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时间观探究

2022-11-27朱昭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朱昭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1 儒学概说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 按照陈来先生的定义,“它是以孔子为创始人,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在历史上传承两千五百年之久,形成的思想学术体系”[1]。儒学的影响在程度上可谓至深,它塑造了华夏族群的精神样态和价值规范; 在地域上可谓至广,除中国大地外,它还是东亚文明的支撑、世界华人精神的支柱;在领域上可谓至多,政治、道德、生态等无不从中汲取丰厚的思想资源。 儒学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就在于它对人们生活图景的深切关怀。它固然有形而上谓之道的哲学, 但它形而下谓之器的部分更具人文气息,人们的衣食住行、视听言动都是它的重要论域。 当代很多学者都把人文精神看作儒学的核心价值。 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说:“什么是儒家的核心价值? 总体来说, 我认为是‘仁’。”[2]“仁”是指人文精神。郭齐勇先生认为:“中国人文精神其实不是别的,就是孔子‘仁学’的精神!”[3]洪修平先生也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其最根本的特质。 ”[4]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生产力突飞猛进,人文意识开始觉醒,人文思潮开始出现, 对西周以来的天命神学和宗教神秘主义进行批判,否定鬼神的作用,肯定人的作用,比如当时的进步学者说:“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又说:“吉凶由人”(《左传·僖公十六年》)。孔子也是不语怪、力、乱、神,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首次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仁”的范畴,彰显人的能动性,体现人文关怀,重视人的道德品行,肯定人的价值。

2 《论语》中的时间观

《论语》 中体现的时间观念可以从求学问道、修身养性、生命伦理、处事原则、历史经验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2.1 求学问道的时间观

孔子是一个大学问家,更是一个大教育家、思想家,他对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学习方法、知识的传授都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人之为人不光要知道如何生活,更应知道为何生活。孔子如此看重人生之道,一朝一夕时间虽不长,但他认为在朝闻道,在夕即使死也无关紧要,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存活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闻道得道。 钱穆先生将此句解释为“因道亘古今,千万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万世之道。 故若由道而生,则一日之生,亦犹夫千万世之生矣”,[5]此解释与孔子劝人汲汲求道的良苦用心甚是契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这既是强调学习的态度,又是指明学习的方法。孔子告诉我们不光要学, 而且要肯花时间, 勤加复习、练习、积累方可成为学问家。“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 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孔子还告诫学生们不能只在言说的层面上求道,要观察生活,从中体会道的本义,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季节的交替变换、物种的生长过程无不蕴含着道,表征着道。 求知应该达到怎样的一种境界,孔子也已向我们阐明了,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这是孔子毕生治学的真实写照和自白,孔子一生之好学令后世敬仰,他为求知而发愤忘食,在求知的过程中得乐以忘忧, 忘记了自我也就忘记了时间,等年老到来都没有觉察,这就是治学的最高境界。孔子的治学精神也传递给了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曰:“惜乎! 吾见其进也, 未见其止也。 ”(《论语·子罕》)有进无止,学无止境,颜回生动诠释了孔子治学在时间上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境界。

2.2 修身养性的时间观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伦理的集中体现,而修身又居基础地位,只有修身正己才能推己及物、推己及人,成就君子人格。 修身首先要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曾子每日三次反省自己有没有尽己为人谋事,有没有诚实地对待朋友,有没有将自己日常讲习的知识传授给他人, 常人每日一次反省自己都难能可贵,曾子却能每日三省,这就是君子与常人的区别。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一顿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君子还能保持仁。 在匆忙急遽的时候,在颠仆困顿的时候君子也必然守仁,坚守本分,保持本色,如此才能名副其实地被称为君子,即是说君子重仁无关时间的长短,无关境遇的顺逆。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人生不过百年,四十已近半,此时还被人厌恶的话,恐怕就无望了。这是孔子告诫人们要及时改过向善,莫让韶华虚度。 修身是有层次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自述一生所学与年俱进的层级, 从少年的立志于学到青年的以学而立,从中年的不惑、知天命到老年的耳顺、从心所欲,人生的阅历不断沉淀,人生的智慧不断升华,贯穿其中的是修身的自我道德约束,这个过程虽然是孔子的人生, 但这个过程却具有普遍性的示范意义, 人的心智和德性理应愈加成熟、 愈加睿智,能转世俗而不是被世俗所转。 修身是有妙用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仁者爱人,对他人怀有关爱之心,自心充满仁慈,这样的人往往身体也是健康的、长寿的。

2.3 生命伦理的时间观

张君劢指出, 一种学说能否称为伦理学的根据是要拥有四项基本观念:善、己、人性、心。 儒学有此四项,故儒学亦有伦理学[6]。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也指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人的生命受之于父母,所以孝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观念。父母在世时要尽孝。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父母的年岁要牢记在心,既要为他们的长寿欢喜,也要为他们不多的来日担忧,喜惧并存且不分先后诠释了孝的心境。父母离世后也要尽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父亲离世后子女也要在很长的时间内保留父亲好的做法才能称作孝。对待朋友要敬。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称赞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是因为晏平仲可以长久地对他人保持恭敬,人相处在于心相交,只有长久的敬意才能换来友善的相处。在生死关系上,孔子主张先得明了人生在世的意义,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生死本属一体, 在世的意义即可决定死后的归宿,“生而茫然,则必死而惘然。生能俯仰无愧,死则浩然天壤”。 孔子同样慨叹时光不住,生命短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2.4 处事原则的时间观

儒学是生活类型的学问, 它提供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处事原则。在付出与收获的时间先后关系上,孔子主张先付出后收获。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难事做在别人前面,获报退在别人后面,这样才称得上是仁。 这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主张做事要循序渐进, 切勿急功近利。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凡事都要按部就班依规则、依次序地来进行,如果贪图小的利益,则会一叶障目失去更大的利益。 如果只顾做事的速度,往往在急遽中失序,也会影响到目的的达成。 类似的例子还有孔子批评阙党童子,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论语·宪问》)阙党童子只想快速成为一个大人而不求长进也是孔子所反对的。

2.5 历史经验的时间观

“儒家思想中的‘人’是‘历史人’:人的‘自我’浸润在以‘时间性’为基础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所以,儒家思想中的‘历史意识’特别强烈。 儒家的历史意识植根于深厚的时间感之中。 ”[7]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非常珍视历史经验,注重从史实中发现变与常,从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好古是孔子历史观的出发点。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只传述旧闻而不创制新章,笃信古代的典章礼乐。他之所以学识渊博不是因为天生的禀赋, 而是因为孜孜以求地向古人学习。 孔子恪守古人言行一致的品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古人不轻言,怕不能躬行,他们把言行分离视为一种耻辱,警示人们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一生都把维护、复兴周礼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周代因袭夏、殷二代,有所损益,形成了更加完备的礼乐制度,得到了孔子的认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周公之才无骄无吝称得上是美德,如果有人恃才凌人,私才不及于人,那么就是无德,也就不足观了。 孔子的学生也是认为如此,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先王之道的好处在于用礼能和,事情不分大小,都按礼的要求进行。 孔子对尧、舜、禹等先圣同样推崇备至,称赞他们的功德。 子曰:“大哉! 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孔子慨叹尧之为君,德行甚高,又有法度,堪与天相比拟,民众无法言语称道。 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孔子也对舜、禹拥有天下而不徇私的高尚品德赞叹不已。孔子还特别重视古代典籍。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孔子在此引用《诗经》和《尚书》来阐述自己读诗和从政的感悟。

3 结语

如上所述,《论语》中阐发求学问道、修身养性、生命伦理、处事原则、历史经验时所涉及的时间话语无不是围绕人、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人是这些活动的主体,时间是这些活动的背景,人们在时间的尺度下通过运用时间、把握时间,孜孜不倦地求知,借鉴历史的经验,正确地为人处事,涵养心性,升华生命。在这种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时间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时间的目的。

这种对时间的人文叙事方式与古希腊先哲对时间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名自然哲学论著《物理学》 里面是这样描述时间的:“当我们感觉到现在只是作为个一,并且,既不作为运动中的先与后,也不作为时间的先与后的同一,我们就不认为有什么时间已经过去了, 因为没有任何运动。若是我们感觉到先与后时,我们就说有了时间。 因为时间乃是就先后而言的运动的数目。 因此,时间不是运动,而是运动得以计量的数目。 ”[8]

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着眼于生存和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 人们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享受物质财富,“时间就是财富,效率就是生命”的财富时间观念被奉为圭臬,人们忽略了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追问和求索,人生的意义也就显得苍白无力。 人文特色的时间观念正与之相反, 它时刻警醒人们时间就是生命和生活的全部过程, 在走出物质财富的困境后还应追寻更高的人生境界,通过科学有效地把握时间,寻求和实现人性、人伦、人道、人格。正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方东美先生所言:“整个宇宙, 无论它被分割成多少领域——自然界或超自然界, 现实界或理想界,世俗界或神性界,在中国人文主义看来,都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 这种大化流衍, 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而人类承天地之中以立,身为万物之灵,所以在本质上便是充满生机,真力弥漫,足以驰骤扬厉,创进不已。换言之,中国的人文主义,乃是精巧而纯正的哲学系统,它明确宣称‘人’乃是宇宙间各种活动的创造者及参与者, 其生命气象顶天立地,足以浩然与宇宙同流,进而参赞化育,止于至善。 ”[9]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