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和营养,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 将高校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整合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困境
高校思政课中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方向, 但从目前具体实践情况来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探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
第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热爱。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一些西方的文化思想渐渐渗透,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而不见却对外国文化青睐有加, 大学生中越来越少的人会主动深入了解与认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反倒对西方的一些文化显示出极大的兴趣。例如,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文化,部分大学生对其了如指掌,而对于我国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不甚了解,他们不愿意去深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背后的思想意义与价值传承,甚至对节日的起源与习俗都了解片面、浅薄;有的学生对西方艺术与美国大片推崇备至, 而对我国的唐诗宋词和其他经典名著名篇知之甚少[2]。学生因为缺乏兴趣而没有进一步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难题之一。
第二, 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意识还比较淡薄。 部分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政治见解的深刻洞见, 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对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和深层思想意义缺乏理解。 学生为追赶所谓的潮流而时常忽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 忽略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还没有被学生充分认识和领略到, 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担当也没有培养起来。
第三,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的原因之一。 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更加注重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学生学习的重心放在实际应用知识的掌握上,学校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缺乏足够关注。另外在一些高校的思政课程设置中,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比较粗略简洁,理论阐释不深入,流于表面。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素养不高,不能为学生深刻解读,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加之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所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是浅薄、片面的。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资源整合较少
当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入的机制缺失,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二者之间的资源整合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这些因素使得二者之间的融合程度不高。部分高校对思政课不够重视,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其他教师参与思政课的建设,教学思政的教师在学校处于边缘地位; 再说高校思政课不存在成本效益,该课的课程资源使用率极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的官方课程数量众多, 但都独立于高校之外运行, 没有在高校课堂中得到广泛运用与有效发挥; 为了让所有学生和教师都参与进思政课堂,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在线协作机制, 来确保教育制度的协同作用与健康互动。
当前,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政课里具有一点难度, 主要是因为高校思政课相对固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传统文化融入, 融入的一部分效果也不理想。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发掘多样方法的教学模式,如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情景和案例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的改革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资源进行整合的良好契机[3]。
2.3 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高校教师在文化水平素养方面存在差距, 只有当老师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时候, 才能在思政课堂上运用自如、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给学生娓娓道来,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植入学生心底。 但实际情况是高校教师受制于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 不能完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我国实行的分科制度,高校中的部分思政课老师并非科班出身,所学专业并不对应, 他们常常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 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累积不够,因而在课堂上会出现张冠李戴、照本宣科的情况, 这种情况对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产生消极影响。此外,有些学历水平不高且教学年龄较长的教师, 他们对应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模式关注和接受程度不高,他们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 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的模式少之又少, 跟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政教师队伍,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3.1 加强思想建设,倡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倡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 这就需要构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型平台, 不断提升全体师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之中, 不仅要有广阔的格局和视野,也不能故步自封,学生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各国思想交流频繁、各种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轻易被不良道德行为和思想倾向所左右, 把优秀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和应用,才能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理解。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体系与精神文明, 培育了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精气神和勇于改革创新的行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每一代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一代青年人的心里, 中华文明才能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见识,将课堂中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消化吸收,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运用, 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和自信心,从而倡导学生为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为倡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思想建设,除了在思政课丰富传统文化内容,创新授课形式之外, 在校园内也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和相关比赛,来促进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每年举办“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征集活动、高校文化节活动、中华优秀文化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 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让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与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2 创新融入方式,优化融入内容
首先, 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与教材之中要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注入。 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要横向纵向一起发展,兼顾课程体系的广度与深度,在广度横向方面拓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在深度纵向方面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历史知识,帮助高校师生建立丰富全面、立体完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思政课程体系[5]。 具有丰富性、层次性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 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支撑,共同发展。
高校思政课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以它为立足点引导大学生思考研究我们当下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重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方案。为促进高校思政课的系统学习与发展,提供推荐书目开展推广阅读活动,通过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引导学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蕴含着创造力、洞察力和穿透力,又兼备形式、审美和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会焕发出思政课的全新活力。
3.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必修的思政课具有重要规范引导作用,尤其对于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来说, 因此要重视思政课教师的队伍素质,牢固立德树人的思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强劲的师资力量,教师既要沉下心来做好学问也要抬头关注社会, 既要关注规范学术也要追求学术自由,教师还要做到身教与言传、育人和教书相统一, 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满足以上这些基本要求[6]。
高校教师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培训,系统组织开展专家辅导和系列讲座,构建多样化的交流和学习平台, 良好氛围和学习环境有助于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吸收与理解。 思政课教师可根据自己课程教学的需要, 有意识且主动去学习课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发掘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 以便日后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近年来出台的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措施与政策,也是教师需要及时关注与研究的,教师可根据思政课的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进行系统学习和广泛涉猎, 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方式都较为灵活。此外,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学习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原则方法,以便在日后的课程教学中加以运用。通过建设高校思政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库和增强教师的施教能力, 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提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4 整合融入资源,开放共享传统文化资源
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完美结合和充分利用,能进一步整合和共享传统文化资源, 也有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
第一,要善于运用好高校校园的资源。每所高校经过长期的发展都积淀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独特的人文精神。 另外, 部分高校还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创建机构与优势学科, 用来研究和展现当地优秀民间艺术。 因此,高校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出来,把学校中与传统优秀文化有关的工作室和社团组织,以及档案馆和校史馆等充分运用起来。此外还要运用好校外的传统文化基地,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特色文化,让他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增进对母校的感情,开展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学术讲座等活动,快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
第二,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学校的思政课不能局限于课堂,要走出学校,要把社会的大课堂和学校思政小课堂结合起来, 巧妙学习当地的优秀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是当地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优胜劣汰筛选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 构成了地方独特的精神文化。此外还要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在地方设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 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带领他们去传统文化实践基地亲身感受和体验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得到传承与发扬。 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思政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学校课堂学习、校外传统文化基地参观培训,让学生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一些难题。为了顺利解决这些难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进行积极探索,倡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培养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政教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教师要建设好高校思政课堂, 丰富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深入学习,把他们培育成为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