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边境地区壮族歌圩文化的作用与传承

2022-11-27罗玉华彭湣皓毛宏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对歌边境地区山歌

罗玉华,彭湣皓,毛宏龙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崇左 532200;2.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

1 问题的提出

歌圩是壮族民众在特定时间、 地点举行的节日性集会歌唱活动形式, 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1]。 歌圩有多种叫法,其中在中越边境地区崇左市江州区、宁明县等地称为“歌坡”,龙州县金龙镇和大新县等称之为“侬垌”。中越壮岱族群歌圩种类、内容、形式都有相通性,如今歌圩变成了社交聚会的形式,节庆文化注入歌圩元素,歌圩文化被当作旅游资源来开发[2]。中越内在文化联系、区位优势、开放合作的环境使得发展中越跨境文化旅游具有可行性[3],中越两国骆越文化同源异流发展, 有旅游合作基础和现实条件[4]。中越边境歌圩文化是民间交流的重要纽带,对边境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越边境地区崇左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崇左市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北邻百色市。 其中西与西南部的宁明、龙州、大新、凭祥四县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533 km,是中国通往越南及东南亚各国便捷的陆路大通道之一。近年来,基于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崇左市非常重视歌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越边境的歌圩文化活动与国家文化安全密切相关。 涉及国家文化安全有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文化能力安全,即原创能力依赖与民族话语权危机; 二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危机,即文化遗产资源安全;三是从民族文化认同到国家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 四是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边境地区的歌圩出现“有圩无歌”的尴尬现象,面临歌圩点流失、歌圩传承人断层等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边境地区的歌圩文化,更好地发挥其在民族融合和边境和谐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该文以中越边境地区崇左市为例,对歌圩文化对边境和谐稳定的作用进行探讨。

2 中越边境地区歌圩文化的特征

2.1 歌圩文化具有独特的民间性

中越边境地区壮族歌圩文化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民间性,且时间长、规模大,影响深远。据调查了解崇左市大新县具有历史悠久的歌圩文化, 大新县称歌圩为“侬垌”。 “侬垌节”是大新县中越边境“黑衣壮”边民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传统的“侬垌节”有祭祀天神、祈盼上苍来年赐福、寻求风调雨顺等含义。节日当天民间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是当地民众淳朴意愿的表达和质朴民风的体现。大新县民间“侬垌节”系列活动遍布全县村寨,每个村屯“侬垌节”的时间不同。 从春节开始,大新“呗侬们”(亲戚、朋友们)就会自动开启走村串屯的“侬垌”模式。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每年的农历八月。 每个村屯的“侬垌节”是当地最喜庆的日子, 期间人们会举行唱山歌、 抛绣球、舞龙、舞狮、斗鸡、踢毽子、打陀螺、跳民族舞蹈等系列民俗活动和比赛。各家各户杀鸡、宰鸭、烤猪、舂糍粑,盛情款待各方宾客。 “侬垌节”可谓将神节、酒节、情人节,歌会、舞会、运动会集于一体,具有浓厚的壮族边关民俗风情,体现民间性。

2.2 歌圩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据调查,崇左市当地人认为“感恩自然,珍惜生活,互助友爱,团结和谐,共同繁荣,传承文化”是侬垌节庆文化的精神内涵。 文化的呈现形式主要有酬神祭祖礼仪、舞龙舞狮、庆祝鼓乐、侬垌对歌、民间娱乐、民间竞技、文艺表演、侬垌流水席等活动内容。侬垌节系列传承悠久的壮族农耕文化, 彰显壮族独特的精神气质。 如天等县积极打造民间舞蹈《打榔舞》《拜囊海》 以及霜降山歌节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2.3 歌圩节庆具有普遍参与性

边境地区的歌圩以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最为隆重,此外,边境地区的歌圩节具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和普遍的民间参与。 如崇左市大新县从农历一月至十月几乎都有侬垌节,侬垌节当天民间自发相互走动,场面热闹非凡, 亲朋好友和不认识的来宾都可以随便进到任意一户吃流水席。 当地人认为侬垌节当天家里来的客人越多说明这家人气越旺,福气也越多,所以当地民众都非常热情好客。

2.4 歌圩文化具有明显的跨国性

历史上,中越边境的中国边境居民主要是壮族,越南边境居住有岱族、依族等少数民族,边境各民族同根同源,语言相近相通,民俗相似。 我国边境壮族传统侬垌点与越南侬垌点举行活动的时间相近,边民经常互相来往交流。 中越边境同源民族以侬垌为纽带,这种民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两国边境各民族和睦相处。如中越边境大新县宝圩乡“2·19”观音诞国际侬垌节、硕龙镇“3·15”国际侬垌节、下雷镇霜降节等都具有明显的跨国性。

3 中越边境歌圩文化对边境和谐稳定的作用

3.1 促进民间文化和情感的交流

边境地区歌圩节是民间交流的重要纽带, 促进边境民间交往和沟通。每逢歌圩节,亲朋好友从各地汇聚到一起,唱山歌,吃流水席,为情感的维系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比如,大新县有些地方过歌圩节时,天等县的亲戚朋友也会赶来参加。 歌圩节既联络了感情又传承了文化。 又如,天等县有很多支文艺队,这些队伍利用春节、侬垌山歌节、霜降山歌节等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邻里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美好局面。笔者对107 名边境地区受访者进行调查,大部分民众认为歌圩节对促进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有用的,其中认为“非常有用”的占37.38%,“比较有用”占37.38%,“一般”占14.95%,只有少部分人认为没有用, 说明歌圩节在边境地区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2 提升边境民众的幸福感

崇左市边境各县还注重挖掘和保护民族服饰、民间山歌、民间风俗、历史文化等。 如大新县打造民俗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基地, 兴建板价民俗风情度假村,组建“短衣社”民俗风情表演,挖掘宣传“铜钱舞”“花灯舞”“打扁担”“师公舞”等当地特色民俗。 大新县还培养民间山歌手,举办民族歌手培训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山歌比赛等活动。 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边境群众的参与热情, 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3.3 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往

文化旅游是一种跨国、 跨地区的广泛人际交往活动。中越边境地区利用地理优势,以歌圩文化为载体,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国际交流,比如大新县打造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 东盟国际影视文化交流中心、 宝圩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等项目。 大新县还创造性地举办了“大新国际侬垌节”吸引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民众来参与,成为我国边境县民间特色文化交流旅游示范区。

4 中越边境歌圩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4.1 民众对歌圩文化的认识不足

受城镇化的影响,边境外出务工的人口剧增。年轻人出去务工之后, 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小孩慢慢对歌圩节庆文化不再重视。 大多数年轻人对歌圩文化的来源了解不够。 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歌圩节只是亲朋好友聚会,主要的形式仅是吃流水席,出现“有圩无歌”的现象。该文对边境地区107 名被访者进行调查, 其中对歌圩来源 “很了解” 的只占5.61%,40.19%的被访者表示“一般”,30.84%的被访者表示“不太了解”,7.48%的被访者表示“很不了解”。

4.2 歌圩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不够

边境地区对歌圩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投入的经费不足。据调查,近年来,为提高当地的知名度,边境县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对歌圩文化有所重视, 但是基本只是“三月三” 歌圩节的时候集中组织一些节庆活动, 对歌圩文化缺乏持续地关注和有效地投入。 而且,政府举办的一些歌圩活动流于形式,民众的参与性不强,很多人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在观望。 另外,对民间歌圩传统文化的搜集和整理不够, 导致一些民间传说等文化不断失散, 歌圩文化的内涵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4.3 歌圩文化传承人出现断层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 边境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的业余生活不断丰富,娱乐方式不断多样化,导致人们对传统的山歌、舞蹈等不感兴趣。 尤其是年轻人对山歌等文化更是表现淡漠, 逢年过节时由对山歌变成如今的低头玩手机。 现在会唱山歌的大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山歌文化队伍锐减,老龄化严重,唱山歌的群体不断老化,由于能唱山歌的中老年人文化素质偏低,他们既不能写山歌,更不能以文字记载的方式记录歌词, 能写词的歌师越来越少,山歌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

5 促进中越边境地区歌圩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注重对歌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引导

政府部门应重视歌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充分认识歌圩文化的重要性。一是应加大经费投入。歌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经费的支持,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歌圩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经费投入。 二是加大对歌圩文化的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应注重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和官方平台对歌圩文化进行宣传, 把歌圩文化当作当地的文化名片, 进一步把歌圩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三是注重山歌传承人的培养。鼓励相关文化单位组织歌圩传承人培训, 把零散的歌圩点整合起来,为群众参与歌圩活动提供场所,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以“三月三”歌圩节为契机,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丰富活动形式。

5.2 健全歌圩文化品牌市场运作机制

中越边境民族文化具有经济功能、旅游功能,做好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对中越民族文化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5]。 加强歌圩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走市场化运作,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事业。一是把山歌文化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当中,把发展旅游业和山歌文化的开发保护结合起来, 变山歌文化产品为旅游产品,形成良性地互促互动模式。二是加强歌圩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歌圩节的举办和组织不应过多地依赖政府的资金支持, 应遵循市场规律,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把歌圩元素融入当地特色民俗产品中, 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模式。

5.3 突出地域特色,加强保护开发

丰富和发展活力深刻的文化内涵是节庆活动的灵魂。通过提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重建,使得传统节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得以传承和创新[6]。“三月三”等歌圩节源于壮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传说等。 政府部门应该组织相关专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吸收借鉴国内外的有效做法,使其具备特色鲜明的文化特色,为丰富歌圩节的文化内涵打好扎实的根基。 一是投入相应的研究经费, 深入民间广泛调查了解本地具有发掘价值的民俗资料,整理壮族节日习俗、生产生活习俗文字资料,收集民间民谣、舞蹈等;二是通过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边境壮族歌圩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壮族特色歌圩文化,为开发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5.4 加强歌圩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传承人是歌圩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关键。 传承人的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一是注重山歌歌词的创新。 文化宣传部门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 用山歌的形式组织编排一些歌颂党、 歌颂人民、 歌颂祖国新变化的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民族特色的山歌舞蹈节目,并组织民族文艺表演队到乡、村进行巡回演出, 以此唤起人们对山歌等民间文艺的兴趣,给群众传递正能量。二是乡镇文化站(室)多组织擅长唱山歌的民间艺人向爱好山歌的年轻人传授技巧技艺, 培养山歌后备人才, 保证山歌文化后继有人。三是加强政校社联合培养模式。政府部门筛选社会上有潜力的青少年、山歌歌手等民间艺人,将其送到相关艺术学校进行深造, 以造就一批具有民族文艺素养的专业人才。四是加强歌师队伍建设。建立以农村歌师为主体的山歌协会, 制定歌师资质认定相关制度。举办山歌文化夜校,由山歌协会利用晚上时间, 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年轻后代传授歌圩技艺。 定期举办山歌比赛,对获奖歌手进行奖励。 对持证歌师适度增加补助,增强其荣誉感,提高山歌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6 结语

民族传统歌圩文化传承的动力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又有内部动力因素。 但是根本的力量来自文化拥有者重新审视和发现民族民间传统歌圩文化的价值,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实现文化自觉。 边境民族地区歌圩文化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促进歌圩文化原生态地传承,可以促进民族和谐,以民族和谐促进边境地区社会和谐, 从而有利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和人文交流的通畅。 歌圩文化与社会发展互融共生, 传承歌圩文化可以增强民族文化亲和力和向心力。 促进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传承对内可提升边境地区民众与社会的和谐度,对外展现民族文化的软实力。 目前歌圩文化发展还存在一些困境,需要通过完善歌圩文化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发挥歌圩文化的感情纽带作用, 促进歌圩功能的优化,以更好地促进边境地区良性发展,建设边境文化传承共同体,促进边境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对歌边境地区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对歌昆虫
山歌
严阵以待
苗山歌
对歌
跳跳龙失踪
九秩华章彩 两行寿对歌——庆祝中国共产党九秩华诞妙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